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國采購經理指數2月份明顯回落,美歐股市10天內數次激烈下挫,中國能不能在此時繼續保持外資主要目的地的位置,國內外經濟界有所擔憂。
事實上,早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階段,就有外國政要及媒體稱產業鏈將從中國遷出,然而事實勝于雄辯,中國不但控制住了疫情,而且在復工復產中為外商企業提供了從供電、供水到物流的巨大支持。在全球疫情日益嚴重的當下,中國成為外商維持運轉最好的國家。據筆者了解,沒有一個外商準備撤資。
筆者認為,當前正是吸引外資的好時機。第一,通過此次新冠疫情防控,外商將更加看重中國的整體制度優勢。筆者通過向中國美國商會、中國歐洲商會等了解獲悉,許多外商表示,中國通過戰疫中的表現證明自己是外商投資最好的保護地。2020年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是他們早已排在日程表中的事,疫情延緩不會改變這一信念。據中國美國商會調查,有67%的會員企業2020年愿意對中國再投資,尤其是大項目投資。
第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外商投資法》落地的第一年,中國將有更多鼓勵外部投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措施出臺,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向公開、公正、透明、法治的全球最佳營商環境看齊。
第三,中國有4億多正在成長中的中等收入群體,把工廠設在中國,無論從研發、設計、制造還是從裝配、物流、銷售的角度,無疑都是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的舉措。3月6日,遼寧寶來企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利安德巴賽爾工業公司達成協議,總投資120億美元的石化產業項目簽約落地,這是疫情期間中國吸引外資的第一個大項目。疫情結束后,將有更多跨國公司繼續與中國開展類似合作。
可以預見的是,新冠疫情將給世界產業分工帶來巨大變化:對全球化的需求將比以往更加迫切;全球產業鏈配置將發生重大變化,過去一些處于產業鏈邊緣、只能從事加工貿易的國家,疫情過后可能將既有加工貿易,又有一般貿易;國際間分工的界限將更加模糊,過去分散在多地的工業設計、研發與生產,分散在全球的生產要素、資本與人力都將日益集中;中國在全球供應、生產和服務鏈中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一帶一路”、RCEP等隨著疫情中中國治理能力的凸顯,將得到更多國家響應。
要及早適應這些變化,自貿區建設需先行一步。自貿區不僅肩負著吸引外資的標本示范作用,還肩負著吸引10億美元以上大項目的重任。大項目的上下游鏈拉得越長,分布越廣,拉動經濟越有效果。比如目前湖北集中了中國汽車零配件產量的1/3以上,形成一整套包括電子、油料、操作在內的系統,完全有條件把國外大項目吸引到湖北來,使完整生產鏈條在中國生根、開花、結果,這在疫情中被證明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當前中央提出經濟工作的“六穩”方針,穩外資也是其中重要一項。穩外資既是穩出口,也是穩就業,更是穩經濟,持續不斷的大項目引入將是提振疫情過后社會恢復經濟信心的助推器。▲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環球時報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