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倩倩
【摘 要】目的:研究會陰側切術用于處理肩難產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5例肩難產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按電腦分組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分別為觀察組33人和對照組32人。對照組產婦采取傳統的單純會陰保護接生,觀察組產婦采取會陰側切術,觀察兩組產婦胎兒娩出期、產后2h出血量、新生兒阿氏評分以及產婦會陰裂傷情況[1]。結果:行會陰側切術的觀察組產婦胎兒娩出期時間、產后2h出血量、新生兒阿氏評分以及會陰裂傷情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對產婦分娩時出現肩難產并發癥使用會陰側切術安全有效,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會陰側切術;肩難產;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2-03--01
肩難產是一種臨床中的分娩并發癥,其指在分娩時,胎兒只有頭部分娩出來,而肩膀卡在了母親骨盆出口位置,難以分娩出來[2],如無有效處理將給產婦和胎兒帶來很大的傷害。而會陰側切術作為婦產科最常見的陰道分娩術之一,臨床證明,它不僅可以助肩難產的胎兒順利娩出,也可以有效防止產婦會陰撕裂,進而保護了產婦的盆底肌肉。本文主要分析對肩難產行會陰側切術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電腦分組法把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5例肩難產產婦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33例,經產婦11例,初產婦22例,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7.1±2.3)歲,孕周36-41周;對照組32例,經產婦12例,初產婦20例,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7.6±3.2)歲,孕周35-42周。兩組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行常規的單純會陰保護接生;觀察組產婦行會陰側切術,其處理方法如下:①給予會陰部局部浸潤麻醉,注入0.5%~1%利多卡因溶液20ML。②取膀胱截石位,當產婦出現宮縮時,切開會陰,當胎兒頭部露出會陰部約5~6cm直徑時為最佳切開時間,待會陰稍隆起后,用繃帶剪切開長度約為2CM的切口。③剪開后用無菌紗布壓迫止血,必要時結扎止血,直至胎兒娩出。④以傷口邊緣頂端約0.5CM處縫合傷口,術后作常規防感染處理[3]。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產婦胎兒娩出期時間、產后2h出血量、產后會陰裂傷發生率以及新生兒阿氏評分≤7分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數據分析,兩組數據評分以均數±標準差為計量資料,對數據資料進行t檢驗和卡方檢驗,用%表示;組間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胎兒娩出期時間和產后2h出血量、新生兒阿氏評分(Apgar)對比
由表1數據可知,觀察組產婦的胎兒娩出期和產后2h出血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新生兒出生后1min和5min的阿氏評分觀察組也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產婦產后會陰裂傷情況發生率以及新生兒阿氏評分(Apgar)分析
3 討論
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近年來的難產率、新生兒死亡率都大大下降,但是由于一些產婦本身身體就伴隨有健康問題,難免分娩時會出現一些難以預測的并發癥,時刻會威脅母嬰安全與健康。肩難產這種并發癥在臨床上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是讓產科醫生和助產護士棘手的產科急癥,若處理不好將出現嚴重的后果。肩難產是一種難以預測的病癥,因此,這就要求產科醫生和助產護士必須要熟悉如何處理產婦發生肩難產時的情況,從而把對母嬰的傷害降到最低,最大程度的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會陰側切術作為產科臨床上采用較多的分娩助產術,它適用于較多分娩并發癥狀,如會陰彈性差、分娩時出現陰部嚴重撕裂、胎兒胎頭位置偏歪等[4],且這種方法也在臨床中顯現出了很多優點,如行正中切開時,出血量少、術后產婦疼痛感較輕等,分娩后經過準確縫合傷口,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會陰切口會很快痊愈。
本文主要對會陰側切術對于肩難產的有利效果展開研究,把在我院接受分娩的65例肩難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并劃分成兩組分別采取不同的肩難產處理方法,其中對照組采取傳統的單純會陰保護接生,觀察組產婦采取會陰側切術,最終從產婦分娩情況的各項指標以及新生兒的窒息情況的阿氏評分可以看出,行會陰側切術的觀察組各項指標與評分都優于對照組,發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對肩難產采取會陰側切術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值得臨床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楊莉琴.會陰側切對經陰道分娩產婦分娩結局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9):136-137.
劉銘,段濤.肩難產的處理[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9,35(1):8-10.
董艷蕊.肩難產臨床救治與母嬰并發癥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保健營養,2018,28(27):53.
徐力.重度肩難產行外陰側切術與胎兒助產手法治療的分娩結局效果研究[J].飲食保健,2017,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