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商業評論》3月17日文章,原題:遞送技術在整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令中國避免陷入困境空蕩的街道、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曾令中國城市如同災難影視劇中的場景——或許從中可一瞥正迅速擴大封鎖疫情范圍的歐洲與北美的未來。歐美輿論正聚焦封鎖下的生活能否繼續,例如人們如何獲得食品供應等。
如何應對這種社會和商業中斷,中國已提供一些經驗。事實證明,數字技術是關鍵驅動之一。最早封城的武漢曾出現恐慌性搶購食品和其他必需品。但幾天后供應開始流入,當地利用數字技術購物并與供應商合作,確保滿足需求。
中國城市展現出的非凡韌性與兩個因素不無關系。一是數字驅動的交付(遞送)系統。在中國大城市,人們網購的食雜用品下單后20分鐘內就能送到家。這主要歸功于數字技術的應用。二是(中國)消費者對線上世界的諳熟和習慣。過去5年來,眾多本土技術公司已改變中國消費者的行為,使他們從實體店購物轉向網購。截至去年,中國電商滲透率已達到國內零售總額的36.6%,71%的中國消費者網購且大多通過智能手機App。
而在美歐,相關數字技術的現狀似乎并不像中國那樣有利于應對(疫情)。盡管美國消費者樂意在亞馬遜等電商平臺購物,但網購僅占美國去年銷售總額的16%——而中國早在4年前就達到該比例。此外,盡管沃爾瑪網站等努力開展送食品上門實驗,但美國消費者在食雜用品上轉向數字世界的速度遠慢于中國人。且最后一英里物流尚未達到中國城市那種標準。在餐館(外賣)行業,(美國)同行也遠落后于中國企業。
歐洲在這些方面甚至更落后。盡管歐洲一些企業——例如家樂福購物網和英國Deliveroo等初創企業——正打造最后一英里物流設施,但消費者的相關需求和意愿都相對更低。而且在歐洲老城區,基礎設施和勞工規定使迅速構建一個高效遞送系統的任務變得極具挑戰性。
去年,就在阿里巴巴慶祝雙11時,歐洲大型商家在“黑色星期五”物流方面遭遇困境。我自己就收到過法國某主要電子產品零售商的致歉信和(訂單)取消信息。若只是涉及小器具,似乎關系不大。但倘若事關能否喂飽孩子們^……
當然,疫情會減弱,美歐民眾將找到應對的方法,創新和團結也非中國獨有。但美歐的政府、城市和商家都應審視中國的數字優勢如何幫助應對該危機帶來的物流挑戰。對歐美來說,這是個叫醒電話。▲
(作者是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合聘教授ChengyiLi,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