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經過檢索統計,2018-2019年,兩年間有43篇明清檔案史的文章發表,14本相關的專業書籍問世。本文主要對這些明清檔案史的研究成果進行統計分析,并對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探討明清檔案史的研究現狀和未來趨勢。
關鍵詞?明清檔案史 清水江文書 檔案整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trieval statistics, 43 articles about archives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14 related professional books were published from 2018 to 2019. This paper mainly make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archives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ombs through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research to discu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trend of the research on the archives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yword archives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Qingshuijiang documents; archives compilation
一、研究現狀統計
中國檔案史的主要任務就是正確闡釋我國檔案工作的發展情況,揭示其發展規律。檔案工作發展到明清時期趨于成熟,明清時期的檔案史研究也是整個中國檔案史研究的重點內容。國內眾多的專家學者從多角度對明清檔案史了進行梳理。我們借助于各大數據庫,將檢索到2018—2019年間明清檔案史的研究情況按照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及著作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劃分,以期更為直觀地梳理明清檔案史的研究情況。
1.期刊論文。本文首先以刊為本,主要依據2017年《中文核心期刊目錄總覽(第八版)》確定的7種檔案學核心期刊及《歷史檔案》,通過對中國知網中2018至2019年間,這八種期刊的目錄進行篩選,抽取與明清檔案史研究相關的文章。其次以人為本,以上述研究成果的作者為檢索詞,篩選出兩年間的相關研究成果。最終共得到相關研究成果43條。
2.學位論文。經過在中國知網、讀秀、超星等平臺的檢索,得到六篇主題為明清檔案史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分布于不同的高校,主要有山東大學、遼寧大學、曲阜師范大學、山西大學、安徽大學、重慶大學等院校。碩士專業也包括檔案學、歷史文獻學、漢語言文字學等多學科。研究的主題既包括傳統的明清文書、檔案管理制度研究,又包括圍繞明清文書、檔案進行的其他研究,更出現了對相關研究者對明清檔案史研究的研究。涉及的主題多樣,學科也多樣。
3.著作。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超星和讀秀檢索平臺、孔夫子舊書網、中國圖書出版數據庫及CALIS聯合目錄公共檢索系統檢得2018—2019年出版的明清檔案史研究的著作13本以及一本論文集(見下頁表格)。
通過上述的梳理,可以看到專門研究明清檔案史的著作較少,更多的是利用現存明清時期的各類文書進行研究,多為對明清地方文書的解讀,同時利用這些珍貴的文書來豐富史學研究。
二、明清檔案史研究的主要內容
1.地方文書、檔案的整理與編纂情況的研究。相較于其他歷史檔案,明清檔案存世眾多,其重要價值也不斷得到珍視。明清檔案的整理工作也在各地明清時期文書、檔案的發掘后得到重視,因此形成了眾多的檔案編纂成果。趙彥昌與姜珊“對改革開放以來四川清代檔案的整理情況進行了分析,并認為在出版上存在著出版主題多樣、出版機構權威、地方特色濃厚與圖文互為補充的特點”[1]50,并對四川清代檔案匯編編纂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山西大學的碩士研究生景嫻按照學術機構分類,將明清檔案的整理活動和明清檔案利用活動分開介紹,以學術機構開展明清檔案利用活動及其成果為主要內容,提煉民國時期明清檔案整理利用思想[2];姚迪與趙彥昌考證了建國后明清檔案編纂的發展沿革,將建國后明清檔案編纂工作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繼承民國編纂特色的起步時期、大陸止步不前臺灣地區一枝獨秀的停滯時期(1966—1976)、匯編成果及編纂主體擴充的重啟時期(1977—2000)、新技術新需求引導下的快速發展時期(2001年至今)[3]19-25+12等等。
