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在烽火硝煙的戰爭環境中,在廣袤的原始森林深處建立了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這所由東北抗聯著名將領趙尚志倡導創辦的軍事學校,在成立的兩年里共培養了250余名活躍在東北抗日第一線的優秀指戰員,成就了“南有黃埔、西有抗大、北有軍校”的傳奇美名。在遼寧省檔案館的館藏中,我們發現了一份《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臨時簡章草案》[1]1(以下簡稱《簡章草案》)。通過對這份《簡章草案》進行解讀與分析,我們基本了解了這所紅色搖籃的崢嶸歲月。
1.《簡章草案》內容概述?!稏|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臨時簡章草案》由校長趙尚志、副校長李華堂和代教育長候啟剛共同簽署發布。《簡章草案》共分“名稱”“宗旨”“組織”“教官人選”“教育課程”“次班”“授課時間”“畢業后待遇”“經費”“簡章修繕”等十個部分,外加“招生簡章”和“入學試題”兩個附件?!逗喺虏莅浮钒l布時間為1936年9月10日。
2.從《簡章草案》中的“名稱”看學校的名稱演變。《簡章草案》“名稱”中對校名表述為:“本校系孕育于數年來東北武裝民族革命戰爭中,而其產母則為東北抗日聯軍,故定名為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睆闹锌芍俜叫C罱K為“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但最初的校名為“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政治軍官學?!?。該名稱見于1936年1月25日的《東北民眾反日聯軍軍政擴大聯席會決議》中:“為了教育和養成大批軍政干部,在政府之下,設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政治軍官學校?!盵2]421這個名稱是趙尚志在會議上提議的,而這時東北各抗日武裝還沒有統一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隨著《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在1936年2月20日的發表,東北各抗日武裝部隊逐步統一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民眾反日聯合軍政治軍事學校也隨之正式更名為東北抗聯政治軍事學校,并見諸于《簡章草案》中。
3.從《簡章草案》中的“宗旨”看學校建立的背景?!逗喺虏莅浮分小白谥肌表椩谧詈笠痪鋵ㄐW谥歼M行了表述:“本校決定以適合于偉大動蕩時代之新的政治知識軍事戰斗技術為創造大批軍政干部,以形成有系統之政治領導與軍事領導為宗旨?!焙喲灾褪且囵B一批軍政干部,以利于政治軍事上的統一領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政治上,1935年以來,國民黨對日的錯誤政策導致東北民族武裝抗日局面呈現“非常散漫的狀態”;二是軍事上,東北民眾紛紛加入抗日作戰,“戰斗雖極英勇”,但技戰術“則甚薄弱”;三是軍政干部上,大范圍的對日作戰與“一般進步軍政干部實不敷用”的矛盾非常突出,也是當時亟需解決的問題。政治軍事人才匱乏問題在1935年9月20日中共吉東特委給五軍穆棱派遣隊黨團工委的信(第二號)中也有所印證:“干部的缺乏這是在東北黨整個嚴重的現象。因此我們非下最大決心來培養干部不可?!盵3]118所以,在東北“民族革命戰爭急劇開展中”的危機下,建立軍校,培養政治軍事人才已然時不我待,勢在必行。
4.從《簡章草案》中的“組織”和“教官人選”看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規模形制。學校的“校務委員會”為學校最高權力機關,校長、副校長及教育長由其推選產生并對其負責,下設“政治教員委員會”“軍事教育委員會”和“總務委員會”,分別負責政治教育工作、軍事教育工作和其他各種工作。各委員會分工明確,職責明晰,等級有序。另外在同一年,學校又頒布了《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學生委員會簡章》和《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各種紀律詳則草案》,進一步完善了學校的管理制度。從上可見,東北抗聯政治軍事學校建校體例正規、辦學嚴謹、形式規范。
軍校的教官設政治教官和軍事教官,擬分別聘請國內外著名政治理論家和實際行動家為政治教官,聘請國內外著名軍事專家和實際軍事行動家為軍事教官。可見在教官人選上,無論是政治教官還是軍事教官都注重聘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專長人才,不偏一面。即先進的政治軍事理論要傳授,戰爭實踐操作也要教授。
具體的校領導和教官人選,在1936年1月25日的《東北民眾反日聯軍軍政擴大聯席會決議》第6項決議“軍政學校及訓練班”中指明:“校長趙尚志,副校長李華堂,教育長張壽篯,政治主任教官侯啟剛,初級軍事教官牛耕野,常識教官馮治綱,教務委員李延祿、王德泰、周保中、謝文東、夏云杰、楊靖宇、宋德林、劉振東,本政治軍官學校當無限制聘專門人才充學員需要?!鄙鲜鲞@些人選都是當時東北乃至全國抗日戰場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可見學校辦學規格很高,師資力量很強。
