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內容提要:蕪湖鐵畫作為地方的傳統工藝美術,其在發展過程中必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讓鐵畫藝術在經濟全球化、市場化的今天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藝術家需要巧妙利用好鐵的材料屬性,選擇適合鐵畫鍛制的題材和圖式,在多元的文化視角下拓展鐵畫表現形式。
關鍵詞:蕪湖鐵畫;材料;題材;藝術家
蕪湖鐵畫原名“鐵花”,是發源于明末清初的一門傳統民間藝術,是中國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工藝品。清代早期,蕪湖的鐵匠已經在吊燈、屏風、漏窗上打造出具有一定故事情節的吉祥圖案,如“鴛鴦戲水”“八仙過海”“歲寒三友”“梅蘭竹菊”等題材。此時鐵花不再是單純的生活用器,已經成為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器物裝飾畫,但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鐵畫。直到湯天池將國畫的筆法、意境融入鐵畫之中,從其存世作品《四季花鳥》(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可見一斑。清代梁同書在《鐵畫歌》中寫道:“石炭千年鬼斧截,陽爐夜鍛飛星裂。誰教幻作繞指柔,巧奪江南鉤鎖筆。花枝婀娜花璁瓏,并州細翦生春風。芙叢蓼穗各有態,絡絲細卷金須重。云匡扣束垂虛壁,繭紙新糊爛銀白。裝成面面光青熒,樺燼蘭煙鋪不得。豪家一笑傾金貲,曲屏十二珊瑚奇。前身定是郭鐵子,近代那數緱冶師。采繪易化丹青改,此畫錚錚長不毀。可惜揚錘柳下人,不見模山與范水。”其描述了對蕪湖鐵畫藝術的直觀感受,介紹了制作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和工具,鍛制作品所呈現的內容和形式。蕪湖鐵畫以錘代筆,以鐵為墨,以中國傳統繪畫為參照范本,經過疊、鉚、鏨、鍛、焊、銼等多道手工技藝,鍛鐵為畫,集中國畫的構圖、意蘊和民間剪紙、淺浮雕等藝術技法于一身,以其獨樹一幟的技藝著稱于世。
一、蕪湖鐵畫的發展困境
蕪湖鐵畫產生至今,畫稿基本來源于他者,無論是蕭云從、湯天池二人相互砥礪開創鐵畫,還是讓蕪湖鐵畫享譽國內外的《迎客松》,都離不開畫家對創作作品的參與。目前市場上鐵畫可分為旅游紀念品、室內觀賞型創作作品、戶外大型景觀作品,這幾類作品都是按照畫稿來進行制作的,屬于“二度創作”。鐵畫行業的從業者基本上沒有受過系統的藝術教育,基本上還是師傅帶徒弟的教育方式,雖然在傳承方面做得很好,但在創新方面還有待加強。
首先,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美術,鐵畫的材料特性是其工藝制作抑或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立身之本,充分挖掘鐵質材料的藝術表現力是鐵畫藝術家進行創作的不二選擇。目前所見到的蕪湖鐵畫,由于受鐵質材料性質的制約,作品都需要做防銹處理。而受中國畫黑白效果的影響,通常鐵畫表面髹黑漆,但這在無形中破壞了鐵質材料與生俱來的自然美感和獨特的肌理效果。從審美角度來看,那種斑斑銹跡也是鐵畫特有的藝術效果。所以,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沒能做到物盡其用。鐵畫這種處理方式有兩個方面原因。其一,大眾審美和藝術家審美之間的差別。鐵畫更多面對的是大眾市場,大眾審美決定傳統髹黑漆的處理方式更受大眾歡迎,銹跡斑斑的豐富效果還不能為大眾所認同。其二,材料特性決定其易腐蝕,特別是在空氣濕度比較大的南方,保存時間受限制,不得不采用防銹處理。如何在處理好鐵畫防銹的基礎上,利用好鐵的自然屬性是蕪湖鐵畫創新的關鍵環節。
