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瑜
【中圖分類號】R722.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高血壓是目前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引起腦卒中、冠心病、心血管死亡和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和正常血壓的人相比,高血壓病患者的心衰和腦卒中危險率更高。高血壓病患者的冠心病風險將大大增加,是高血壓病的常見和致命性后果。針對此種嚴重的發展趨勢,高血壓病治療手段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關鍵。但是怎樣快速實現降壓,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概率也是當前最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對24小時血壓波動問題進行關注,全面分析患者的動態血壓變化,將成為我們探索降壓方式中的重要方向[1]。
在當前醫院發展和建設工作中,特別是非心血管專科醫生對血壓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較為傳統的階段,研究發現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將一次偶然的血壓測定值作為對患者血壓高低標準,比如測得血壓值較高,就將其判定為高血壓疾病,并立即對其進行降壓藥物治療;如果測定血壓值正常,則排除高血壓疾病,沒有對其進行針對性治療。雖然對白天的血壓變化比較關注,但是并沒有對夜間血壓波動進行關注,不能實現對血壓監測的橫縱對比;沒有對血壓上升率進行關注,特別是清晨患者的血壓收縮變化情況。由于沒有對降壓標準進行明確,所以患者血壓下降或是恢復正常水平后往往就自主停止了降壓藥物的服用,嚴重影響了高血壓疾病的治療效果。
正是因為臨床醫生在降壓治療過程中缺乏客觀依據,所以使得高血壓疾病的降壓治療也成為了當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問題之一。而動態血壓監測技術可以更為全面和準確的反映高血壓患者在24小時內的血壓變化情況,是當前臨床工作中對降壓藥物療效進行判斷的重要手段[2]。只有堅持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注重夜間血壓波動,對清晨血壓上升速度進行關注,從而借助科學、有效的降壓藥物進行血壓控制,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
在排除患者器質性臟器損害基礎上,對血壓造成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充足的循環血量、心肌收縮能力和外周血管阻力。但是對上述因素造成影響的方面也是多樣的,比如輸液、飲食、情緒等等因素都會對血壓值造成一定波動性影響。如果只將某一次的血壓測定標準作為治療依據,并不能排除生理因素的影響。夜間血壓波動情況和清晨血壓上升速率往往受到較小的生理影響,所以可以更為真實的反映患者病理因素,對于血壓情況的判斷也將更為準確,對于病情發展的可靠性研究可以發揮更顯著的優勢作用。
對老年性心腦血管疾病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就是收縮壓、舒張壓和脈壓。臨床醫學中最常見的高血壓疾病主要是動脈出現彈性降低,患者血管腔體變窄,血管外周阻力加強,所以會出現舒張壓的明顯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只對收縮壓變化進行關注,就無法實現對動脈粥樣硬化發展情況的預測,不能對靶器官的損害程度進行判斷和分析。實際上,對舒張脈進行關注對于高血壓患者,特別是老年高血壓患者的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脈壓是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綜合后得到的重要差值,患者的脈壓波動可以更準確和全面的對患者血壓變化因素進行反映,這對于預測患者病情發展,采取針對性治療方案也有著十分顯著的積極影響。
絕大多數患者的血壓在早晚都會出現規律性變化,并且呈現雙峰一谷的結構形式,對于輕度和中度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而言,其血壓晝夜變化和健康人之間并不會出現明顯差異[3]。正常節律的保持和患者體力、腦力勞動、血管活性物質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聯系。但是大量臨床資料表明,高血壓患者血壓變化特征也有幾點需要關注的問題:首先,在24小時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血壓波動,有時會出現7-8mmHg的變化。其次,夜間血壓明顯高于白天,并且呈現反向血壓構型變化特征。此外,高血壓患者在清晨的血壓上升趨勢較為顯著,所以也要對晨起后的血壓測量問題進行關注。最后,血壓居高不下,很難達到理想血壓標準。患者晝夜節律消失很可能引發腦卒中問題,并引發左心室肥厚等靶器官損害。在此種基礎上,對患者進行血壓治療和控制不僅可以大大降低其靶器官損傷概率,同時對于降低腦卒中問題也有著十分顯著的積極影響。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可以對高血壓病患者的降壓藥物治療療效進行準確的判斷,從而對血壓高峰進行針對性預防,降低和緩解急性并發癥的發生,這對于靶器官的受損程度也可以進行更精準的預測和判斷,通過制定相關補救措施,降低高血壓病患者致殘率和死亡率。
相關資料顯示,不同種類的藥物對24小時血壓產生的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其中藥物中的β阻滯劑可以對夜間收縮壓進行有效控制,通過對酶抑制劑的控制可以對夜間收縮壓和舒張壓進行降低。但是利尿劑和鈣拮抗劑對患者晝夜節律的影響并不顯著。對于夜間血壓下降較為顯著的患者可以選擇在晨起后使用降壓藥物,這種方式對夜間血壓的影響較小。對于晝夜節律消失患者則需要在24小時實現平穩降壓后,利用藥物降低夜間血壓實現正常晝夜節律的恢復。當前還主張按照高血壓時間分布進行針對性降壓。在常規高血壓治療過程中按照時間、劑量要求進行藥物服用。盡可能將患者血漿中的藥物濃度進行恒定控制,但是并不能實現平穩降壓。這種情況很可能出現白天血壓高峰階段的降壓效果不顯著,甚至會增加對靶器官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是血壓在夜間時段可以實現明顯降低,基于無法對組織器官的血液灌注進行優化,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腦血栓的發病率。所以,加強對藥物和用藥時間的調節,確保藥物作用效應和高血壓時間變化形成一致,通過對24小時血壓的平穩控制,更好的實現高血壓治療。
對24小時血壓變化進行動態檢測,可以對患者的血壓變化進行針對性研究和對比,通過對患者夜間血壓變化和清晨上升速率的研究,進一步實現對患者舒張壓和脈壓變化的穩定控制,準確分析高血壓的發展變化過程,預測靶器官的病理損害,實現對并發癥的有效控制和降低,只有這樣才能在降低藥物副作用的基礎上,幫助高血壓患者平穩、有效降壓。
參考文獻:
王潔.凝血功能檢測在診斷妊娠期高血壓孕婦中的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54(18):102-103.
聶磊.動態血壓檢測對老年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價值[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22):6-7.
王麗冰.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動態血壓檢測的臨床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2(5):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