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中圖分類號】R473.1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現在生活節奏快,現代人工作競爭壓力大,人們經常會出現焦慮緊張的情緒,很多情緒難以紓解,就可能會影響身心健康,導致抑郁癥發生。抑郁癥又稱為抑郁障礙,其主要臨床特征是顯著、持久的心境低落,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甚至悲觀厭世,自殺行為。抑郁癥帶來嚴重危害,其影響包括學習、工作、生活、社交等,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嚴重的抑郁癥患者可伴有自殺觀念及行為。
現代醫學并不能明確抑郁癥的病因,但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與抑郁癥的發病密切相關,導致抑郁癥的原因多樣,以下因素與抑郁癥高發密切相關。
1 生物因素
抑郁癥發病與生物因素相關,主要涉及遺傳因素。據報道顯示,抑郁癥不會基因遺傳,但是是有一定的遺傳因素,抑郁癥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現,大樣本遺傳流行病學的調查顯示,血緣關系越近發病幾率越高,若父母一人患抑郁癥,則孩子的患病機會增加10%~13%。抑郁癥一級親屬患病的概率遠高于其他親屬,這符合遺傳疾病的一般規律,雖然現階段仍不能判定抑郁癥的遺傳特點,但是至少說明遺傳因素是抑郁癥的危險因素。
2 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與抑郁癥的發生密切相關,抑郁氣質、悲觀、自信心低、不良思維模式、過分煩惱以及無法掌握生活事件的人格因素更容易引發抑郁癥。
3 社會環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是導致或出現抑郁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機體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各種生活事件,機體在應對內在、外在環境因素及社會、環境、心理因素刺激時,會出現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種反應被稱為應激反應。對于正常的愉快的生活狀態,不會造成抑郁情緒的產生,不會導致抑郁癥的發生。偶爾的壓力狀態,雖然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但是并不會引發抑郁癥。然而當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過重,或面對各種突發的重大事件,使人長期、持續的處于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導致沮喪、壓抑、無助、自責等多種負面情緒的出現,是引起抑郁癥的重要原因。
多因素導致抑郁癥高發,但是各個因素并不是單獨起作用,抑郁癥的發生發展與多種因素相關,通常是在各個方面因素聯合作用下導致疾病的發生。目前有觀點稱,遺傳、人格、環境等多因素之間有交互、關聯作用,此種作用在抑郁癥的形成過程中起到重要影響。
抑郁癥不像身體疾病,容易被察覺,很多患者患病后并未得到及時的治療,造成嚴重后果,對于抑郁癥,我們要注意其預防,那么如何預防抑郁癥的發生呢?
1 保持健康的生活節奏
養成規律的生活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長期持續的睡眠不足,會導致大腦及各個器官的功能下降,使人煩躁,研究表明,長期的睡眠不足可能引發抑郁癥,失眠患者得抑郁癥的可能性更高,高達普通人的五倍。互聯網時代,人們生活節奏快,休息時間減少,但其實充足的睡眠是可以降低患抑郁癥的風險,且有助于防止患者產生自殺的念頭,另外適當安排社交活動與娛樂消遣、適當的運動、增加戶外活動等都有助于派遣不良情緒。
2 調節心理節奏
自身調節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評價,對于生活、工作中都要量力而行,制定切實可行,可達到的生活目標,避免壓力過大,遇事及時紓解自己的情緒,避免長期、持續的情緒壓抑,改變思維習慣,不可嚴苛的要求自己,避免將實踐的負面結果歸咎到自己的思維習慣,對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客觀、全面的進行評價。
3 營造良好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
積極融入集體,多交朋友,多參加社交活動,多與人交流,遇到事情多與家人、朋友傾訴,避免長期的不良情緒累計。
4 飲食調節
人的身體、精神狀態與飲食有密切關聯,飲食調節,合理、健康的飲食有助于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讓我們遠離負面情緒。
現代科學證明,人心理壓力程度與飲食聯系密切。當我們處于壓力狀態時,體內的維C會被大量消耗,而B族維生素的缺乏會導致脾氣暴躁,情緒失去控制。適當多吃富含維生素C和維生素B的水果、蔬菜,像柑橘類水果、草莓、獼猴桃等都富含維生素C的,粗糧類食物,如燕麥、小米、苦蕎等都富含維生素B的。另外,排解壓力,減少負面情緒,還應該注意盡量減少對糖、咖啡因、鹽、酒的攝入。
對于抑郁癥,雖然我們無法完全預防,但是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節奏、調節心理節奏、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關系,飲食調節等方法,降低發病風險。對于疾病不能過度擔心、焦慮,以避免加重精神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