摘 要:文章在分析當前農村征地拆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要強化征地拆遷部門職責;建立健全陽光拆遷長效機制;優化完善補償安置方式;加強對補償款分配的有效監管等措施來切實保障失地農民權益,以此推動農村征地拆遷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關鍵詞:征地拆遷;農村;失地農民;補償;安置
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以及國家對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和房屋被納入到征地拆遷的范圍。各地要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思路,堅持問題導向,積極探尋保障失地農民權益,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征地拆遷新路子。
一、當前農村征地拆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征地拆遷工作,不斷完善征地拆遷的政策法規,大力創新征地拆遷的方式方法,各地征地拆遷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
1.補償安置方式有待完善。按照國家政策,對失地農民的補償安置方式有幾種方案,但在征地拆遷的實際操作中,很多地方政府為圖簡單方便,大多采用貨幣補償。失地農民在購買新房后,補償款已經所剩無幾。部分農民失地后沒有一定的技術特長又不能迅速轉變觀念,就業困難重重,沒有幾年就坐吃山空。一些農民拆遷戶拿到征地拆遷補償款后,產生了暴發戶心理,大事揮霍補償款,有的甚至沾染上黃、賭、毒等惡習,嚴重影響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2.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標準依然偏低。補償標準過低,是造成征地、動遷工作難度大的最重要原因。目前,在農村征地拆遷中,對于青苗補償款和地面附著物補償款,一直沿用老標準,與當前經濟發展不相適應。在房屋拆遷過程中,農村房屋的拆遷補償標準遠遠低于城市標準,造成農村被拆遷戶心理極不平衡。此外,近年來土地、房價均有較大幅度上漲,現行的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標準已不大符合當前的現實情況。
3.征地拆遷補償標準不一。在征地拆遷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操作不規范,導致征地補償標準不統一,造成不少問題和矛盾。同一個項目的征地拆遷實施過程中,通常采取先易后難,先一般后特殊的方法,對一些“難纏戶”、“釘子戶”往往“特殊處理”,存在“老實人吃虧、釘子戶得利”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現象,給后續征地拆遷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
4.征地補償款項分配存在風險。支付征地補償款項一般由縣財政撥付到鄉鎮財政,直達農戶手中。然而,各村、組集體公有的地面附著物賠償的補償款項往往在村、組甚至村組干部名下,資金的使用監管方面還存在漏洞。
二、做好農村征地拆遷工作的對策建議
農村征地拆遷工作關系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基層政府和征地拆遷部門必須提高站位,堅持問題導向,在堅持政策與原則的前提下,積極探尋有效對策,推進農村征地拆遷工作又好又快的發展。
1.強化征地拆遷部門職責,夯實征地拆遷主體責任。一要建立健全征地拆遷部門和工作人員崗位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實行誰承辦誰負責,實行一包到底的責任追究制,以此增強征地拆遷部門和工作隊伍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二要建立健全一事一檔備案制度。對所征土地面積、地面附著物、青苗補償等所有征地資料登記造冊,存檔備查,條件許可的最好能建立視聽資料,防止征地后很快進場施工造成物證滅失的情況。三要制定完善復查復核制度。將涉及征地拆遷補償的項目列入復查、復核范圍,避免虛報事件的發生。四是加強拆遷機構內控機制建設,有效約束自由裁量權。嚴格控制拆遷流程的各個環節,建立調查、測算、談判、補償、審核等“五分離”工作機制,實行交叉調查、定量復核等工作方法,完善拆遷公示、拆遷評估、拆遷審核、資金撥付等工作制度,嚴格限制自由裁量權,確保權力在規范、透明、公開的環境下有序運行。
2.建立健全陽光拆遷長效機制,增強政府公信力。實施陽光拆遷是增強政府公信力,提高群眾拆遷支持力和配合度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陽光拆遷長效機制,一要建立健全補償標準統一機制。每年年初應組織專門機構就補償政策開展調研,根據物價、消費水平、周邊市縣標準等,統一制定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補償標準,具體實施中要堅決做到同一區域政策統一、標準統一。二要建立健全操作程序統一機制。在征地丈量過程中堅持做到“五個一”,即一個政策、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套人馬、一包到底。三要建立健全征地補償公開機制。堅決做好“五個公開”,即公開補償標準、公開實物指標、公開工作程序、公開補償結果、公開監督電話,真正做到讓拆遷在陽光下進行。
3.優化完善補償安置方式,解除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一是把先征后建,改為先建后征。即先劃出較好的一些地塊,預先建好安置房,讓農民看得見,住得稱心,生活得開心,以改變過去先征后建的被動局面。二是實行“土地換社保”安置。通過改革征地補償費用的分配辦法,建立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社會保險費用籌集機制。一方面,由土地補償費一次性貨幣補償安置改為逐年發放。另一方面,安置補助費由一次性貨幣補償安置改為社會保障安置,征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直接用于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安置。后期對因國家征地轉為城鎮居民的農民,都實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險、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制度,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讓社保成為失地農民的保護傘。三是實行就業安置。把失地農民就業納入城鎮再就業工程,加強對失地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城鄉統籌的就業機制。凡具有就業愿望和能力,且在國家法定勞動年齡內的失地農民,統一發給就業登記證,進入城鎮勞動力市場求職,并實行城鄉勞動力同等就業、同工同酬。對從事個體經營、自謀職業的,要參照鼓勵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政策在稅收、工商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適當減免營業稅、所得稅、管理費等,扶持失地農民。
4.加強對補償款分配的有效監管,保障失地農民權益。一是鄉鎮、人社、農業等部門應該加大對村組干部的教育和引導,引導其盡快轉變觀念,扶持其科學合理利用村組征地補償款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如開辦村辦企業、發展農業合作社等,充分發揮好村組征地補償款的保值增值作用。二要建立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源、資產)監管服務機制,在堅持所有權、收益權、審批權、使用權不變的原則下,按照“一村一帳”的方式對農村集體“三資”進行分戶核算管理。要對集體征地補償費的收支、使用等情況實行定期公開,并上報征地監督機構備案,加強動態監督管理,確保失地農民利益不受損害。三要發揮紀檢監察組織監督職能,特別是要發揮“村監會”的監督作用,切實加強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執行政策公開透明,確保失地農民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作者簡介:吳勝鋒(1982-02-)男,湖南益陽人,碩士研究生,中共永州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