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蘭 莊智芳
【摘 要】目的:觀察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臨床療效。方法:收集慢性腎衰竭病例60例,隨機分成2組,每組30例,對照組予西醫常規治療,觀察組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辨證使用中藥灌腸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及血肌酐等的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的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慢性腎衰越早期使用中藥灌腸療效越好。結論:中藥灌腸能通過降低血肌酐有效緩解慢性腎衰竭的進展;應盡早期辨證使用中藥灌腸。
【關鍵詞】慢性腎衰竭;中藥灌腸;療效
【中圖分類號】R2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所有原發或繼發性慢性腎臟疾病所致的進行性腎功能損害。灌腸治療是利用腸道黏膜作為半透膜,通過腸道排除代謝產物、降低毒素水平,起到早期延緩腎衰竭的作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在緩解癥狀、保護腎功能、延緩病情發展、推遲透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科應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早期慢性腎衰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6年1月-2019年1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RF的診斷標準[1],且均處于腎功能衰竭期。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45~70歲;病程:2-5年,51例;4年以上9例。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3例,慢性腎盂腎炎2例,高血壓腎病3例,糖尿病腎病6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臨床資料沒有顯著性差異。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優質蛋白,高熱量,低磷的飲食。靜脈滴注腎康,凱時等西醫治療,控制患者的血壓,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控制感染。觀察組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上行中藥保留灌腸。用生大黃30g、煅牡蠣30g、紅花30g,蒲公英30g,附子30g,加水煎汁成200ml的藥液,至38-40℃。灌腸時患者取左側臥位臀部抬高以利于藥液順利進人結腸,藥液保留1到2小時,每日1劑,連續治療5天。
1.3 療效標準
癥狀積分根據Stanghellini標準分為四級{2}。0分:無癥狀:1分:偶有癥狀但不明顯,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2分癥狀較為常見,輕度影響日常工作生活;3分:癥狀嚴重,頻繁出現,且影響工作及生活。療效標本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 ①顯效:臨床癥狀積分減少>60%;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增加>20%或血肌酐(Scr)降低>20%。②有效: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60%;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增加5%~20%或血肌酐(Scr)降低5%~20%。③無效:臨床癥狀積分減少<30%,內生肌酐清除率(CCr)增加和血肌酐(Scr)降低均<5%??傆行藬?顯效人數+有效人數。
2 結果
觀察組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3 討論
CRF,又稱慢性腎功能不全,是由多種慢性腎臟疾病或累計腎臟的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慢性進行性腎實質損害,導致以代謝產物蓄積,毒物潴留,酸堿失衡,水電解質紊亂及內分泌失調為特征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 其病程呈慢性進展,且不可逆,最終導致終末期腎病。某些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進展至終末期腎病之前,通過合理的內科治療,可延緩病情進展,改善臨床癥狀。中藥保留灌腸療法能使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由于腎臟代謝障礙所產生毒素由從腸道排出。本研究顯示中藥保留灌腸可降低患者血液中的血肌酐,延緩患者病情的進展,緩解癥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非透析治療的措施之一,臨床療效確切。正確的灌腸操作是其中的關鍵。醫護人員要掌握好灌腸技能,熟練操作。減少對患者腸黏膜的刺激。要讓患者感覺舒適,沒有便意,以延長藥液保留時間,提高療效。
總之,中藥保留灌腸療法治療CRF具有標本兼顧,療效確切,藥性緩和,方法簡便,費用低,應用安全的諸多優點,克服了傳統的西醫腹膜透析進液量較多而腹瀉劇烈以至病人無法堅持的缺點。能夠有效地減輕其臨床癥狀,改善腎功能,提高生活質量,延緩CRF的病理進程。是我們在臨床上應該大力推廣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葉任高.慢性腎衰竭.見:葉任高,陸再英.主編.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542.551.
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辯證分型及療效評定[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8):8-9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