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鈴聲響后,孩子們陸續走出教室,在走廊排隊。正當我滿意地看著時,門口有了騷動,只見一個小男孩扒拉開門口的同學沖了出來。結果,有個小女孩被撞到一邊差點摔倒。我趕緊過去扶,回頭想說說那男孩。可沒想到,他擠進隊伍時,又和前后排的同學推搡了起來。其他孩子七嘴八舌地告訴我:他經常這樣,每次都不排隊往外擠,老師就讓他站到最后去……聽孩子們說話的時候,我觀察了一下那個男孩,他還是自顧自地在那里擠來擠去。我對他說:“大家在參加集體活動時,一定要有禮貌。希望下次排隊時,你能遵守秩序。”他漫不經心地點了點頭。快放學時,我又來到了教室門口,這一次,我拉住男孩的手,帶著他跟在隊伍后面往校門口走去。大門外聚滿了接孩子的家長,我帶的隊伍剛到門口,就看見一位年輕的媽媽不顧保安的勸阻,沖進門里,從我手里拉過孩子就走。我瞠目結舌之余,也終于明白這孩子為什么沒有秩序意識了。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置身于群體或公共場所。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個“人和”就是指一個人能和他人融洽相處,贏得他人的欣賞與支持。而要想獲得這一切,首先就是要有秩序感和規則意識。
人的秩序感越早形成,就越能內化為約束自己的力量。前面提到的那個孩子不懂得在集體活動中遵守秩序,不僅給班級活動帶來不好的影響,給老師的工作增添了麻煩,也讓其他同學對其產生了意見和抵觸情緒。
假如一個孩子缺乏秩序感,我建議家長首先反省自己——自己平時的行為是否就是輕視秩序。正如同那個孩子的媽媽,在孩子幼年時期,因為自己的秩序感淡漠,給了孩子不良的影響。如果是這樣,首先要從自身改變,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要引導孩子形成秩序意識。
培養孩子的秩序意識,還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當帶孩子參加一些公共場所的活動時,要提前對孩子提出要求,告知需要注意的事項。比如在等候地鐵時按地上的標識順序排隊,在上公交車時要依次序不擁擠等,要告訴孩子,有些公共場所的人很多,如果大聲喧嘩,無秩序奔跑,就會打擾到大家。
還有個提高孩子秩序意識的好辦法,那就是讓孩子在某些活動中承擔監督責任。我曾帶過一個三年級班級,有個孩子在班級活動中自由散漫,之前的春游秋游都沒有參加過。我覺得只是這樣消極的回避不是方法,于是經過再三思量,在秋游前一天,我當著他的面,鄭重其事地對他媽媽說:“學校要秋游了,可我記性不好,總是記不住路。讓孩子跟我們一起去吧,做我的小助手,幫我記記路。他的記性可好了。”這個孩子聽了,小胸脯挺得高高的。
秋游時,我拉著這個孩子的手走在班級隊伍最后,快走到門口時,我還真的轉了向,虧得他把我喊了回來。這以后,他跟得更緊了,看我的眼神里總有幾分不放心。
后來的班級活動,我都這樣帶著他。漸漸地,他能管住自己了。我常想,不是我看住了他,而是責任的莊嚴和被信任的需求使得他管住了自己。家長在培養孩子遵守秩序時也可以借鑒我的做法,比如帶孩子參加講座時,請他督促自己遵守紀律,聽課別走神;帶孩子參加聚會,組織孩子們一起游戲時,請他監督大家遵守游戲規則等等。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引導,相信孩子一定能做到好好排隊。
好好排隊,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是它的影響卻是很深遠的。如果孩子連隊都不能排好,又怎么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融入集體,贏得他人的認可與支持,從而走得更快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