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航英
【中圖分類號】R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2
引言:
個體一生中生長發(fā)育有兩個時期,其中嬰幼兒期是之一,保證嬰幼兒健康生長,對其身體素質、智力及體能發(fā)育均有很大現實意義。但是最幾年中,有很多報道指出,在嬰幼兒群體中,低體重、發(fā)育遲緩、貧血等情況較為多見,這應該得到撫養(yǎng)者的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嬰幼兒的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及時發(fā)現異常并前往醫(yī)院接受正規(guī)治療,以及時去除病因,進而使嬰幼兒健康生長得到根本保障。針對低體重、發(fā)育遲緩、貧血的應對方法有哪些,本文對其分別作出普及及分析。
1 低體重
1.1 定義
在臨床上,通常將低體重兒定義為出生體重<2500g的新生兒。在胎兒階段,即孕后的8~38周里,母體營養(yǎng)不良或在多種疾病因素作用下,均可能造成胎兒發(fā)育遲緩,導致在出生時體重處于過低水平上。該類新生兒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呼吸機能和代謝機能都均較弱,易出現胎糞吸入、低體溫、紅細胞增多癥以及宮內感染等先天性異常,特別是可能造成發(fā)育、神經行為及智力落后,和正常足月兒相比較,低體重兒的死亡率是其的8倍有余。低體重兒的臨床特點以皮膚薄、干燥脫皮、胎毛稀少、胎脂多、頭發(fā)細齊、軟骨發(fā)育罕見、耳舟形成、指及趾甲柔軟、生理性黃疸不顯著等較為常見。
1.2 誘發(fā)原因
(1)低體重兒和母體的懷孕年齡有關。媽媽初產年齡<30歲,新生兒出生體重伴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超過31歲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2)胎兒在母體內的時間過長或過短,均影響新生兒出生的體重。孕35~39周,新生兒出生體重隨時間延長明顯增加;孕40周~43周,體重增加遲緩;孕44周后,體重不增反減。(3)媽媽的健康和營養(yǎng)狀況會影響寶寶,比如孕婦患心臟病、腎病等,低體重兒的發(fā)生風險會相應增加。(4)節(jié)食、偏食、挑食均可能導致營養(yǎng)缺乏進而引起新生兒體重過低。。
1.3 治療
(1)保暖:早產兒最適室溫為24~28℃,相對濕度約為60%。要求體溫維持在36.5~37℃范圍中,針對低體重<2000g者,建議將其安置在暖箱保暖內。若沒有暖箱,可以采用熱水袋、鹽水瓶、燒磚等代替。(2)氧氣供應。多數低體重兒伴有呼吸不規(guī)則情況,故而在出生以后維持呼吸道通暢和給予氧氣吸入對降低其死亡率有很大現實意義。但不需要進行長期吸氧,不宜>3d。(3)補充維生素。出生以后首日就最好補充相應的維生素,以促進低體重兒體質改善進程。
1.4 低體重兒的護理
針對低體重兒,在護理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其體溫變化情況,最好進行母乳喂養(yǎng),可以添加適量液態(tài)維生素,并關注寶寶是否出現貧血狀況,還需加強臍帶的護理干預,以減少感染發(fā)生的風險。若能給予精細化護理,低體重兒的各項生理指標均會逐漸趕上同齡兒。以下針對低體重而的護理作出一些建議:(1)精心喂養(yǎng)。母乳最佳,盡量給予母乳喂養(yǎng)。吸后再食,媽媽需要按時用吸奶器吸奶,至少每隔3小時吸1次,繼而把吸出來的奶水再喂給寶寶。遵照少吃多餐的原則,以促進低體重兒更好的吸收母乳營養(yǎng)。(2)維持環(huán)境的適宜性。即溫度與濕度適宜,特別是在寒冷季節(jié)中,在給寶寶洗澡時加強室內溫度與水溫的管理,盡可能的減少聲、光、侵襲性操作對寶寶形成的刺激。(3)加強感染的預防。因為低體重兒免疫功能偏低,故而一定要主動預防感染。
2 發(fā)育遲緩
2.1 定義
發(fā)育遲緩屬于發(fā)育障礙性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均可能引起發(fā)育遲緩的表現,常見的有智力發(fā)育滯后、有孤獨癥均可能會出現發(fā)育遲緩的相關表現,且個體發(fā)育涵蓋了數個方面,以語言、運動、認知、理解和社交等較為常見。
