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子
由于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對很多人來說,家似乎越來越像一個宿舍或營地。然而,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又感受到“家”原來的意義——安全的歸宿、生命的庇護所和愛的港灣。家實在是一個美妙的地方,不管地處何方,房子是大還是小,是豪華還是簡陋,我們受傷了想回家、有危險了想回家、累了想回家……家何以能如此承載和有魔力?也許,下面兩個小故事能揭示出其秘密。
大作家冰心小時候曾問母親:“媽媽,你到底為什么愛我?”她的媽媽用面頰抵住冰心的前額,溫柔地、毫不遲疑地說:“不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兒!”噢,因為家里有無條件的愛。日本著名主持人黑柳徹子童年自傳《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童年時是個“怪怪”的小孩,懵懂異常,稀里糊涂,一天到晚犯錯誤,甚至被退學。然而她的媽媽黑柳朝卻從不責怪和亂批評她,她從容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耐心智慧地包容著小豆豆在別人眼中的“怪誕”。因此,小豆豆在經歷了波折后,心靈從未有恐懼與焦慮,在媽媽輕松的愛里,自由自在一直向前奔跑,健康成長。噢,因為家是容納的海。有了無條件的愛和海一般的容納,家便有了溫度和寬度,在這個身心俱安的空間里,其實不必用過多的言語和教條,潛移默化的身教便是最好的教育。
一次在采訪一位著名的兒科醫生時,她感慨現在的家長真的太累了,督促孩子寫作業都能累倒去醫院。她講到自己的兒時時光,她的父母余暇時間總是或捧讀或伏案工作,她從小在這樣的氛圍里感受著,上學后,讀書、寫作業這樣的事情從未讓父母督促過,因為她從記事起就認為,這是太自然不過的事情。等她成家后,依然把和父母一樣的身教傳遞給了兒子。熏陶和傳遞是身教最結實的鏈條,是家風延續無言的紐帶。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我們兄弟姊妹五人,在親戚熟人眼中,被認為個個都很勤勞勤快,也正是憑借著這樣的品質我們都構建了自己的和睦家庭。這不得不感謝我的父親,在童年的記憶中,早上醒來,睜開眼看到的,總是收拾干凈的院落、修理好的生活用具,抑或是他在自家小廠房里忙碌的身影……他用勤勞讓我們過著那個時代相對豐衣足食的生活。父親從未對我們說過一句“要勤快”的話,可我們兄弟姊妹五人卻把它印在了心里,融在了血液里,同樣讓它成就了我們自己的生活。
是啊,家因為有愛、能接受不完美、能傳遞優秀的家庭品質,才能讓我們和家人一起同行,跑贏世間隱藏的風險和傷痛。未來歲月,只要我們一直用努力、樂觀和相愛來成就它,它怎能不是一塊種滿幸福的樂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