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摘 要】目的:觀察肌力訓練聯合物理因子療法在臨床中治療頸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選擇于2018年4月~2019年8月時段到我方醫院接受治療的68例頸椎病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劃分為對照組(n=34)以及觀察組(n=34),對照組接受推拿、紅外線、頸椎牽引、中頻電療等綜合物理因子康復治療,觀察組將其作為基礎,加行肌力訓練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情況,并予以對比。結果: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2.35%、97.06%,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更高(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組間對比臨床癥狀、體征等多項評分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針對頸椎病患者,在臨床中行肌力訓練與物理因子療法聯合方式治療干預,可有效改善癥狀,并提高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物理因子療法;肌力訓練;頸椎病
【中圖分類號】R454.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頸椎病在臨床中又名為頸椎綜合征,其基礎是退行性病理改變,包括頸椎骨關節炎、頸椎間盤突出癥、增生性頸椎炎等疾病。導致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頸椎部分受到長時間的勞損,出現骨質增生或者椎間盤脫出等現象,給椎動脈、頸椎脊髓等會帶來壓迫感,進而出現功能障礙,多表現為髓核突出、椎關節松動或者不穩等現象[1]。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正確方式治療,還會對周圍的交感神經、脊髓等組織產生刺激等,增加病情嚴重程度。基于此,本文就我院特定時間手指的頸椎病患者開展研究,分析肌力訓練聯合物理因子療法的治療效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18年4月~2019年8月時段到我方醫院接受治療的68例頸椎病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劃分為對照組(n=34)以及觀察組(n=34)。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19~73歲,平均年齡(47.86±3.03)歲,病程1~38個月,平均病程(9.43±1.63)個月;觀察組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7.87±3.02)歲,病程1~37個月,平均病程(9.45±1.60)個月。組間各項基線資料行統計學軟件對比(P>0.05),可予以對照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推拿、紅外線、頸椎牽引、中頻電療等綜合物理因子康復治療,主要內容:①推拿:選擇叩、揉、推、滾等手法,對頸部穴位進行按摩。②紅外線:借助紅外線輻射理療儀,頸肩部軟組織為集中照射位置,照射距離約為15~30cm。③頸椎牽引:牽引力量需要將患者自身重量作為基礎,為其10%。④中頻電療:借助中頻電療儀,將其放置在頸肩位置,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電流強度等。每一種治療之間約為20min,1次/d,持續2周。
觀察組將其作為基礎,加行肌力訓練治療,主要內容:①前后右屈伸:由治療師開展,在患者前額、后枕位置放置,行肌力收縮訓練,頭部進行前后屈伸時,治療師需要使用手部力量進行抵抗,持續時間約為1min,然后稍作放松再次進行練習,每一組為10次。②左右屈伸:由治療師開展,在患者頭部右側與左側位置放置,頭部進行左右運動時,治療師需要經理性收縮肌力進行抵抗,持續時間約為1min,然后稍作放松再次進行練習,每一組為10次。持續2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情況,并予以對比。總有效率:癥狀均消失,生命體征指標恢復到正常范圍為治愈;癥狀以及生命體征指標得到顯著改善為顯效;癥狀有所改善,但是仍然需要接受治療為有效;癥狀以及生命體征指標均未得到改善為無效。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包括臨床癥狀、體征、能力等。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所得所有項目數據資料均納入SPSS21.0軟件分析,t檢驗與檢驗,P<0.05可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有非常顯著性的差異。
2 結果
2.1 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82.35%、97.06%,組間對比結果顯示觀察組更高(P<0.05)
2.2 臨床評價量表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組間對比臨床癥狀、體征等多項評分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近年來,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等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其生活方式,也增加了頸椎病的發生率,同神經組織比較,肌肉組織更容易被修復,因此在治療時,更加注重恢復肌肉穩定性以及協調性、力量。
對于頸椎病而言,物理因子療法屬于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方式,傳統方式多是牽引、紅外線、中頻電療等結合。在牽引的時候,需要注意重量,遵循循序遞增的原則,并結合實際調整牽引的角度,確保同生理彎曲相符合[2]。中頻電療治療方式在電流的幫助下,可對細胞進行按摩,對深部組織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并改善消腫以及微循環等,此外,配合肌力訓練之后則能夠發揮出相得益彰的效果。紅外線治療方式的作痛原理和中頻電療較為相似,在加溫作用的幫助下改善微循環以及促進血管擴張,此外,還能夠吸收炎性物質并改善代寫等,能夠緩解肌肉緊張效果[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以及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對頸椎病患者予以行肌力訓練與物理因子療法聯合方式治療的效果理想。物理因子療法能夠改善肌肉組織特性,同肌力訓練結合之后,能夠從整體上提升治療效果,且可有效降低復發率。
綜上所述,針對頸椎病患者,在臨床中行肌力訓練與物理因子療法聯合方式治療干預,可有效改善癥狀,并提高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王琢. 頸項肌肌力訓練聯合綜合物理因子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36):6971-6972.
潘海燕, 黃志剛, 孔丹莉,等. 健康教育配合物理療法對大學生頸椎病患者療效與心理健康的影響[J]. 中國學校衛生, 2017, 38(8):1245-1247.
龔文輝, 張素梅, 儲玨. 10周社區綜合干預對慢性頸椎病患者頸部功能障礙指數和視覺模擬評分的療效評價[J].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7, 8(1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