魚鱗圖冊制度起源于南宋,明代時期趨于成熟,清朝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浙江魚鱗冊的搜集、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項目編號:17ZDA187)正式立項。欒成顯根據多年來對一些收藏單位走訪調查,對魚鱗圖冊的遺存情況進行了整理。“現今魚鱗圖冊的零散遺存,主要散藏于國內外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以及科研院所等單位。”[4]52“魚鱗圖冊的大宗遺存,主要藏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和浙江省金華市兩地。”[4]55自2013年起,以張涌泉、胡鐵球為首的學術團隊,聚焦魚鱗圖冊的整理與研究。李義敏為其中的主要成員,其近兩年的研究也主要是圍繞魚鱗圖冊展開。在整理魚鱗圖冊的過程中,李義敏與余承霖總結出了一套契合魚鱗圖冊性質的整理流程。“主要包括科學編目、正確定名、系統類聚、精準釋文、編纂索引、撰寫敘錄、影印匯刊七個方面。”[5]100-101李義敏與胡鐵球“以浙江魚鱗圖冊為例,依據魚鱗圖冊的特質,總結出五種斷代方法,即從版本、筆跡、印章、人名、字號入手,結合史志譜牒,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考訂魚鱗圖冊攢造和書寫的年代”[6]58。李義敏與嚴學軍又對蘭溪市保存的魚鱗圖冊的在清朝時的編造情況進行了梳理,突出強調蘭溪魚鱗圖冊所具有的極高的文物價值與學術價值[7]86-87。
韓李敏認為《治浙成規》是清代浙江檔案編研的代表之作,在文獻編纂角度有著明顯的特點和研究價值,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具有明確的編纂目的和宗旨、體例科學、編排合理、選材精當、加工精細。同時,對以往《治浙成規》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釋[8]32-35。
2.文書、檔案管理制度的研究。
(1)文書制度。韓曉梅分析了乾隆帝針對清字折的一系列規范措施。“作為清代統治者的乾隆帝通過不斷向滿洲大臣降下諭旨,規范滿洲大臣使用清字折奏事,期望滿洲文化的代表清文能夠作為滿洲本業得以傳承不息。”[9]85丁春梅“以清代中俄兩國之間往來文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清宮檔案及相關文獻的研究,從拉丁文翻譯人員和俄文翻譯人員來源看,表明當時的翻譯人員呈現出多樣性和隨意性,探研清政府對外交文書翻譯工作從最初不重視到逐步改進與加強的過程”[10]79。張晟欽以清代官箴書為中心,梳理狀詞的文書格式和官方化的書寫要求,認為這種文書格式的形成是因為:“狀詞格式、填寫要求的設定是為了提高辦案效率,杜絕書吏收受陋規、訟師浸潤詞訟,同時緩解官民息訟與好訟之間的矛盾。”[11]83王啟東的《朝鮮與清朝交聘文書比較研究》通過對原始檔案、文獻資料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的交聘文書文本分析,對朝鮮和清朝雙方交聘文書的使用類型、文本書寫形式、抬頭規定和避諱制度、制撰機構和程序、文本管理、交聘文書的送達及其在雙方外交和國家關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響進行較為深入的探究[12]。紀浩鵬對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關于督撫和地方行政機關與地方自治機關的公文程式之爭的情況進行了分析[13]62-67。肖虹的《明代公文理論研究》一書以明代公文理論為研究對象,從實踐現象切入,挖掘明代公文理論關鍵詞,突出明代公文理論新特點[14]。另外她還對公文辯體活動進行了研究[15]43。李文玉的《明人奏議與明代政治文化研究》,首先梳理明代的奏議制度,探討明代奏議在形式上與前朝的不同與演變之處;在此基礎上剖析明人奏議的內容,考察其所反映出的明代政治問題[16]。2018年,欒成顯先生再次出版了《明代黃冊研究》,以一系列新發現的黃冊文書為基本資料,運用文書檔案與文獻記載相結合、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方法,對黃冊起源、黃冊里甲、黃冊與歸戶冊等專題作了系統研究,對黃冊制度本身諸問題進行全新的闡釋[17]。
