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輝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鄉村治理是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必須立足新時代鄉村的新變化新形勢新要求,加強黨對鄉村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為關鍵,以制度為保障,把黨的群眾路線貫穿到鄉村治理的各領域全過程。
新時代鄉村治理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
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農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城鄉間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我國農村社會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同時,農村生產方式出現歷史性變革導致農村的基本結構和社會關系出現裂變與重構,鄉村治理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一是階層分化問題。農村社會不同階層的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出現很大差別。新富階層對土地的依存度降低,對村內事務關注度不高;中下階層的農民多處于“半工半農”狀態,對鄉村治理的影響力較低。二是治理主體問題。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轉移加劇,許多農村出現村莊“空心化”現象。本該成為鄉村治理骨干力量的年富力強、思想活躍的青壯年人群流向了城市,導致治理能人“缺位”。三是基層黨組織建設問題。個別地方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領導鄉村治理的作用弱化;個別黨員黨性修養不強,初心使命意識薄弱,先鋒模范作用沒有發揮;一些村干部在涉及利益問題上存在優親厚友現象,村民在公平正義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基層黨建是改進鄉村治理的關鍵所在
鄉村治理是牽涉到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基層組織建設。其一,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鄉村治理,關涉到國家政權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和協同,關涉到農村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關涉到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鶎狱h組織的任務就是實現有效治理。其二,基層黨組織的基礎性地位決定了改進鄉村治理必須加強黨的建設?!按蹇创?、戶看戶,農民看黨員、黨員看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基礎,是黨聯系廣大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必須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落實黨的政策、帶領農民致富、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農村穩定的堅強領導核心。其三,確保新時代鄉村治理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進行必須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鄉村治理的微觀組織基礎已經發生悄然變化,一些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正在參與進來。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強化政治引領,全面貫徹黨的主張,確保鄉村治理的正確方向。
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對鄉村治理的引領作用
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實現鄉村有效治理,夯實鄉村振興基層基礎,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必須充分發揮黨建對鄉村治理的引領作用,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首先,加強和改進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以增強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為重點,加強農村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突出政治功能,著力解決村支部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實施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整體優化提升工程,開展黨員聯系農戶、黨員戶掛牌活動。其次,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鄉村治理體系。遵循鄉村治理規律,尊重村民意愿,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要求,建立以基層黨組織為領導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最后,建立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運行機制。堅持縣鄉聯動、以鄉帶村,增強鄉鎮黨組織的統籌協調能力,發揮好鄉鎮一級的領導和服務職能,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堅持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拓展“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創造性地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保障村里事情由村民說了算,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熱情。注重運用智能化、數字化手段,搭建新鄉賢與鄉村社會結構有機融合、兼具鄉土性與現代性的平臺。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鄉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廣泛開展鄉村文化娛樂活動,傳承家風、家訓和傳統美德,培育淳樸民風,弘揚道德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