其次,“鐵”的材料是鐵畫藝術發展過程中不可動搖的基礎,“畫”則是這種傳統工藝美術的基本形式和方向。眾所周知,蕪湖鐵畫藝術創作主要有中國畫山水、花鳥等傳統題材和現代的連環畫題材,也兼顧代表地方特色風景的旅游紀念品,像安徽的迎客松、徽派建筑等。題材的老生常談讓蕪湖鐵畫顯得保守和落伍,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同面臨的問題。市場上很多所謂的創新鐵畫嘩眾取寵,不但丟棄了材料的特性,還丟失了中國畫的意境。這主要是因為創作者鍛制技藝不精,對材料認識不足,審美水平有待提高。傳統題材的鐵畫經過千錘百煉,更具匠心,而且傳統題材仍然具備深耕的空間。如何在傳統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蕪湖鐵畫題材的深度和廣度,選擇適合鐵畫鍛制的好題材和新圖式是蕪湖鐵畫創新的重要方向。
二、蕪湖鐵畫的創新形式
創新是傳統工藝美術的必由之路,面對當前的市場經濟形勢,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美術傳承實屬不易,創新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擺脫這樣的困境,是政府、從業者和研究鐵畫藝術的高校等共同面對的問題。有了政府的支持、藝術家的參與,校企合作模式的形成,能夠讓鐵畫藝術迸發出新的火花。目前,安徽師范大學已經成功立項并實施的國家藝術基金“蕪湖鐵畫藝術人才培養”項目,為鐵畫藝術注入了活力。同時,藝術家的介入使得傳統鐵畫創作產生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現在正在舉辦國家藝術基金“蕪湖鐵畫藝術作品巡展”,我們通過蕪湖鐵畫創新發展主題研討會集思廣益,圍繞如何創新總結了很多建設性的建議。
(一)探索材料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于鐵畫而言,鐵的材料雖有局限性,但作為承載鐵畫形象的藝術媒介,鐵的材料屬性已經無法更改,所以需要深入挖掘其材料特性和表現語言的多面性,表現出鐵的特質,展現鍛打藝術的精髓。“鐵”是一種比較活潑的金屬,純鐵是帶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金屬晶體,因為鐵表面常常覆蓋著一層主要成分為黑色四氧化三鐵的保護膜,通常情況下呈灰色到灰黑,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延展性。常溫時,鐵在干燥的空氣里不易與氧、硫、氯等非金屬單質起反應,若有雜質,在潮濕的空氣中易銹蝕;在有酸、堿或鹽的溶液存在的濕空氣中生銹更快。如何物盡其用,物盡其美?從材質和技藝兩個方面來談。(1)從鐵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發現鐵本身具有銀白色,因其表面保護膜成分不同,顏色呈現出灰色到灰黑的漸變,而被腐蝕氧化的鐵則呈現棕紅色。從審美的角度來講,其變化多端的材質美,能夠豐富鐵畫藝術視覺效果,加強鐵畫藝術表現力,提高鐵畫藝術品質。(2)鐵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延展性,而鐵畫則是經過千錘百煉鍛打而成,鍛打的過程亦是其藝術價值的一部分,鍛打留下的痕跡是鐵畫藝術價值的有力證明。不同的鐵畫藝人鍛打方式有所不同,造就了鐵畫不同的肌理效果。而現在過多地髹黑漆掩蓋了鐵畫自然的鍛打痕跡,所以保留鐵畫鍛打過程的痕跡能夠打破“鐵”的材料局限,拓展鐵畫藝術的表現手法,豐富鐵畫的本體語言。以國家藝術基金“蕪湖鐵畫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學員宋炳慧作品《天門山·太平山水圖》為例,畫中山的制作突破了傳統鐵畫的鍛打方式,把鐵皮鑿出坑來,做出山的肌理,然后淬火,改變了死板的造型,豐富了鐵的色彩,在肌理中尋找靈動的節奏感。這就是物盡其美。提高鐵畫藝人對材料屬性的認識,鼓勵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巧妙利用材料特性表達自己的想法,獲得因不同的鍛打方式而產生的肌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