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芳梅 張浩
【摘 要】干燥綜合征作為一種風濕性免疫疾病,具有口眼干燥,關節疼痛等癥狀。根據王海東教授的臨床經驗,其認為臟腑失調,津液虧虛而成,陰虛為本,瘀血等是干燥綜合征的發病重要原因,其通常在治療方面運用滋陰化瘀之法,同時兼顧他臟以及變證。本文將對王海東教授用中醫診治干燥綜合癥經驗進行總結,為臨床診療提供相應的參考。
【關鍵詞】干燥綜合征;滋陰化瘀;經驗總結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干燥綜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侵及外分泌腺體,以口干、眼干、腮腺腫大。可累及多個系統,并造成關節、皮膚、氣道、肺、腎等多系統損害,其患病率為0.1%~0.46%[1]。本病的西醫具體發病機制如今仍未闡明,西醫認為與免疫紊亂、內分泌紊亂、遺傳因素等病因有關,現在還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法,主要治療手段是防治因口、眼等干燥癥狀的產生,以及造成局部損傷[2]。本病屬中醫學“燥證”范疇。中醫學認為其干燥的癥狀,主要與津液生成乏源、輸布障礙、腎精不足及損耗過多有關。王海東教授,甘肅省名中醫,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對本病病機認識清楚,將陰虛和瘀血歸納為主要問題,并用滋陰化瘀法治療本病,取得較為滿意療效。
1 對干燥綜合癥的認識
干燥綜合癥多見于女性,可累及外分泌腺,病位在唾液腺、淚腺和汗腺。表現為唾液黏稠,口干嚴重,有時對干燥食品違法進行相關的吞咽,還有大便干燥;眼部干燥,或癢、或痛,或灼熱;鼻腔干燥,還有結痂,可能出現鼻出血,咽喉干燥,聲音嘶啞,伴有干咳和呼吸困難。《素問玄機原病式》曰:“載諸澀枯涸,干勁皺揭,皆屬于燥。”因此干燥綜合癥應屬于“燥證”的范疇。
1.1 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王海東教授談到,干燥綜合癥是由于多臟腑功能發生陰虛內熱,津液虧耗引起的。燥邪致病,其深刻的本質是陰虛津虧。《類證治裁》說“燥有外因,有內因,因于內者,精血奪而燥生”,外燥是由于六淫之燥邪侵襲,內燥則是陰虛羸弱體質導致的,總的方面還是因為津液全面代謝失調所致。《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說了津液代謝情況。脾主運化,居中焦之位,上通下達,將津液上傳輸到肺,肺主宣發,關液循行。腎和膀胱的可排除體液。另外,肝可調暢氣機,運輸、排泄津液均和氣的運動有關,所以說氣可以運行津液,去潤養五臟六腑。肝經循繞目系,肝的疏泄功能,還有肝藏血均能對目的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可得,多臟腑功能的不調,所引起津液失調,可以進一步引起干燥綜合癥的發生。三焦為水道,可以通調水道,運行水液。人體內津液通達,脾運化,肺宣發,腎蒸騰,以三焦布達全身,肺、脾、肝、腎和三焦功能失調可能導致疾病發生。
《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腎是先天之本,屬元陰、陽,五行屬水,陰中太陰,藏精,為唾,是臟腑陰陽的根。如果先天稟賦不足、臟腑之精失養,失去腎精濡養,疾病就發生了。腎陰不充足,就會使肝陰也不足,肝失去了濡養,就會使腎陰損傷,肝腎陰也就虛了;肺是水上源,腎是主水臟,肺腎兩臟陰液互生, 正所謂“金水相生”。腎陰不夠了,肺沒有了濡潤,津就傷了,肺就燥了,所以就能夠看到肺腎陰虛同時出現的現象。脾屬于后天之本,腎屬于先天之本,先天促后天,后天養先天,如果腎精少了,脾沒有了健運的功能,臟腑失去了濡養,枯燥之象乃出現。葉天士指出“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慎勿用苦燥之品,以免劫胃津”、“燥邪延綿日久,病邪必進入血分”。肝藏血,開竅在目,其液是淚,體陰用陽,肝臟的藏血功能關系著精血的盛與衰,肝陰減少,就導致了雙目干枯,肝陰虛則腎陰極度虧虛,腎在液是唾液,腎虧則唾液分泌減少而致口腔干燥,肝腎陰均虛,精血就不足,導致津液進一步枯竭,燥象乃發生。
1.2 瘀血阻滯是病機關鍵
本病在中醫學中是內傷疾病,季節性不明顯,起病不易發現,發病時間長,病程長,難愈,其癥狀不斷加重;易導致多系統損傷。臨床特征說明了此病所謂的燥與一般六淫燥邪還有不同。其病位深,傷害重,病變廣,王海東教授說,這些都符合“淤血”致病的特點。腎陽是人體陽氣之根,血液正常運行,依靠的是陽氣溫煦、推動作用。腎陽氣不足,則其功能失調,血運不通,進而導致瘀血發生。SS侵犯了多個大小關節,表現通常是關節疼痛,痛處位置比較固定,夜間加重。王海東教授說,這些特征進一步在說明瘀血是SS發病的重要條件。痹閉,血脈閉而不通。先天不足,肝腎虧、虛,邪氣侵犯,筋脈不通,津血不暢,化生瘀血,瘀血留滯經絡、關節,不斷影響津液的運行和輸布,如此往復而發病。《血證論》指出“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得隨氣上升”,這也就是在說瘀血內停了,氣機就會受阻,水液和津液也不布散,這都是瘀血致燥的病機。董振華發現,瘀血不僅僅是病理產物的一種,更是繼發性致病因素[3]。通過研究發現[4],燥痹患者可能同時患有血管炎,淋巴細胞浸潤嚴重,肢體末梢雷諾氏現象明顯,伴有微循環障礙和血黏度增高,這為臨床運用活血化瘀藥提供了理論依據。瘀血是本病的原因,即在發病可應用活血化瘀藥,預防發生。
在SS發病時,瘀血與燥毒是相互存在,也是相互化生的。張前德等[4]研究發現,燥、毒、瘀互結導致本病的發生與發展。馬武開[5]發現,該病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障礙都會引起該病。SS是一慢性的、頑固的疾病,病程長,病情反復,血行不暢而瘀結于內,瘀血存內,氣血津液均失常,津滯進而導致機體血瘀,日久變化為燥,相互糾纏,經脈阻塞,津液運行不暢,氣機運行失調,臟腑失養,干澀明顯,燥象愈也更加明顯。此外,燥熱易損傷肺臟,氣機失調;病久瘀熱入絡,氣血痹阻;燥勝則干,傷津損液,血脈干澀。凡此種種,皆可致瘀血阻絡,經絡不通暢,因此水津輸布及代謝受阻,亦可致燥痹,故王海東教授強調,當遠辛香剛燥,總以滋陰通絡之品為宜,常用郁金、茜草、沒藥、當歸、五靈脂、桃仁、紅花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