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 段亞彪 趙瑞起
【關鍵詞】老中醫經驗;胸椎關節紊亂癥;小針刀療法;手法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胸椎內外平衡失調可使胸椎小關節后仰或仰旋移位而紊亂,進而導致神經、血管等周圍軟組織的功能受到傷害而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稱胸椎小關節紊亂癥,亦稱“肋椎關節錯縫”、“胸椎后關節滑膜嵌頓",是骨傷科常見的損傷疾病,屬中醫“錯骨縫”范疇。由于受損的部位和所波及的組織不同,表現為頭頸部的癥狀和不同程度急慢性助間神經痛、胸腹臟器功能紊亂等脊柱部分相關疾病。臨床上常被誤診為心血管、呼吸、消化系統器官的疾病,服用中西藥物治療療效甚微,目前臨床對本病的治療一般采用推拿、針灸、椎板注射、針刀、拔罐等方法。趙瑞起老中醫從醫40余年,是國家首批“基層名老中醫藥傳承專家”,其采用手法配合小針刀治療本病,療效顯著,現將其治療方法進行總結,介紹如下:
1 病理機制
胸椎關節屬微動關節,其活動范圍小,相對穩定。當胸椎間盤、胸椎間韌帶(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及棘上韌帶)及關節囊等組織退變后,胸段脊椎的穩定性受到影響,在扭轉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式史(坐立姿勢、行走姿勢、睡眠姿勢等)、負重過大或不當、用力過猛或者鍛煉動作不當、感受寒涼等情況下,發生急慢性損傷[1],其關節突關節、肋頭關節、肋橫突關節和椎間軟組織發生錯位和損傷的機會增加[2-4],繼而導致一個或多個胸椎受力不均,使單個或多個椎體發生輕微失穩,造成胸椎小關節錯位或半錯位,由此出現脊背部肌肉疼痛等臨床癥狀。同時局部肌肉和韌帶的痙攣、收縮、僵硬,脊柱受到牽拉或反射性保護導致關節面不對稱,關節囊充血水腫,滑膜嵌頓及關節周圍的韌帶,神經組織損傷刺激而出現的胸肋部疼痛,導致呼吸、活動阻礙,甚至出現胸腔、腹腔臟器的功能性改變[5]。
2 診斷要點 胸椎小關節在結構上與脊神經、交感神經密切相關,因該關節錯位程度和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影響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復雜多變,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趙老師結合自身40余年臨床經驗,發現本病在診斷上有一定規律可循,故形成如下診斷要點:
2.1 有外傷或長期不良姿勢的病史。急性者傷后單側或雙側背肌疼痛,甚至痛不能眠。慢性者則以胸痛、胸悶、憋氣、背部沉重酸病感為主。
2.2 病變局部有壓痛、椎旁肌緊張或痙攣的陽性反應點,久病患者可觸及條索狀物。
2.3 在觸診時可見患椎棘突偏歪、隆起或凹陷、棘突韌帶有剝離腫脹或肥厚。
2.4 多數患者脊柱活動受限,以前屈受限明顯,活動時病變局部疼痛,可向前胸放射,雙上肢活動同時受限。
2.5 X光胸椎正側位片可出現小關節排列異常,久病者可見胸椎側彎。
2.6 排除結核、腫瘤、骨折等疾病。
3 治療方法
3.1 手法治療
3.1.1 沿脊柱兩側由上至下做滾揉法2-5分鐘,然后用雙手大拇指緊挨脊柱連緣做推法3-6遍。
3.1.2 患者俯臥位,術者立其患側,雙手交叉用兩手掌根分別置于患者脊柱兩側,緊靠脊柱邊緣,用壓法,同時令患者托長音咳嗽,在咳嗽將要終止的瞬間,雙手掌根在向相反的方向用力頓挫下按,此時可聽到清脆的“咔噠”復位聲,如一次效果不明顯,可重復一次。
3.1.3 患椎棘突微凸的,雙手重疊壓在微凸處;患椎下陷的,雙手分別按壓在患椎相鄰的上、下椎棘突處,讓患者咳嗽,在咳嗽開始的瞬間自不同的方向做手法復位(凸者下按,下陷者反向推動),聽到響聲即成功。
3.2 小針刀療法
3.2.1 治療部位 在患椎棘突兩側旁開2cm左右,選準壓痛點,或有筋結及條索狀物之處,選為進針點。
3.2.2 治療方法 要嚴密無菌要求,皮膚常規消毒,帶手套,鋪無菌市。左手拇指、食指固定施術部位。右手持刀在定點處刺入,刀口線與胸椎縱軸平行進行,達到橫突平面之后,調轉刀鋒,約和胸椎縱軸成90度角,做切并疏通、剝離,將橫突間肌、橫突間小韌帶松解。
3.2.3 治療次數 每周行針刀1次,總次數不超過2次。
4 討論及體會
胸椎后關節、肋骨小頭關節、肋橫突關節統稱胸椎小關節,胸椎小關節紊亂癥多發于第3-7 胸椎,青壯年多見,學齡前兒童偶見,老年人則少見,女性多于男性。發病機理:由于外傷或長期姿勢不良等原因,破壞了胸段脊柱的內外平衡,導致胸椎小關節的急慢性損傷引起周圍軟組織的炎性滲出、水腫、出血、痙攣,以致鈣化。脊神經與交感神經方面受到椎間孔骨性狹窄的刺激與壓迫,另方面受到周圍軟組織外傷性炎癥,刺激或組織腫脹粘連深筋膜的牽拉而受壓,故可引起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維發性病損的系列癥狀。
趙老師認為:本病在經絡與督脈、膀胱經密切相關,在臟腑則與肝、脾、腎關系密切。風寒濕邪、氣血瘀滯和氣血不足是其主要病機。故在督脈和膀胱經路線施以松解類、發散類手法配合針刀治療,以解表散寒、活血通絡,提振陽氣。
筆者跟師于趙老師,體會到:本病新傷用手法復位后,立即痊愈,但如果觸及痛性筋結和條索狀物時,必須配合小針刀療法,才能收到較好效果。在使用手法時,部位一定要準確, 用力一定要穩,在頓挫時一定要和患者的咳嗽配合好,復位才能一次成功。趙老師以手法和小針刀結合,彌補了藥物治療的不足,又巧妙的解決了筋結和條索狀物的處理。本法操作簡便,無論是新傷性還是舊傷性胸椎小關節紊亂,均可取得立桿見影的療效,如有復發,因本法創傷小,可重復運用。
參考文獻:
莫洪波,莫云娟.胸椎小關節紊亂綜合征的臨床及X 線分析[J].頸腰痛雜志,2008,29(2):153-155.
楊福慶,王志華.手法配合中藥治療外傷性胸椎小關節旋轉半脫位[J]. 中醫正骨,2007,19(3):34.
李玉海,高山山,張明生.坐位膝頂法治療胸椎后關節紊亂癥 80 例[J]. 按摩與導引,2004,20(3):43.
王強,曾慶云,王國才.手法整復胸椎小關節紊亂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9):708.
邵宣,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2: 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