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葦渡航

◆盲目攀比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些家長早早讓孩子接觸琴棋書畫、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培養氣質,開發智力,要先于“別人家的孩子”登上知識系統更高的位置,這看上去是正確的決定,誠然,這里充滿了家長的苦心和用意,但更有“攀比”的因素在作祟。
◆對未來的擔心
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讓每個媽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媽媽們總是試圖通過做些什么來改變這一點,所以每個“壓力山大”的娃,背后都有個“喪心病狂”的媽。杭州的一位媽媽,一個月花3萬多學費給讀初二的兒子報了一門英語補習班,老師嚴苛,不背完單詞不讓回家。結果,開學考試原本能得70多分的孩子只考了40多分。這個媽媽年收入二三十萬,每年要拿出十多萬供孩子上各種培訓班,為了讓兒子學好英語,她也是操碎了心,一對一的外教英語課,擔心兒子聽不懂,她都跟著一起上,幾年下來,兒子的英語沒怎么提高,但她自己已經可以和外教輕松地聊天了。
◆社會環境營銷過甚,販賣焦慮,煽風點火
最近我看到一則視頻,在煙臺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具有“特異功能”,可以蒙眼識字,但是經過記者調查,這個所謂的蒙眼識字其實只不過是通過眼罩下面的一個縫隙看到的,而這個“特異功能”其實是從一家全腦培訓機構學來的。然而在女孩表演的時候,記者用手擋在她的面前,她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最后女孩才說出,眼罩下面有一個孔,可以從這個孔看到字,所謂的特異功能原來是培訓班聯合女孩一起騙父母。為何一個如此簡單的伎倆,就讓家長們心甘情愿地掏出兩萬多塊錢送孩子去學呢?難道那些父母們真的很傻嗎?其實他們只不過是被焦慮沖昏了頭腦。
◆放平心態做好自己
有段時間我經常蓬頭垢面,在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兒子有些嫌棄地跟我說:“媽媽,你一點也不好看。”“誰誰誰的媽媽可好看了,人家媽媽還會跳舞。不像你,什么都不會。”“誰誰誰的媽媽是工程師。”……孩子的心靈多么單純,他們天生喜愛美,愿意靠近美,接近美。孩子的心靈又多么豐富,在他們眼里,外表的美,是美;才藝和能力,也是美。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為他們放棄一切、蓬頭垢面的媽媽,而是一個容光煥發的榜樣。
◆讓媽媽成為榜樣
只有媽媽作為一個榜樣的形象出現,才會讓孩子有模仿的對象,讓孩子養成健全的人格,學會尊重自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能帶來平靜淡定的,只有我們自己本身。
◆不攀比,找到屬于自己孩子的人生路
每天放學回家,給家人做一頓可口的晚餐,這對杭州六年級男生小胖來說已經是一種習慣,因為從三年級開始,這件事他已經做了3年。家有“小暖男”一枚,當媽的本應感到高興,可小胖媽卻怎么也開心不起來。她始終不能理解,為什么兒子會對研究廚藝到癡迷的程度,在學習上卻一竅不通,成績連年墊底。小胖對廚藝的興趣是從三年級開始表現出來的,他坦言,最初嘗試是為了“討好”媽媽,試了幾次之后,看到爸媽吃得很開心,自己也做得很有信心,于是便一發不可收拾,對研究廚藝越發迷戀。每天放學以后,只想鉆進廚房,對著五顏六色的食材進行創作,那種喜悅與滿足無以言表。其實小胖的媽媽不僅不應感到焦慮,而是應該開心。因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道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未能找到,而小胖早早就找到了,這是一件多么可喜可賀的事情。
◆不被環境所綁架,擦亮眼睛,避免入坑
某某寫作班,孩子上了之后就能夠成為小作家;某某舞蹈班,學習一個月,祝你成為舞蹈家;某某奧數班,孩子上了就能成小天才……興趣班不是“天才班”,被“夸上天”的班一定要三思。很多父母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時候,看了類似這樣的宣傳,直接挪不開腳步了,畢竟這樣的說法確實是非常誘人。其實所謂的天才班,各種吹噓的背后就是針對家長的焦慮精心設計出來的一場騙局。父母都渴望孩子成功,但覺得路途漫漫,自己又力所不能及,所以天才班才趁機販賣焦慮。因此,父母在給孩子報班之前一定要注意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所在,真正理性的父母都會關注孩子是否真的感興趣,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那些很多燒錢還無用的興趣班,不僅不會造就天才,反而徒增焦慮。
有人說過:你想要的一切,都是恐懼的另一面。作為一個媽媽,認清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成全自己,成全孩子。輕松坦然,拒絕當焦慮的媽媽,才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場難得的母子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