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偉
【摘 要】目的:探討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聯合復肝康顆粒對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6、IL-8、IL-10、TNF-α水平影響及對肝損傷保護作用。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20例,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兩組,每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60例,予常規的保肝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聯合復肝康顆粒治療。治療后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血清IL-2、IL-10、TNF-α水平改善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的臨床療效顯著改善(P<0.05),血清IL-2、IL-10、TNF-α水平顯著改善(P<0.05),肝功能明顯好轉(P<0.05),肝纖維情況明顯改善(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聯合復肝康顆粒治療乙型肝炎患者能夠改善血清IL-2、IL-6、TNF-α水平以及肝功能,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關鍵詞】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乙型肝炎;復肝康顆粒
【中圖分類號】R2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慢性乙型肝炎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保肝、抗纖維化和對癥治療。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是一種新型核苷酸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其中活性成分替諾福韋雙磷酸鹽可通過直接競爭性與天然脫氧核糖底物相結合而抑制病毒聚合酶,從而抑制病毒復制。復肝康顆粒為中成藥,主要成分柴胡、丹參、香附(醋炙)、黃芪、紅花、桃仁(火覃 )、當歸、赤勺、白芍(炒)、川芎、虎杖、牡丹皮地等具有活血化瘀、調節免疫、改善肝功能、增強抗病毒藥物療效等功效。本研究目的觀察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聯合復肝康顆粒對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清IL-2、IL-10、TNF-α水平影響及對肝損傷保護作用,為乙型肝炎的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20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每組各60例,其中實驗組60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27~64歲,平均年齡(37.5±12.3)歲;對照組60例,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齡25~63歲,平均年齡(36.2±11.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符合乙型肝炎的診斷;年齡 20~65歲,男女不限;經病人或其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1)對照組:予以常規的保肝治療。(2)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聯合復肝康顆粒治療方案,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成都倍特藥業有限公司)300 mg,口服1次/d,復肝康顆粒(河北國金藥業有限責任公司)10g,口服3次/d,連續治療3個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 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處理,以P<0.05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相比較,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84.38%,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0.27%,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IL-2、IL-10、TNF-α水平相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L-2、IL-10、TNF-α水平 相比較,均有所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較,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是一種新型核苷酸類逆轉錄酶抑制劑,能夠有效的降低炎癥因子IL-2、IL-10、TNF-α,降低肝臟的炎癥反應,延緩肝硬化患者疾病進展。復肝康顆粒為中成藥,主要成分柴胡、丹參、香附(醋炙)、黃芪、紅花、桃仁(火覃 )、當歸、赤勺、白芍(炒)、川芎、虎杖、牡丹皮地等可促進HBsAg滴度下降、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微循環作用,改善肝纖維化肝硬化。
參考文獻
黃英男,吳吳,沈錫中.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療研究進展[J].世界臨床藥物,2012,33(9):5195.
崔富強,王富珍,吳振華,等.中國2005-2010年報告乙型 病毒性肝炎發病分析[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1,17(6):483-486.
夏淑林,張振華,葉珺,等.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療效觀察[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1,14(3):183-184.
范瑞琴,蘇傳真,朱剛劍,等.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聯合扶正化瘀膠囊治 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73例療效觀察[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3,22(1):31-33.
張國民,孫校金,王富珍,等.中國18~59歲人群乙型病毒性 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及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探討[J].中國疫苗和免疫,2013,19(3):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