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遼寧 盤錦124010)
洼77塊構造位于遼河坳陷中央凸起南部傾沒帶,西鄰清水洼陷,東鄰二界溝洼陷,位于兩大遼河油田主力生烴洼陷之間的正向構造單元,油氣成藏條件十分優越。洼77塊工業油流井僅為洼77 井一口,1993 年沙三段上報預測儲量473×104t,含油面積5.8km2。鄰塊洼19 塊于1991 年上報探明地質儲量19×104t,含油面積0.6km2。由于受地震資料品質較差、周邊失利井多、儲層橫向展布不清、洼77井產能不落實等客觀因素的制約,該塊一直未開展升級評價研究。
砂體描述技術的技術流程是以地震資料的分析為基礎,結合鉆井、測井資料,采用適合于研究地質目標的儲層反演技術,將測井數據和地震數據體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地震資料橫向覆蓋面廣優勢和測井資料垂向分辨率高的優勢,綜合進行砂體的精細描述[1-2]。洼77 塊儲層巖性為細砂巖,油藏埋深2600~3300m,構造形態為簡單單斜,儲層物性為中孔中低滲儲層,油藏類型為受砂體控制的巖性油藏,單砂體厚度3~10m,縱向上為薄互層特點,砂巖儲層相比泥巖表現為在波阻抗曲線上沒有明顯的區別,因此利用常規波阻抗反演難以有效識別砂體。對此,通過測井儲層精細標定,應用曲線交會法發現利用RT和GR 曲線能夠有效區分砂泥巖,通過對AC,RT,GR 進行頻率域的融合重構波阻抗曲線,發現井震標定結果沒有受到影響,而對砂體識別的能力卻大大提高了。利用重構波阻抗曲線進行測井約束的稀疏脈沖波阻抗反演,通過色標門檻值的設定可以有效提取砂巖目標的地震信息,為定量刻畫砂體空間展布和描述奠定了基礎。

圖1 過洼77—洼39井波阻抗剖面
由于洼77 塊位于有利構造背景,鄰近兩大生烴洼陷,W77塊油藏的勘探主要是基于巖性-構造圈閉進行的,其重點工作主要是利用三維地震資料落實圈閉特征,但是隨著探井數量增加,在洼77井高部位同時失利兩口井,證實油藏主要受巖性控制,從而在下一步油藏評價工作中把工作重點從構造落實圈閉轉換成砂體精細描述落實巖性圈閉。在此基礎上根據油藏評價部署原則,確定評價井井位及井型,實現進一步評價儲層、升級儲量規模的目標。通過應用砂體描述技術,落實了井間砂體的巖性變化位置(圖2),從圖中洼77 井到洼39 井波阻抗剖面上可以清晰看出,黑色箭頭位置處,砂體發生尖滅。
為了更加準確的確定洼77井目標砂體在平面的分布范圍。在波阻抗反演數據體中,在精細構造解釋的基礎上,通過設置時窗范圍,提取目的層段的波阻抗屬性平面圖,可以看出,有利砂體目標向工區東北方向發生尖滅,尖滅位置清晰。根據砂體描述的結果部署了4口評價井井位,其中sj1、sj3井已經完鉆,均鉆遇這套含油砂體,并且洼77老井重新試油獲得成功,從而進一步落實了儲層及含油性。
洼77塊油藏原油體積在儲量計算中采用容積法計算,涉及的參數包括含油面積、有效厚度、孔隙度、飽和度、體積系數,其中,含油面積和有效厚度參數是可以通過依據儲層反演結果得到的砂體描述成果確定[3-5]。通過應用本文砂體描述技術可得到目標含油單砂體的頂、底面構造圖和砂體厚度圖,并根據測井地質試采資料綜合判斷的油水界面以及測井解釋儲層的凈毛比數據對砂體有效厚度圖進行自動成圖,從而獲得計算單元內的含油面積和有效厚度,對儲層參數進行定量的描述。
(1)文章提出的砂體描述技術包括了井震結合精細構造解釋技術,儲層測井響應研究技術,曲線重構技術,儲層反演技術等。最終成果體為三維重構波阻抗數據體,再通過色標的門檻值設定,可以提取有利儲層的厚度數據,并對砂體平面幾何形態進行精細描述。
(2)在洼77塊應用本技術預測了主要目的層段的含油砂體空間展布,效果明顯,為確定該區塊評價井位部署提供了地質依據,并對儲層參數進行了定量描述,該方法在以巖性控制為主的油藏目標中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3)針對巖性油藏地質特點,利用已有完鉆井資料,在精細構造解釋、沉積微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測井資料標準化及儲層測井響應研究,利用儲層敏感曲線重構波阻抗曲線,開展波阻抗反演,結合地震波形特征對比、地震屬性分析等多項技術,形成了能夠有效描述砂體的技術,在本區塊的油藏評價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