隨著各地明清文書、檔案的整理出版,利用地方保存的文書、檔案研究明清檔案史的情況逐漸增多。例如,趙彥昌與姜珊利用遼寧省檔案館整理出版的《黑圖檔》,對清代地方檔案史進行了初步的探討[18]22-25。沈蕾以光緒元年福建布政使葆亨的一篇咨文為例,對清代公文的裝敘結構和引敘層次進行具體分析[19]70-76。祝虻對明代徽州家譜入譜文書的種類與產生、體例與功能、辨偽與價值進行了討論[20]91-97。趙彥昌與吳蒙蒙以遼寧省檔案館現存明代檔案中的呈文為依據,“全面探究明代呈文的含義、使用范圍、行文格式,分析其寫作特點和結構模式上的呆板繁復之弊”[21]56。南部檔案與巴縣檔案在近些年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吳佩林以南部檔案中的“點名單”為例,討論了清代州縣衙門訴訟文書中點名單的結構及點名單的種類、功用等問題[22]83-90。《南部檔案》中存有的與士紳相關的執照,白莎莎對士紳執照的類型與格式、州縣衙門對執照的管理進行了研究。士紳執照可分為:報捐學銜或官銜所領執照、當選地方自治議(職)員所領執照。州縣衙門則需要負責備造清冊、上呈材料、轉發執照以及持照者丁艱報備、加捐換照、呈繳執照等方面[23]42-46。張曉霞以巴縣檔案為研究文本,從縱橫兩個方面對官代書戳記進行探討。她認為:“從縱向上看,乾隆到光緒年間,其官代書戳記的樣式經歷了從‘不同到‘同的發展變化……從橫向上比較,巴縣檔案所見的官代書戳記樣式與黃巖檔案、南部檔案、冕寧檔案、紫陽檔案又表現出一些異同之處。”[24]68學界同時也將研究的視角聚焦于了清水江文書。例如,姜明的《貴州岑鞏契約文書研究》一書運用三章的內容對貴州岑鞏契約文書中不同類型的契約文書的書寫格式、類型及內容進行了專門的討論。采用更為細致的分類梳理經濟類契約文書[25]。
(2)檔案管理制度。秦國經先生長期從事明清檔案的整理與研究工作,為明清檔案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與研究角度。2019年6月,他的又一部力作《明代文書檔案制度研究》正式出版了,是一部專門研究明代檔案史的學術著作。明帝十分注重文書檔案工作,從國家機構的改革、嚴密的封建等級行文制度的確立、文檔保密稽查工作的加強到專門檔案制度的設立,秦國經先生認為明朝的文書檔案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最完備的古代文書檔案制度[26]。秦先生在明清檔案史方面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遼寧大學2018屆檔案學碩士王晶就從三個方面對秦國經先生在明清檔案研究方面的貢獻進行了總結:“從工作實際出發研究明清檔案、時間與專題相結合總結明清文書檔案制度、結合工作實踐闡述清朝以來明清檔案工作。”[27]使秦國經先生的研究成果更為直觀且清晰地呈現出來。
何莊對晉商票號的主要文書檔案:賬簿、書信、合約與號規的管理情況進行了梳理。他認為:“賬簿和書信及其管理構成了票號經營完整的業務鏈條,合約和號規則集中體現了票號在成立和經營過程中的制度性約束和規范,它們涵蓋了票號管理的各個方面,在票號經營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8]98
關于明清檔案庫房的研究,王金龍對皇家檔案庫皇史宬的石臺和金匱的形制、數量等情況進行了研究,向人們進一步揭開了皇史宬的神秘面紗[29]86。架閣庫為地方的檔案庫房。韓李敏以浙江為例,討論清代地方架閣庫的變遷。認為:“從清代浙江地方政府看,康熙、雍正以后新建的機關公署,對于檔案用房,一般不稱架閣庫,而習慣改稱‘冊房和‘書房。其中,省級機構稱冊房的多一些;府縣機關更多的叫書房。”[30]139-140
3.利用歷史檔案進行史學研究。
(1)俗字研究。巴縣檔案自發現后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巴縣檔案為史料依據進行史學問題的研究。重慶大學的碩士張嘉楠以《清代四川巴縣衙門咸豐年間檔案選編》(全十六冊)為研究對象,歸納整理其中出現的俗字,有助于厘清漢字發展規律的同時,更有利于準確把握巴縣檔案的內容[31]。《徽州文書稀俗字詞例釋》一書共收錄徽州文書稀俗字151個、稀俗詞325條。側重從稀見性和習俗性角度,搜集與討論徽州文書中的用字和用詞[32]。《貴州契約文書詞匯研究》一書以貴州契約文書中的詞語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部分疑難詞語進行了訓釋。有利于彌補整理在標點、釋義、校勘等方面存在的缺憾[33]。