這里需要說明一個事情,《東北民眾反日聯軍軍政擴大聯席會決議》中的這份學校教職人員名單和《簡章草案》有出入的是教育長人選?!逗喺虏莅浮分泻灠l人有“代教育長侯啟剛”,而非《決議》中的“教育長張壽篯”。這是因為趙尚志、李華堂和張壽篯(李兆麟的別名)在東北抗聯中都身居要職,要么是各軍軍長、總指揮、副總指揮,要么就是總政治部主任,軍務極其繁忙,所以學校的日常工作實際是由政治主任教官侯啟剛代教育長之職來負責管理的。侯啟剛當時也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政治部主任。軍校這種由現役將領為教職員工的人員配置模式,也非常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教學效果的最優、最大化。因為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他們各自手下的官兵,都曾一起上陣浴血殺敵,彼此都很了解。
5.從《簡章草案》中的“教育課程”“次班”“授課時間”和“畢業后待遇”看學校辦學的目的。辦學的目的就一個,那就是迅速培養政治軍事人才,一切為了抗日戰場上的實戰。所以,教育課程設有政治常識、政治經濟社會學、革命的戰略與戰術、軍事常識、游擊戰術等。特別是“實際游擊戰爭科學”的教授就是為了實戰,是非常契合當時敵強我弱的戰爭形勢客觀條件的。這樣的課程設置與后來1938年抗聯發布實施的《軍事教育大綱》中的相關要求是一脈相承的。例如在《軍事教育大綱》中“軍事教育”的“要旨”中就要求“養成干部人員之作戰指揮及統率的能力,尤在于適合于游擊運動的斗爭要求及其特長”[4]348。
再看“次班”分軍官班和學生班。這樣的班次設立相當于在軍隊中形成了人才的梯隊建設,而且讓一起學習過的官和兵都能在實戰中迅速相互理解戰術意圖,達到最佳作戰效果。
“授課時間”分短期班和長期班,分別為三個月和六個月。雖然形式上分出了短長期班,但實際上可以說都是速成班?!爱厴I后待遇”除了極少數“成績最優者,由學校負責送往先進國家留學”外,其他無論是軍官學員還是學生學員都直接送往一線作戰部隊直接參戰。這么安排就是為了盡快解決當時抗日戰場上缺兵少將的問題,破解當時一線官兵政治軍事素養較低的困局,迅速形成有系統有戰術素養的戰斗力,塑造一批能打仗、打勝仗的抗日中堅力量,盡快扭轉不利的戰爭局勢。
6.從《簡章草案》附件“招生簡章”中“入學資格”看參加東北抗日聯軍的基本要求?!叭雽W資格”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真正為抗日救國者”。這樣的“入學資格”也與1939年發布的《參加抗日聯軍誓約》中的“參軍資格”相一致,那就是必須要“忠實抗日救國到底”[5]1。這樣的“入學”“參軍”資格的基本條件就是要求參加者要知道自己為什么而學,為什么而戰,這就是參軍求學的“初心”。
7.從《簡章草案》附件“入學試題”看東北抗日武裝對東北局勢的認識?!叭雽W試題”一共有六道,題目有:“一、‘滿洲國所行的教育是什么教育?二、‘滿洲國究竟是不是一個獨立國家?三、日本會永遠統治東北到底么?四、國民黨為什么會賣國?五、東北青年的出路是什么?六、東北抗日聯軍有幾個軍?都在什么地方活動?”
這些試題涉及“滿洲國”的性質、對日作戰的信心、對國民黨對日錯誤政策的認識和東北青年人的前程等問題。從其不難看出,求學者必須要對當前的東北政治軍事局勢有深刻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在原則問題上要有明確的態度和正確的立場,要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總之,從《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臨時簡章草案》的解讀中可以看出,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是當年特殊時期東北抗聯為迅速培養軍事政治干部、建立抗聯軍政干部體系、增強軍隊戰術素養、提高對敵作戰能力所專門建立的一所非常時期的較正規軍校。抗聯部隊連以上的干部基本都在這所學校接受過政治軍事培訓,他們也都在各自抗日隊伍中發揮了中堅作用。
參考文獻
[1]遼寧省檔案館.東北抗日聯軍政治軍事學校臨時簡章草案[A].
[2]中央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等.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第45輯)[G].哈爾濱:黑龍江省出版總社,1990.
[3]中央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等.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第35輯)[G].哈爾濱:黑龍江省出版總社,1989.
[4]中央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等.東北地區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甲第51輯)[G].哈爾濱:黑龍江省出版總社,1990.
[5]遼寧省檔案館.參加抗日聯軍誓約[A].
作者簡介:趙運龍,遼寧省檔案館(遼寧省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