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運輸服務與社會公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交通強國建設目標下,運輸服務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工作將有哪些變化?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演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各行業領域的融合發展呈現廣闊前景和巨大潛力,催生出諸多新業態、新模式,為運輸服務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蓬勃動力。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等重大決策部署,積極推進“互聯網+出行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規范發展,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新技術,有力提高了運輸服務水平和行業監管能力,集中表現在五個方面:
互聯網出行新業態規范發展,為人民群眾出行提供了定制化服務。互聯網技術與出租汽車、道路客運的融合發展,催生出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定制客運等新業態。目前,全國共有150余家網約車平臺公司獲得經營許可,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許可185萬、車輛許可86萬,網約車服務覆蓋324個地級以上城市,17個中心城市的網約車數量已超過巡游出租車,全國網約車日均訂單量達2000萬,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服務、豐富的車型選擇,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多樣化出行需求、緩解了“打車難”問題,還成為了人民群眾自主擇業的重要選擇,為社會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定制客運在20余個省份得到蓬勃發展,為人民群眾城際、城鄉及旅游出行提供了更加靈活、快捷的個性化服務。

互聯網租賃新業態快速發展,為公眾共享出行提供了多樣化服務。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和租賃自行車、租賃汽車融合發展,涌現出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小微型客車分時租賃等新業態。目前,共享單車在營車輛1950余萬輛,日均訂單量達4700萬,在破解城市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小微型客車分時租賃運營企業50余家,開通運營城市180余個,投入運營的車輛達20萬輛,滿足了人民群眾的個性化出行、商務活動、公務活動和旅游休閑等需求。為促進交通運輸新業態健康發展,防范用戶資金風險,2019年5月,交通運輸部、中國人民銀行等6部門印發了《交通運輸新業態用戶資金管理辦法》,將共享單車、小微型客車分時租賃等新業態用戶資金納入規范管理,切實保障了用戶合法權益。
網絡貨運新模式創新發展,為物流降本增效注入了內生動力。2016年以來,交通運輸部以試點的方式推動無車承運物流模式創新發展,229家無車承運人試點企業共整合社會零散運力211萬輛,完成運單量7868萬單、貨運量10.3億噸,對帶動道路貨運行業轉型升級、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發揮了積極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決策部署,規范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交通運輸部、國家稅務總局在系統總結無車承運人試點工作的基礎上,于2019年9月發布了《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網絡貨運經營者的法律定位、行為規范,對網絡貨運量身定制了監管模式,為網絡貨運規范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先進運輸裝備加快推廣,為行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加快推廣應用,城市公交、出租汽車、城市配送等領域的新能源汽車總量超過5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城市公交總量中的占比達到51%,首批22個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累計新增新能源物流車3萬輛以上,新能源城市配送車輛保有量超11萬輛,運輸裝備綠色低碳水平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先進貨運車型探索應用,引入了歐洲普遍使用的中置軸汽車列車等新車型,組織開展了模塊化中置軸汽車列車的示范運行,持續提升車輛裝備技術水平;通過開展四批共209個公路甩掛運輸試點項目,建立完善了公路甩掛運輸推薦車型制度,共發布了三批共144種公路甩掛運輸推薦車型,有力促進了甩掛運輸車型的標準化;為明確冷藏保溫車輛及其溫控設備功能、性能、檢驗方法等技術要求,制定了《冷藏保溫車選型技術要求》國家標準、《行駛溫度記錄儀性能要求和檢驗方法》行業標準,為提升冷藏保溫車輛裝備的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提供了基礎支撐。
先進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為全面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和行業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撐。在便民服務方面,“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入推進,全國互聯網道路運輸便民政務服務系統已于2019年底上線試運行,實現了普通貨運車輛年度審驗、道路運輸駕駛員誠信考核等12個高頻事項的“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為道路運輸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網上辦事增添了便利;同時,依托微信公眾號、移動客戶端等渠道開通了“全國道路運政基本信息查詢服務”功能,面向全國提供道路運輸從業人員、營運車輛、經營業戶及線路標志牌等運政信息查詢服務,目前日均查詢次數在5萬左右,為信息查驗、跨域執法等提供了有力支撐。在行業治理方面,衛星定位、智能視頻等先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對道路運輸駕駛員的動態監管,重點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覆蓋了全國70余萬輛“兩客一危”車輛,北斗兼容定位終端覆蓋了670余萬輛重型貨運車輛,智能視頻監控報警技術在“兩客一危”車輛、農村客運車輛、重型營運貨車上逐步推廣,實現了對駕駛員超速駕駛、疲勞駕駛、行車接打電話等不安全駕駛行為的動態監控和預警提醒,對于及時消除安全隱患、保障道路運輸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建設交通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描繪了新時代交通運輸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新時代做好交通工作的總抓手。《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打造一流服務,推進出行服務快速化、便捷化,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系統,加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為運輸服務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工作重點。
