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與風

是角色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我們童年時代的偶像劇《情深深雨濛濛》中的“男神”何書桓最近被批為“渣男”,對于電視劇的立意和編劇瓊瑤的初衷來說,這幾乎是翻天覆地的“指控”。“渣男”這個詞,在中文詞典上找不到詞源,網絡定義為“自私、擅長索取、不負責任,玩弄別人感情的男人”。從十幾年前為我們所欣賞的一往情深,到現在人人喊打的“渣男”,何書桓如何“淪落”至此?
何書桓的風評在十幾年后的徹底逆轉,與這個角色的矛盾性有關。何書桓的處處留情源自他的救世心態,他想讓所有人滿意,不愿意傷害任何一個人。他常常哭喪著臉,好像自己是天下第一苦情人。從何書桓在劇中的處境看,他的“渣”是無能為力、情不自禁的。這樣的渣并非道德缺陷,卻在當下引起部分女性的厭惡,這或許是因為當代女性對情感的需求已經從尋找一個看似完美的伴侶變成了獲得一段令自己滿意的關系。
在包辦婚姻的年代,丈夫提供物質保障,妻子負責家務與生育。到了何書桓、陸依萍生活的時期,進步青年追求的兩性關系已包含愛情。不過,自由戀愛、兩情相悅雖是新潮的擇偶方式,性別分工卻依舊存在,主流的家庭模式仍是男主外、女主內。那時,人們對“渣男”的評定還受制于傳統婚姻的模式,男友、丈夫在外風流或許會落人話柄,但不見得背負真正的道德罪名。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振保,經歷婚外情后“幡然悔悟”,決心維護妻子的地位、負起婚姻的責任,就仍被認為是那個時代的“好男人”。
這樣看來,何書桓雖然在如萍、依萍之間猶豫不決,但他行為的初衷是不想用一樁無愛的婚姻捆綁一個女性。他堅持發展愛情至上、一對一的伴侶關系,這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也為當時的女性營造了一個關于愛情的幻想。即便何書桓在尋愛的過程中游移不定,也遠未到無可救藥的“渣男”程度。那么到了今天,何書桓的惡評又來自哪里呢?
當下,中國獨立女性的比例在世界范圍內都不算低,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人們在關系中更關心自己的幸福與獲得。何書桓“無差別式”的體貼就變得十分可疑。他在情感中的優柔寡斷、左右搖擺,必然會被覺醒的女性意識反噬。
何書桓在劇中算不上壞,卻變成了這部電視劇中最別扭的人物。這也是瓊瑤小說中常見的角色設定,但凡涉及爭吵,著眼點永遠是愛與不愛,最深的委屈是“我可以為你去死,你卻不愛我?”抑或是“我以為你最懂我,你竟然懷疑我?”——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十幾歲的中學生才會起的爭執。許多觀眾早過了這年紀,也見多了以愛情為主旨的作品,難免覺得這樣的苛責過于理想主義,和愛的本質相去甚遠。況且,矯情事小,若在矯情之中還“腳踏兩只船”,那就得受人唾棄了。因此,對何書桓的批判雖有矯枉過正的嫌疑,但也是順應人性及歷史潮流的發展。
從前女性指責“渣男”,多是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而今女性指責“渣男”,則是因為她們對理想的關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女性不再把自己置于被動接受一段感情的位置,而是懂得有所取舍。
影視劇角色風評反轉不是第一次,如《還珠格格》中的容嬤嬤、迪士尼故事中的后媽們,這些原本代表著“惡”的角色,因其人設的真實與合理性反而從某種程度上漸漸被理解。而何書桓這樣的男人,與許多在瓊瑤劇中只懂得談情的角色相似,夢幻卻虛假。可見,不論好人、壞人,保持真性情、守護自己的價值觀在今天或許更容易博得大眾的好感,正如美劇《火線》中的那句話“a man must have a code”一樣——做人得有操守!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南周知道”)
編輯 溫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