(2)土地制度研究。土地契約文書對于研究地方土地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薛金坤的《清代以來蘇州土地契約文書解讀》立足于常熟辛莊薛氏家藏百余件契約、版串、屯田執照,從田契、田租、田賦、生計等四個方面,以薛氏一家的土地流轉與生計變化為例,構建出自清代以來蘇州鄉村土地分配、流轉、繳租納賦的一般情形以及農民的普遍生存狀態[34]。2019年,安尊華的博士論文《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在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以土地制度為背景,利用土地契約,從而揭示該流域地價變化的大體規律和土地契約文書鮮明的地域特色。他認為:“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約文書展現了清至民國土地買賣和地流動的實態,土地買賣有力地推動了該流域社會經濟的發展。”[35]381
(3)地方整體情況的研究。某地的文書及檔案對于研究當地的歷史情況十分有益。傅慧平的《錦屏加池苗寨文書的社會人類學考察》一書介紹了錦屏傳統契約文書與加池文書的特點和分類。本書系統分析了婚姻家庭、社會組織、經濟活動、村寨糾紛、林契、地契、訴狀、碑刻、族譜等文書內容,探析其產生的時代背景、所發揮的社會功能等[36]。顏丙震的《明代涉黔奏議輯論》從明史典籍中檢索到涉及貴州的明代官員的奏議的內容進行了輯錄。并對這些奏議進行了解讀和分析[37]。
(4)其他。利用明清檔案還可以對多方面的內容進行解析。如肖虹利用奏疏對明代各時期白茆港的水患治理的治理情況進行了討論[38]180-188。清末學部組織編纂了三次教育統計圖表,張海榮通過學部就此先后呈遞的三件奏折,對這三次教育統計情況進行了解讀,進一步摸清了清末教育統計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39]122-129。
4.文檔名詞研究。關于文檔名詞的研究主要來自于丁海斌教授。丁海斌教授主持了一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檔名詞發展演變史(14BTQ071)”,形成了大量的成果,梳理了文檔名詞的發展演變過程。在2018—2019年間主要有四篇文章。丁海斌與丁思聰的《談清代筆記中所記載的“檔案”“檔子”“檔冊”》一文,以清代筆記為載體,以時間為線索,梳理清代筆記“檔子”“檔案”“檔冊”三詞的運用。同時對《柳邊紀略》中對“檔案”一詞的錯誤解讀進行了分析與匡正[40]33-36。丁海斌教授的另外三篇論文探討了明[41]6-9、清前中期[42]11-15及后期[43]14-18政治、經濟、文化對文檔名詞的影響及其發展演變趨勢。
5.歷史檔案的解讀。另外還有一些研究成果是對歷史檔案的介紹與解讀,強調其在歷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價值。如,清代歸化城副都統衙門檔案保存在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檔案館,是一個全新的資料寶庫。劉曉堂與趙雪波對如此豐富且珍貴的檔案的基本情況、主要內容與主要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梳理,使得清代歸化城副都統衙門檔案的研究價值得以直觀展示出來,為相關的研究提供了思路[44]46-49。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張佳欣通過仔細分析土默特契約文書的具體內容,結合現有官方史料記載,探索清代土默特契約中蘊含的傳統鄉村記憶,為今后開展的民間檔案開發、利用工作提供新的理論視角與研究方向[45]。王珊、李曉岑、李瑋對清代吳煦檔案中的彩箋紙張的規格、簾紋、厚度等信息作了初步調查,總結了吳煦檔案彩箋的題材、涉及箋鋪和主要加工技術[46]128-136。
三、結語
從明清檔案史的研究現狀來看,這兩年間研究的主題更偏向于地方文書的整理與研究,各地保存的珍貴的明清文書、檔案的研究價值也得到更多的重視。利用這些明清檔案來研究地方文書、檔案制度的研究也不斷涌現,進一步揭示清代地方文書檔案工作情況。從現有研究來看,地方的文書檔案工作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與地方的政治、經濟等方面密切相關。但檔案界對于明清檔案史的研究遠遠少于其他學科。期待在未來不僅是歷史學科,檔案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能夠加深對明清檔案史研究的重視,有更多的明清檔案史研究成果問世。
參考文獻
[1]趙彥昌,姜珊.改革開放以來四川清代檔案整理與出版研究[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1).
[2]景嫻. 民國時期學術機構對明清檔案的整理利用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9.
[3]姚迪,趙彥昌.建國后明清檔案編纂沿革考[J].蘭臺世界,2018(1).