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是國家“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預測,未來三年,我國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在穩就業和促消費方面的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仍將保持良好勢頭。
從政策環境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推進“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發展。從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以來,共享經濟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先后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推進互聯網等新技術融合創新,為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從技術迭代看,當前,移動通信技術步入了5G時代。5G技術的應用,不僅是移動通信的一次升級換代,更是影響和推動社會進步的新技術、新變革,將加速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運輸服務的深度融合,促進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催生更多的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
從公眾需求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公眾需求將持續升級。2018年底,我國人均GDP達到0.97萬美元,2019年底突破了1萬美元,我國居民的消費理念、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消費層次和消費內容都將發生顯著變化,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的出行需求和小批量、高價值、分散性、快速化的貨運需求將日益旺盛,對創新豐富運輸服務供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從行業特點看,運輸服務行業開放程度高、市場主體分散、生產要素活躍、公眾需求旺盛,具有互聯網技術融合應用的優勢條件,仍將是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發展的主要陣地。運輸服務產業鏈條長、關聯產業多、基礎支撐作用明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勢下,與旅游、流通、制造等產業融合發展的需求也尤為迫切。
為加速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將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有關工作部署,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搶抓有利發展機遇,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上持續下功夫,加快推進運輸服務與關聯產業的跨界融合,大力推廣新技術在運輸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原則,在嚴守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留足發展空間,促進運輸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規范健康發展。
積極推進出行即服務,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培育“出行即服務”新模式,以數據銜接出行需求與服務資源,整合各類出行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全流程、一站式“門到門”的出行智能誘導和規劃服務。
加快推進車輛技術升級,逐步有序推動自動駕駛在道路運輸領域的發展和應用,積極發展符合國家標準的中置軸汽車列車、廂式半掛車,持續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依托2022年冬奧會,組織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運營。
著力增強科技興安能力,加快推廣應用智能視頻監控報警技術,積極推廣應用自動緊急制動、爆胎應急、車道偏離預警等輔助駕駛技術,提升營運車輛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積極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運輸服務深度融合,推進數據資源賦能運輸服務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網上便民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行業信用監管、動態監管、協同監管等數字化監管能力。
深化運輸服務與旅游業協調融合發展,完善客運樞紐旅游服務功能,推動“快進慢游”的便捷運輸服務系統建設;鼓勵旅游客運市場創新發展,支持傳統運輸企業拓展旅游運輸服務;引導各類互聯網平臺和市場主體推進交通旅游服務大數據應用,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綜合信息服務。
加快運輸服務與流通業協調融合發展,促進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商務、供銷等各方資源統籌利用,探索“基地+生產加工+商貿流通+物流運輸+郵政金融”一體化的農村物流服務模式;支持運輸物流企業發揮互聯網平臺優勢,精準對接商貿流通需求,對線下運輸車輛、倉儲等資源進行優化調配使用,提高物流資源使用效率。
促進運輸服務與制造業協調融合發展,鼓勵制造業物流服務平臺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標準統一和系統對接,強化協同運作;鼓勵供應鏈管理企業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原材料、零部件、產成品等運輸倉儲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
創新發展綠色低碳運輸組織模式,深入推進多式聯運、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等示范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公鐵聯運、公水聯運等聯運模式發展,鼓勵企業開展統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約化城市配送模式,大力推廣網絡化、企業聯盟、干支銜接等甩掛運輸模式,支持創新“掛車池”服務、掛車租賃、長途接駁甩掛等新模式,促進貨運物流綠色發展。
加快推進網絡貨運新業態規范有序發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網絡貨運經營的運行監測,指導企業按照《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服務指南》有關要求,嚴格操作規程,完善信息發布、線上交易、全程監控、金融支付等平臺功能,持續提高服務品質,促進供需匹配,降低貨車空駛率,提升貨運行業綠色發展水平。

圍繞支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在推進雙多邊政府間運輸協定商簽和實施工作的基礎上,持續深化國際運輸技術交流合作。
