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
又一個朋友要走了,與她的德國丈夫回德國去。一晃,他們來中國,竟然有了二十多年。曾經,朋友與我,熱火朝天逛夜市、吃夜宵、嘻嘻哈哈、在路邊地攤上買二手書。時間越久,友誼越深,我知道朋友十分喜愛武漢家常菜。眼看凜冬將至,我決定煨湯。我想精心煨一銚子排骨藕湯,為朋友餞行。可惜,事不湊巧,朋友們時間總也對不上,關于煨湯的美好設想,也就隨風而去了。然后思來想去,還是心有不甘。現實生活中沒有機會煨湯,那就用文字煨個湯吧,然后再靠萬能的微信,發送給遠方的友人。
首先我去買藕。藕這個東西,天生麗質,出污泥而不染;卿本佳人,又有頂溫柔的性情,你要把它怎么做,它百依百順,無有不做的:生吃、涼拌、小炒、干煸、藕絲、藕片、藕盒、油炸藕蟹、糯米糖藕、鹵藕、泡藕、藕粉,菜式繁多,數不勝數。怎么吃,都是好味道。卻唯獨有一樁你得依從它:煨湯。煨湯只能用粉藕。煨湯只能在冬季。煨湯有十二分的講究。走遍大江南北,有藕的地方不算少,煨排骨藕湯的地方卻不多。別處即便煨了藕湯,也不是那個藕湯。都叫做藕湯,卻判若兩人。
冬季到了,賣藕的太多了。我在偌大菜市場反復逡巡。眼睛細細看,鼻子細細聞,托在手掌上,再三掂量。聞蓮藕有沒有新鮮的氣息,看膚色是否透亮且雀斑鮮明,形狀還得不是太圓也不是太方,當然還得認真盤問,確保是下霜以后才起塘的。這藕,才是煨湯的藕。也只有這樣的藕湯,才能達到武漢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粉嫩甜津,藕絲綿長,藕香濃郁。
如今挑選好藕,十分不易。藕們都被催生得白白胖胖頗有賣相。藕又便于保鮮,存放時間長,買家一不當心,就犯錯誤。老吃客看走眼的,多了去了。我也不敢自夸,每年寒冬的幾次煨湯,往往也靠多次失手來墊底。
藕選好了,輪到排骨。老話說是吃肉不如喝湯,肉只是藕的搭檔,可是這個搭檔,也相當重要,肉不好,足以毀掉一鍋湯。排骨藕湯只是一個稱號,其實僅有排骨是不夠的,最好是湯骨、脊骨、帶皮五花肉這三劍客到齊,否則傳統與經典藕湯你就不要想了。接下來是廚具。拜托,千萬不可用高壓鍋。得用家里祖傳的砂鍋銚子或者琺瑯煨湯鍋,后者是當代新廚具。小心了,餐具不當,功虧一簣。
好了。食材一一備齊,佐料只需生姜小蔥,想喝濃湯開水下鍋,想喝清湯冷水下鍋。肉煮沸了,撇泡沫,下藕。大火煮沸轉中火,再轉文火,不可再揭鍋蓋了。接下來,你得耐心,得守住火,得專注于湯鍋的冒氣程度,隨時微調火候。三個小時左右,藕湯煨好了,廚房的香氣早就飄逸出去香了一條街了,黃昏下班匆匆回家的行人,嗅嗅鼻子,羨慕地尋思:這是誰家?煨得好藕湯!
天冷了。北風陣陣呼嘯,即將天寒地凍。頂風冒雪回家,手腳冰涼,如果家里有這么一碗排骨藕湯,熱騰騰、香噴噴,氤氳的香氛中,荷塘四季的美景與馨香呼之欲出。撇去油,撒蔥花,喝它一大碗,腳底板的熱氣直透心田,熱淚就想涌出眼眶。對于那些從小喝到大的人,無疑這是濃濃的親情與鄉愁,總能幫你驅散嚴冬的清冷與孤寂。對于你,我的朋友,也是一樣:噙住熱淚,笑一個。
選自《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