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非

一天下午下班后,同事相約一起出去吃飯,大家關切地囑咐我:“帶上你的小寶貝吧!”我的小寶貝今年3歲半,平時工作忙,我很少照顧他,今天好不容易有空閑,應該帶他出來玩玩。
兒子聽說我要帶他出去吃飯,非常高興,一路上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到了飯店,同事們非常熱情地過來逗他:“嗨,你在吃什么東西呀?給我吃幾個吧?”“你是喜歡媽媽還是喜歡爸爸?”“你在幼兒園喜歡哪個女生?”面對他們連珠炮似的提問,兒子瞪著一雙大眼睛,很緊張的神情。人家那么熱情,子卻這樣一副笨笨的樣子,我生氣地呵斥他:“阿姨、伯伯問你話,你怎么不吱聲啊?太沒禮貌了。”兒子仍然緊閉雙唇,兩位同事開始自顧自地討論:“我喜歡那些公眾場合很大方、彬彬有禮的孩子。”“就是啊,小孩子從小要學會和人打交道。”我心里很不服氣:這不明擺著在說我兒子不出眾嗎?為了扭轉大家對我兒子的認識,我津津有味地講起兒子在家里童言稚語和趣聞軼事,以示他的聰明、機靈和可愛,大家被逗得哈哈大笑,有人恭維說:“呵,這小家伙將來是做大事的料。”我得意地笑了,回頭看兒子,他卻仍然一幅緊張、靦腆的樣子,根本不像我所講述的那樣可愛,這又讓我有些失望,于是,繼續(xù)講他的笑料。
回家的路上,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以后我不想出去吃飯了!”“為什么?”我問。兒子低著頭不作聲,一副很委屈的樣子。那一刻,我突然有些自責。吃飯一個多小時時間,兒子一直不開心,開心的只是我們這些拿他逗趣的大人。我講他的笑話,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可孩子呢?他不太清楚我們在講什么,他只知道大家都在笑他,而且不是那種特別友好的笑。我們這些大人深深傷害了他。
我蹲下身來,認真地對他說:“對不起,媽媽以后再不會在別人面前講你的故事了。如果媽媽忘記了,你一定要提醒媽媽,好嗎?”兒子重重地點頭,笑了。只有這一刻,當我像對待一個大人和他說話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他是開心的。是啊,他雖然只有3歲半,可是他也渴望別人的尊重啊。
對于成人,我們都知道要盡可能地尊重他、不觸犯他,因為他有可能會被激怒,會實施報復,會對我們造成威脅。但是對于孩子,我們卻常常將他當作私有財產,任意侵犯,而且會認為“這個小不點哪會有什么思想”。魯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說過:“小的時候,不把他們當人,大了以后,他們也做不了人。”心理學家說,尊嚴是健康人格的基礎,但很多成人卻缺乏足夠的自尊和自愛,這是因為從小他們就不被父母和周圍的人尊重。
這以后,我時常提醒自己:要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孩子,千萬不能將他當作玩具和笑料。
家里來客人了,我會認真問兒子:“你是坐在這兒聽我們說話,還是自個兒去玩?”他自個兒去玩的時候,客人有些過意不去,便故意和他搭話:“你在幼兒園學什么?”“你會背詩嗎?背一道我聽聽?”這時候,我一般會委婉制止客人的好意,孩子既然選擇自由的空間,那就要尊重他,不必強迫他來迎合客人。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從3歲以后就已經擁有很強的自尊心,因此很容易受傷害,所以當大人以為小小孩兒哪懂得什么事情的時候,他們早就已經把情緒埋藏在心里了。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位成人都能尊重孩子,有的人只是將孩子當作一個調節(jié)氣氛的工具。現(xiàn)實生活中,就經常看到有的成人會故意逗孩子:“你要不聽話,我就將你賣到山溝去!”“你媽媽剛才打來電話,說不要你了!”“你是垃圾桶里撿來的,我親眼看見的!”因此,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遠離那些不尊重孩子的環(huán)境,小心呵護孩子的自尊心。
漠視尊嚴的行為,有的是善意的,將孩子當作私有財產一樣寵愛,有的是惡意的,是為了向孩子發(fā)泄自身的不良情緒。總的說來,這都是一種自戀行為,心里只有自己,自己的情緒才是重要的,別人都是無所謂的。
我曾記得,我在家里抱怨網速太慢、空氣太悶時,3歲的兒子在一旁怯生生地問:“是因為我不乖嗎?”家人大笑。我心痛地將兒子擁入懷里。
生活中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媽媽們討論完育兒經,眼前活生生的例子——不遠處那人活蹦亂跳的小人兒,就成了嘴里的實驗品。聽說別人晚上八點就睡覺,能吃兩大碗飯、會讀200個生字,見了陌生人不怕生,那心里真有種揪心的痛,湊巧寶貝這時跑過來撒嬌,可以預見孩子的命運——媽媽們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毫不留情地在眾目睽睽下拉過孩子,指著另一個楷模:“看到了吧,你得多學學,看人家是怎么做到的而你做不到。”

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們相互打架或者認生,不愿意叫人,就是很丟自己面子的事情,可能在眾目睽睽之下,家長就直接訓孩子,無視他那無辜的含淚的純潔雙眸,無視前一刻還當他是心肝寶貝,答應把全世界一切美好事物全奉獻給他。
要知道,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創(chuàng)傷,那么他會有一種自暴自棄的行為,認為尊嚴已經沒有了,再沒有維護的必要。也就是說,家長不尊重孩子,孩子也就認為自己不值得尊重。打罵、侮辱、唾棄等懲罰對這類孩子也就不起作用——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那是多么嚴重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反省一下:有多少重要的事情,迫使我們必須在眾人面前訓斥孩子?
我們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值得尊重的,他就會慢慢尊重自己,從而產生健康的自我意識,并開始對自己有所期望。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經在他的回憶錄中說:“外祖父母和母親總是讓我感覺到,要這個世界上我對他們有多重要。多數兒童只有一個人給他們這種感覺就足以讓他們健康成長,而我則擁有三個。”
尊重,是孩子成長的翅膀。你給他充分的尊重,他就會成為一個有主見、有責任感、受人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