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龍
【中圖分類號】R68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2010年6月-2016年6月,筆者對68例橈骨遠端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采用改良手法(即前臂旋后位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并進行6個月-2年的隨訪,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共68例,男性20例,女性48例;年齡范圍:36-86歲;伸直型骨折46例,屈曲型骨折22例;合并尺折骨莖突骨26例;受傷就診時間:最短半小時,最長14天。
年齡偏大者施以局部浸潤麻醉或臂叢麻醉。
手法復位操作如下:
手法整復目的是恢復腕關節掌傾角、尺偏角及下尺橈關節對位關系。
具體操作如下:以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為例,患者取端坐位, 年齡偏大者取平臥位,肩部外旋60°,肘部屈曲90°,前臂旋后,掌心向上,三人操作。
1 令近端助手握住患肢前臂上端,遠端助手雙手握住患肢手掌部,兩拇指置于骨折遠端的掌側,余指置于腕背側,扣緊大、小魚際,先沿畸形方向然后沿前臂縱軸方向進行拔伸牽引。
2 術者一手置于骨折遠端的橈側,另一手置于骨折近端的尺側(實際為置于尺骨處)相對橫擠,同時令遠端助手將患肢腕關節極度尺偏,以糾正橈側移位,恢復尺偏角。同時掌心向上旋后復位下尺橈關節脫位。
3 術者雙手拇指置于骨折遠端的背側,余指置于骨折近端的掌側,相對用力擠壓端提,同時令遠端助手將腕關節極度屈曲,以糾正骨折的背側移位和恢復掌傾角。保持腕部在旋后及輕度掌屈尺偏位,根據骨折移位方向不同,放置合適的壓骨墊[1],腕背側及腕掌側各一塊石膏,最后保持前臂旋后位[2]固定。
治療隨診結果:
以患者自覺癥狀、體征及腕關節活動程度(Dienst[3]功能評估標準)和X線檢查綜合評定。X線檢查腕關節正位片下尺橈關節間隙≤2mm。
優 解剖或近解剖復位,關節功能正常,傷腕工作能力正常,無癥狀,無畸形,掌屈背伸受限在15°以內。
良 對位可,掌傾角0°-9°,尺傾角10°-20°,掌屈受限, 傷腕工作能力正常,能做一般工作,,癥狀輕微,畸形不明顯,無顯著癥狀。
差 對位差,掌傾角<0°,尺傾角<10°,傷腕不能適應大幅度活動, 工作能力降低,運動受限較明顯,自理有困難或持續疼痛。
本組68例,優25例,良38例,差5例,優良率占93%。
討論:
筆者在骨科臨床工作中經常見到橈骨遠端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臨床上常見于老年人及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橈骨遠端關節面以上2-3cm處為密質骨與松質骨交界處,是橈骨下段的薄弱環節。橈骨遠端骨折后掌傾角,尺偏角發生改變,角度變小、變平或者變負。骨折斷端重疊錯位,橈骨短縮導致下尺橈關節分離,尺骨遠端向背側或者掌側脫位。下尺橈關節的主要功能為前臂做旋前旋后運動,以尺骨頭為中心,正常范圍約150°[4]。如果處理不當易造成前臂旋轉功能障礙,繼發腕關節僵硬,長尺短橈,骨質疏松脫鈣,易形成創傷性關節炎。筆者認為橈骨遠端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治療目的是以恢復腕關節功能及下尺橈關節對應的解剖關系,減少后遺癥。當前學者普遍主張2-3周后出現再移位即采用手術治療[5]。筆者認為橈骨遠端骨折屬干骺端骨折,松質骨血運豐富,主要以膜內成骨為主修復骨折[6],手法復位骨膜破壞較少,為此類骨折修復提高良好的骨折愈合基礎。下尺橈關節由橈骨下端的尺骨切跡和尺骨小頭構成,前臂旋轉時橈骨下端以尺骨小頭為中心回旋,三角軟骨有連接尺橈兩骨遠端維持關節穩定的功能,可限制其下尺橈關節脫位。當橈骨下端發生骨折并有移位時,三角軟骨隨橈骨遠端過度旋轉,可導致三角軟骨破裂下尺橈關節脫位。在整復時應注意分神法,避免暴力于法,固定時注意恢腕關節下尺橈關節對應的解剖關系,并觀察血液循環情況。早期固定不宜過緊,防止壓迫血管造成循環障礙,傷肢可懸吊胸前,注意動靜結合,功能鍛煉,避免了關節僵直及繼發性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減少不必要的手術治療,減輕患者痛苦及經濟負擔。
筆者認為采用前臂旋后位手法復位治療橈骨遠端骨折伴下尺橈關節脫位,愈后均達到患者滿意程度[7]。
參考文獻:
姜保國,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門].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68(3):236-239
田偉,主編.實用骨科學[M].第1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16-418
Dienst M, Wozasek GE, Seligson D. Dynamc external Ixation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 Clin Orthop 1997,338: 160-171[4]彭太平,主編,中醫骨傷科學,3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18-225
姜保國,龍奎元,張殿英等,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策略[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 (10):42-45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主編.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452-508
張石龍、李陶冶,移位陳舊性橈骨遠端骨折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