加快推進北斗和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在中俄國際道路運輸領域的協同應用,有效提升國際道路運輸車輛的動態監管能力,為實現中俄國際道路運輸全域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積極推進自動駕駛、輔助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交流,為我國智慧交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快國際道路運輸規則對接,重點推動加入危險貨物國際道路運輸公約(ADR),促進我國危險貨物道路運輸管理制度與國際規則接軌,全面提升危險貨物道路運輸治理能力,為我國運輸企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積極推進網約車規范發展,優化完善準入條件、審批流程和服務,規范網約車價格行為,加快推進網約車合規化進程,持續提升網約車服務品質和安全水平。
促進共享單車健康發展,引導企業合理有序投放車輛,充分利用車輛衛星定位、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強對所屬車輛的經營管理,確保車輛安全、方便使用、停放有序,更好滿足城市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
規范發展道路客運定制服務,總結推廣定制客運試點經驗,改革道路客運“車進站、人歸點”的組織模式,更好滿足旅客“點到點”“門到門”出行需求。
促進小微客車分時租賃健康發展,指導各地綜合考慮本地實際,研究建立與公眾出行需求、城市道路資源、停車資源等相適應的車輛投放機制;鼓勵經營者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強日常經營管理,提高租車便捷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緊要之年。總體考慮是:按照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部署,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統籌做好各項重點工作。
助力打贏交通脫貧攻堅戰。以“三區三州”為重點,加大貧困地區通客車攻堅力度,確保到2020年9月底前,全面實現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客車。
支撐打好交通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運輸結構調整“六大行動”,加快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深化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全面建立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維修制度。
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加快完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管理制度體系,持續加強隱患排查治理;深化出租汽車行業改革,加快推進道路貨運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切實維護大貨車和出租車司機的合法權益,緩解新老業態矛盾,確保行業穩定。
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切實增強廣大農村群眾出行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推動交通一卡通“全國通用”與便捷應用,實現300個地級以上城市互聯互通,拓展交通一卡通在出租汽車、城市輪渡以及公交化運行的道路客運等出行方式的應用,推動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實體卡與移動支付方式的深度融合,提升便捷支付與創新應用能力。
推動“司機之家”建設,繼續在全國選擇高速公路服務區、普通國省干線公路服務站、骨干物流通道貨物集散地、物流園區等,新增建設100個“司機之家”,持續改善貨車司機從業環境。
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啟動第四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全面實施危險貨物道路運輸例外數量、有限數量管理制度,對運輸符合此要求的此類貨物,在道路運輸環節按照普通貨物進行管理;配合有關部門持續推進普通貨運車輛“三檢合一”,進一步節約企業成本。
加快客運服務轉型升級。著力提升經營者在站點設置、運力調配、班次安排、價格制定等方面的自主權,進一步激發道路客運市場活力;深化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示范縣創建,組織開展第二批示范縣申報工作;加快構建與鐵路、民航、水路等相銜接的道路客運集疏運網絡,鼓勵發展形式多樣的聯程運輸。
推進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推動印發《關于加快推動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 綜合治理交通擁堵的意見》,加快轉變城市交通發展方式,優化調整城市交通出行結構,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深入開展公交都市創建工作,加快完善步行、自行車等慢行交通系統,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更好地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出行。
推動安全管理制度落地實施。深入實施道路運輸安全生產工作計劃,推動《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安全管理規范》《汽車客運站安全生產規范》《危險貨物道路運輸安全管理辦法》等制度落地,完善道路運輸安全檢查制度,切實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
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積極推進安全生產監管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加強對道路運輸企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安全考核管理,把落實安全生產制度、加強安全考核作為夯實企業主體責任的重要舉措抓細抓實。
持續提高營運車輛的安全性能。嚴格落實營運車輛安全技術條件系列標準,改革完善道路運輸車輛達標車型管理制度,開展危險貨物運輸罐車治理,切實提升營運車輛安全技術水平。
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推動取消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許可,落實取消國際道路貨運經營許可、道路貨運站場經營許可以及下放道路客運經營許可層級等簡政放權舉措,深化道路運輸價格市場化改革,增強行業發展內生動力。
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積極推進“互聯網+監管”,充分發揮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作用,歸集各類信用信息,加強道路運輸信用體系建設;對已經取消下放的8項行政許可事項,研究提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具體措施,加快構建“明規矩于前、寓嚴管于中、施重懲于后”的全鏈條、閉環式監管體系。
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推進道路運政高頻事項“一網通辦”,加快推廣應用道路運輸電子證照,持續為廣大道路運輸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異地辦事、網上辦事增添便利,讓政務服務在指尖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