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恩昭
【摘 要】目的:探討在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臨床診斷過程中磁共振技術和關節鏡所發揮出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療的42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為主,收治時間為2019年3月-2019年6月,將所選患者進行分組,采用磁共振技術和關節鏡兩種檢測方式,分別作用于觀察組和對照組。結果:在磁共振技術的使用下,觀察組患者僅1人未檢測出病癥的存在,檢出率為95.23%,與關節鏡檢測結果相比較,組間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在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臨床診斷過程中,醫師應根據患者身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檢測方式,與關節鏡檢測方法相比較,磁共振技術下檢出率較高,能夠及時確定病癥類型,便于后續治療工作的合理開展。
【關鍵詞】膝關節韌帶損傷;磁共振技術;關節鏡;出診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arthroscopy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nee ligament injury. Methods: 42 patients with knee joint ligament injury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9 to June 2019. The selected patients were grouped into two groups,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arthroscopy, respectively, to act 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 Under the use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only one pati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did not detect the existence of the disease, the detection rate was 95.23%.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arthroscop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able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nee ligament injury, doctors should select appropriate detec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physical condition. Compared with arthroscopic detection methods, the detection rate of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is higher,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type of disease in time and facilitat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follow-up treatment.
Keywords: knee ligament injury;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rthroscopy; visitation rate
【中圖分類號】R686.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接受治療的42例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為主,收治時間為2019年3月-2019年6月,其中,男女患者人數分別為26例、16例,年齡在22-57歲之間,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組間差值不具有可比性(P>0.05)[1]。
1.2 方法
對照組主要以關節鏡檢測方式為主。指導患者挪動體位,使其保持仰臥位姿勢,對患者膝關節韌帶損傷程度進行評估,使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將關節鏡和攝像頭相互連接,在關節鏡光源系統的應用下,按照相應的程序對患者損傷部位進行檢測,通過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以此作為患者病癥判斷的主要依據。
觀察組主要以磁共振技術的檢測方式為主。選用合適的檢測儀器,對設備使用參數進行調節,將其控制在合理數值范圍內。這種檢測方式具有成像快、分辨率高等優勢,能夠更加準確看到患者損傷情況,是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的重要檢測方式之一。
1.3 療效判斷標準
對比分析兩種檢測方式下所對應檢出率。
1.4 統計學處理
以SPSS20.0軟件作為本次實驗數據的主要整理方式,在卡方值檢驗方式下,若計數資料符合P<0.05,則表示為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3 討論
膝關節損傷在臨床中診療中較為常見,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和老年群體,根據膝關節損傷程度的不同,所表現出的臨床特征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損傷區域腫脹、疼痛等現象,病情嚴重的情況下,部分肢體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對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帶來影響。就目前而言,在臨床治療中主要以磁共振技術和關節鏡兩種方式為主。為了讓患者身體能夠盡快康復,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減輕患者的疼痛,幫助患者早日脫離疾病的困擾[2]。
在本次研究當中,在磁共振技術和關節鏡兩種檢測方式下,患者檢出率分別為95.23%、71.42%,組間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由此可見,在對膝關節韌帶損傷患者臨床診斷過程中,與關節鏡相比較,磁共振技術下的診斷效率更高,彰顯出了更大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王小花,孫鵬,張許,劉買利.磁共振技術在食品質量與安全研究中的應用[J]. 波譜學雜志,2017,34(02):245-256.
唐元超. 用低場強磁共振技術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