2.2 病因分析(1)感染、中毒:以風疹、巨細胞病毒、弓形體以及他類多種病毒感染。(2)代謝、營養(yǎng)和內分泌疾患:例如苯丙酮尿癥、內分泌疾患等均可能干擾個體智力發(fā)育進程。(3)腦外傷和缺氧:常見的有產傷、顱腦外傷或生后缺血、缺氧也可對腦組織造成損傷,誘發(fā)發(fā)育障礙。(4)腦部疾患:以腫瘤、腦血管病等較為常見。(5)伴發(fā)于精神?。豪鐙雰汗陋毎Y、兒童期精神分裂癥等。
2.3 防治方法
針對嬰幼兒的發(fā)育遲緩,可以通過詢問疾病史、體格及輔助檢查整體分析后,明確引起嬰幼兒發(fā)育遲緩的原因,進而設定針對性的治療原則,多數患者及時經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后,通常能取得較好預后。
(1)日常護理:①模仿是孩子學習語言的基本方法。所以,成人要多和小兒說話,訓練小兒模仿成人的語言發(fā)音,要鼓勵小兒敢說,學會用語言闡述主觀需求。②多給予刺(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激以促進孩子講話。比如,開始要孩子喊“媽媽”,如孩子不喊媽媽,媽媽應微笑點頭,當孩子突然喊“媽媽”時,要熱情地擁抱或親吻孩子,這有益于激發(fā)孩子說話的能動性。③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大自然,豐富他們的日常生活,拓展眼界,進而形成說話的要求了。若能聯合語言訓練,則對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能發(fā)揮更好的促進作用。④精神因素引起:盡量優(yōu)化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使兒童精神層面上得到安慰且生活上的得到更全面的照顧。
(2)飲食調理: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加強營養(yǎng)支持,不偏食、不調試,適量增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
3 貧血
3.1 定義
在臨床上,貧血被定義為循環(huán)血液單位體積內紅細胞數目、血紅蛋白含量以及紅細胞比積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狀態(tài)。可能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常見的有紅細胞生成減少、失血及溶血等,臨床表現以皮膚、黏膜蒼白,頭暈頭痛等。
3.2 病因分析(1)紅細胞生成量減少;(2)紅細胞結構遭到破壞;(3)紅細胞丟失量增加。
3.3 防治方法
(1)治療:應積極探尋病因,進而給予針對性治療,針對急性大量出血者應快速止血處理,并輸注紅細胞以糾正貧血。藥物是當下臨床治療貧血的有效方法,營養(yǎng)性貧血治療方法以補充所需營養(yǎng)素為主,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治療的首選藥物為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2)護理:①日常護理:關注貧血嬰幼兒的出血傾向,比如皮膚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等為主,應保證各種搶救藥物及用品的充足性,確保搶救的時效性;維持室內胡三鏡清潔,每天定時消毒清潔;加強貧血嬰幼兒口腔及肛門衛(wèi)生的管理,力爭做到飯后、睡前漱口,預防口咽部潰瘍。②飲食調理:立足于貧血原因,及時補充缺乏物質并調整飲食結構,比如針對營養(yǎng)不良性貧血者,建議予以富含鐵、葉酸或維生素B12的飲食。
結束語:
低體重、發(fā)育遲緩、貧血均是嬰幼兒期常見病癥,應得到家長及醫(yī)療工作者的高度重視,立足于實況,積極探尋病因,有針對性的予以治療與護理干預,力爭在最短時間內減輕、解除臨床癥狀體征,保證寶寶健康生長發(f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