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華
摘 ?要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宜興紫砂壺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藝術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富含人們的生活感悟和思想情感。本文以紫砂套組“拙政提梁”為例,淺談其造型審美和文化意境。
關鍵詞 ?紫砂套組;拙政提梁;文化意境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興盛于明清,凝結了無數藝人的智慧和個性,承載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與時俱進,在傳承的基礎上保持創新的活力,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于一體,融合東西方文化,給人以極大的觀賞價值和精神力量,在中國傳統文化之林獨樹一幟。
一般而言,紫砂壺大致可分為三類,光器、花器和筋紋器,光器以簡單的幾何形體為主,花器以自然界中的花草蟲鳥為原型,筋紋器以流暢生動的筋紋線條劃分壺身,三大類型相輔相成,為紫砂壺藝術錦上添花。紫砂套組“拙政提梁”(見圖1)由一把紫砂壺和六個小口杯組成,作品以蘇州園林——拙政園為創作題材,融合古典園林元素,古色古香。
欣賞套組,主壺與小口杯相互獨立又相互協調,和諧呼應,顯出對立統一的美感,營造出和諧雅致的氛圍,極具藝術感染力。紫砂壺呈四方形,以直線為主、曲線為輔,線條剛勁利落,四條棱線直中帶曲、曲中帶直,給人以剛柔并濟之感;底部平足,穩定地立于平面,沉穩莊重;壺肩平整,轉折清晰明朗,給人以剛勁之感;壺蓋呈圓形,短頸微微凸起,壺蓋與壺口嚴絲合縫,子母線吻合,通轉流暢,蓋面裝飾一圈凸起的圓弧線,從上而下俯視仿若水面泛起一圈圈的漣漪,優雅柔和;橋梁鈕橫跨壺蓋,立于蓋面中央,橋鈕模仿江南的石橋造型,外表輪廓周正,呈穩定的梯形,中間平直、兩端呈斜坡,橋鈕下留有半圓形洞口,結構穩定端莊。四方形壺身與圓形壺蓋和諧呼應,契合中國人所崇尚的“天圓地方”的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學意義;壺流蓄勢而起,呈上翹之態,仿若天鵝纖長的脖頸,優雅挺拔,給作品拉伸之力,提攜整壺氣勢;提梁從兩肩垂直而起,線條挺直利落、相互對稱,仿若撐起亭臺的柱子,柱子兩側以鏤雕的技法模擬古代建筑木雕,紋路古雅大方,具有神秘的美感,古色古香,柱子上方以一條優美柔和的曲線銜接,弧度柔和,造型仿若古代亭臺下垂又翹起的屋檐,平添幾分靈動。整壺采用了亭臺、小橋等獨具江南園林韻味的元素,造型精巧,結構比例協調,端莊穩重而不乏清美靈動,將江南水鄉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再看小口杯,小口杯呈四方形,方圓并濟,與壺身和諧呼應,中間采用鏤雕的裝飾技巧模擬古代屏風,彌漫著浪漫的詩意。作品“拙政提梁”以原礦紫泥制成,其淡雅的色澤營造出安靜古典的氛圍,奠定了整套作品的基調,讓人不知不覺沉浸其中。
紫砂壺質樸素雅、古色古香,契合中國人所追求的的樸素美。樸素美是一種自然本真、清潔純粹的美,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樸素美是一種高品位、高境界的美。紫砂作品“拙政提梁”師法自然,以江南古典園林為靈感來源,客觀情景與主觀感受相統一,體現了中國人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在中國古典建筑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蘇州園林蘊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內涵,是世界造園史上獨特的代表,有著極高的歷史地位和價值。拙政園作為蘇州園林中面積第一的山水園林,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園林建造不僅蘊含了中國山水畫寫意,作為高超的藝術手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國園林藝術是自然環境、建筑、詩畫、楹聯、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華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展的瑰麗事業。古典園林仿若優雅的山水寫意畫,給人以獨一無二的美感。園林發展至今,不僅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建筑,它還融合了中國的賞石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景觀元素,因勢利導的風水觀,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等等,它還體現著中國人對山水田園、詩意生活的追求,體現著深厚的人文思想,古典園林不斷發展,在保留古韻的基礎上,迎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中國人做出來的物件也好、建筑也好,風格都講究綱常,以陰陽平衡概念為核心美學觀點。紫砂壺“拙政提梁”將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和美學觀展現得淋漓盡致,作品孕育著自然之美,傳遞出超越器皿本身的詩意和精神象征,實現人與作品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