[4]欒成顯.魚鱗圖冊的遺存與研究價值[J].浙江學刊,2019(1).
[5]李義敏,余承霖.魚鱗圖冊整理方法芻議——以浙江魚鱗圖冊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9(6).
[6]李義敏,胡鐵球.魚鱗圖冊斷代研究——以浙江魚鱗圖冊為中心[J].浙江學刊,2019(1).
[7]李義敏,嚴學軍.蘭溪魚鱗圖冊[J].中國檔案,2018(8).
[8]韓李敏.《治浙成規》:清代浙江檔案編研的代表之作[J].浙江檔案,2018(1).
[9] 韓曉梅.乾隆帝規范清字折[J].中國檔案,2018(6).
[10] 丁春梅.清代中俄之間往來文書翻譯工作研究[J].檔案學通訊,2018(6).
[11] 張晟欽.清代狀詞文書格式要素及其成因分析——以清代官箴書為中心[J].檔案學通訊,2019(3).
[12]王啟東.朝鮮與清朝交聘文書比較研究[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18.
[13]紀浩鵬.名實之間: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公文程式之爭[J].檔案學通訊,2019(2).
[14]肖虹.明代公文理論研究[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8.
[15]肖虹.論明代公文的辨體活動[J].檔案學通訊,2018(1).
[16]李文玉.明人奏議與明代政治文化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17] 欒成顯.明代黃冊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18]趙彥昌,姜珊.《黑圖檔·嘉慶朝》所見清代公文撰擬用字及用印問題研究[J].檔案與建設,2019(10).
[19]沈蕾.清代官府往來文書的裝敘結構分析——以《葆亨咨文》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9(3).
[20]祝虻.現存明代家譜所輯文書論略——以徽州家譜為中心[J].檔案學通訊,2019(4).
[21]趙彥昌,吳蒙蒙.明代呈文研究——基于遼寧省檔案館館藏明代檔案[J].秘書,2019(4).
[22]吳佩林.論清代州縣衙門訴訟文書的多樣性與復雜性——以“南部檔案”中的“點名單”為例[J].檔案學通訊,2019(4).
[23]白莎莎.《南部檔案》所存士紳類執照小議[J].浙江檔案,2019(8).
[24] 張曉霞.清代巴縣檔案中的官代書戳記[J].檔案學通訊,2019(2).
[25]姜明.貴州岑鞏契約文書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
[26]秦國經.明代文書檔案制度研究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9
[27]王晶. 論秦國經先生對明清檔案研究的貢獻[D].沈陽:遼寧大學,2018.
[28]何莊.晉商票號文書檔案及其管理初探[J].檔案學通訊,2019(6).
[29]梁繼紅.明代皇史宬張電題額說考辨[J].檔案學通訊,2019(5).
[30]韓李敏.論清代地方架閣庫的變遷——以浙江為例[J].檔案學研究,2018(4).
[31]張嘉楠.咸豐朝巴縣檔案俗字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8.
[32]劉道勝.徽州文書稀俗字詞例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33]盧慶全.貴州契約文書詞匯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34]薛金坤.清代以來蘇州土地契約文書解讀[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
[35]安尊華.清水江流域土地契約文書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36]傅慧平.錦屏加池苗寨文書的社會人類學考察[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9.
[37]顏丙震.明代涉黔奏議輯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38]肖虹.文書視域下明代白茆港的水患治理[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9(4).
[39]張海榮.宣統年間學部有關教育統計奏折輯述[J].歷史檔案,2019(4).
[40]丁海斌,丁思聰.談清代筆記中所記載的“檔案”“檔子”“檔冊”——兼論《柳邊紀略》之誤[J].檔案管理,2018(2).
[41]丁海斌,謝宇欣.明代政治、經濟、文化對文檔名詞的影響[J].北京檔案,2018(9).
[42]康勝利,丁海斌.論清代前中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對文檔名詞的影響[J].山西檔案,2018(3).
[43]康勝利,丁海斌.論清晚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對文檔名詞的影響[J].山西檔案,2018(3).
[44]劉曉堂,趙雪波.清代歸化城副都統衙門檔案概述[J].浙江檔案,2018(12).
[45]張佳欣.鄉村記憶視域下的民間檔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9.
[46]王珊,李曉岑,李瑋.對清代吳煦檔案中彩箋的初步調查[J].檔案學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