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雙林

北平地區有三千家鴉片店
歷史上,帝國主義為了侵略、占領中國,為了奴役中國人民,除了用大炮、軍艦之外,還使用了毒品。日本帝國主義自然不會例外,它步西方列強后塵,把鴉片打造成了殺人兇器。
戰后公布的資料證實,日本販毒活動經日本內閣策劃,由宏濟善堂負責。宏濟善堂是1939年4月在侵華日軍配合下,由日本特務里見甫所建。宏濟善堂是御用特務組織,專為日軍籌備軍費,僅1941年就賣了220多噸鴉片,賺了無數的錢。它們僅在北平地區的罪惡行徑就怵目驚心。
據“老北京”的回憶,日本人是把毒品鴉片販賣當成了“正經買賣”,產、運、銷“一條龍”,每個環節都得到了日軍的保護,而且成為了日本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全面侵華戰爭開始兩年之后,彈丸小國的日本在財力上已經感到困難,日本大藏省(財政部)根據天皇“御旨”精神,制定了“自備資斧”策略,即讓被占領地區的人民供應其軍費開銷。而毒品交易就成了“就地征餉”的手段之一,正如著名學者于力所言:“利用侵華傳統的成規,包庇和逼迫中日兩國的流氓無賴和朝鮮一些可憐的投靠者販賣金丹、白面、鴉片、嗎啡,用以削弱中國人的精神體力,逼他們自己滅種。另外,用這筆收入補充軍用。”
日本人販毒牟利的勾當,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者表面上公開“禁煙”和反對毒品交易,暗中卻壟斷毒品生意,他們變本加厲地在東北、華北及北平市內外大開大煙館(土膏店)和制造白面(可卡因)工廠。據史料記載,僅北平地區至少有3000家以上的土膏店,遍布四九城乃至鄉村。日軍在炮聲中不斷制造大批的“大煙鬼”,日本人開辦的“土膏店”公開販毒,還外帶發放高利貸,一些意志薄弱之人吸毒上癮后,不能自拔,只能借永遠還不上的高利貸,而后傾家蕩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傷殘日軍也開大煙館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后,軍費更加緊張,除了在城內搶掠、搜刮民財外,還加大了販毒賺取軍費的速度,不但鼓勵朝鮮人在北平多開“大煙館”,還鼓勵日本國民參加這項犯罪活動。販毒利潤高,且又有日本軍人和日本浪人的暗中保護,毫無風險可言,“大利所在,人爭趨之”,日本人干這種買賣是很積極的。日本侵略者為壟斷毒品及掩人耳目,聲稱不許個人公開經營。為了制造更多的“大煙鬼”,使其利益最大化,日本人在北平城內外大建制造毒品的工廠作坊數十座。日偽時期前門外打磨廠、鮮魚口發生的爆炸及失火事件,都與制造毒品有關。為了掩耳盜鈴欺騙民眾,日本人又下令將此類罪惡工廠遷到城郊的通州、門頭溝、長辛店及豐臺等地。
北平地區種植鴉片的不多,其鴉片主要來自日偽控制的內蒙、綏遠和熱河等地,而張家口和承德就成了主要轉運站。其大宗貨品有日本關東軍“武裝押送”,所以,北平的毒品生意十分“興隆”,當然受毒害的人更多。
北平3000余家大煙館中,大多為日本人所開外,有些則是朝鮮人經營。當時的朝鮮已被日本占領四十余年,雖有抗爭的勇士,但參加日軍及成為日軍幫兇者也為數不少。他們與日本人有勾結,并配發警用大棒。有些大煙館則是“中日合作”,由日本浪人和中國奸商合伙經營,主要開在前門外、崇文門內一帶。這種大煙館“十分闊綽,柜房、煙室、廚房應有盡有,都干凈寬敞。很多是租用臨街的樓房,煙室多設在樓上”,主要招待大漢奸和富商。還有一些小的大煙館稱白面房子,其“服務”對象主要是蹬三輪、拉洋車和做小買賣的城市貧民。在大開大煙館之外,日本人開的“居酒屋”、料理店和東單蘇州胡同的日本妓院內,都有毒品買賣業務。
在東四豆腐巷內有一家大煙館,老板是一個日本退伍軍官,他在喜峰口戰役中被自家的手雷炸掉了一條腿,在軍部支持下開了只賺不賠的大煙館,除了用毒品害人外,還搜集軍事、經濟情報。這家大煙館因在開業的第三天,有一對中國老年夫婦相擁在門口吞食“煙膏子”自殺而成為“頭條新聞”。老兩口是開豬肉杠(豬肉鋪)的,較為富有,他們的獨生兒子嬌生慣養,就是因壞人引誘抽大煙而傾家蕩產,家業沒了之后,兒子犯煙癮沒錢就投了故宮筒子河,走投無路的老兩口在大煙館門前自殺,亦算是對日本人的一種血淚抗議。
這段日軍制造“大煙鬼”的歷史不能忘卻。
(摘自《北京晚報》2020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