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摘 ?要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歷經幾百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一門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感染力的藝術。在歷代紫砂藝人和文人雅士的合作下,集技藝與文化為一體,融合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最大程度將傳統與時代融為一體,不斷發展,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本文以紫砂壺“六方宮燈”為例,淺談其造型美和意境美。
關鍵詞 ?紫砂壺;六方宮燈;造型設計;文化意境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北宋,歷經幾百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一門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富感染力的藝術。在歷代紫砂藝人和文人雅士的合作下,集技藝與文化為一體,融合了多種文化藝術形式,最大程度將傳統與時代融為一體,使之不斷發展,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它們各自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征,除了滿足實用性,還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意境,承載了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外在形式與內在精神恰到好處地融合成一器,令世人驚嘆不已。
1 ?紫砂壺“六方宮燈”的造型美
紫砂壺“六方宮燈”(見圖1)是一款經典光素方器,行話說“一方抵十圓”,方器在紫砂壺造型藝術體系中獨樹一幟,有別于光素圓器的圓潤飽滿,其造型主要以直線為主,構成各種比例不同的長方體,方器造型線條流暢而有力,輪廓分明、明快挺秀,給人以剛勁的氣質,十分考驗藝人的技法功底和嚴謹程度。歷史上方器造型眾多,“大彬六方壺”、“僧帽壺”、“雪華壺”這些六方器型在紫砂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示了方器“剛柔并濟、明快挺秀、挺拔端正”的器型特點。
紫砂壺“六方宮燈”為方器造型中的六方壺型,縱觀整壺,其造型呈六方幾何形,六方形態貫穿壺型始終,整體明快挺秀,具有陽剛之氣,棱角清晰,壺體高挺有力,如同一只古雅的宮燈,其壺腹鼓出,棱線曲中有直、直中有曲,彰顯出剛柔并濟的張力,棱線以壺鈕為中心點向壺身延展至壺底,棱線流暢有力,上下貫通一體。六方形壺底為平足形式,給人以穩定莊重之感;削肩、高頸,平添了幾分挺拔之氣,壺口與壺蓋均呈六方形,上下劃一、對稱一致,壺蓋方向均可任意變換,壺蓋設計氣密性極好,倒茶不溢出,壺蓋與壺足上下呼應、統一和諧。與此同時,三彎流、大耳把、珠形鈕均設計成六方形,三彎流轉折有度、挺拔優雅;圈把上承有勢、氣勢昂揚,流把之間相互呼應,轉承恰到好處,共同提攜了整壺的氣勢;圓珠鈕方圓并濟,與壺身造型相統一,比例協調。整壺呈現出獨特的線條美感,仿佛一氣呵成,古典優美、氣韻高雅,充分演繹出六方器型的高遠風范,使得宮燈之意象及意境也在線條勾勒中得以更完美地演繹,作品整體造型方中藏圓,雖然器型看似簡單,卻做工精細,需要有深厚的制作技藝方能把握住方器方圓相濟的精髓。
2 ?紫砂壺“六方宮燈”的意境美
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必定是“形、神、氣、韻”兼備。紫砂壺不僅是實用器,更是制壺人傳情達意的物質載體,它不僅傳播推廣了傳統民族文化,更傳遞了在文化傳承下當代人的生活及精神追求。唯有如此,紫砂壺才具有精神維度,具有溫暖的人文氣息,才能給人以美好的遐想,讓人從中領悟到深刻的人生況味。“六方宮燈壺”作為一款經典器型,以宮燈為造型設計而成,宮燈具有濃厚的傳統民族特色,歷史悠久,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情感。中國的彩燈文化歷史悠久,宮燈即宮廷花燈,是中國彩燈中富有特色的漢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之一,顧名思義,宮燈是古代宮廷中特有的花燈,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宮燈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其造型精彩紛呈,除了照明的功用,它還要滿足觀賞性,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彰顯皇宮的雍容氣派。時代不斷變遷,人們的生活雖日益現代化,但具有傳統特色的宮燈依然以一種復古的形式流傳下來,融進了現代建筑裝飾中,紫砂與宮燈相結合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豐富的形態再現了宮燈的藝術美感,又以全新的藝術形式向世人傳遞著深刻的人文內容。“六方宮燈壺”形態華美端莊,令人聯想到良辰吉日、華燈高懸時歡樂吉慶的氣氛,在中國傳統習俗中,每逢元宵節等具有喜慶意義的節日,就要掛起彩燈,隨著歷史的發展,還演變出放河燈、放天燈等具有祈福意義的文化活動,人們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對親人、對愛人的祝愿,來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六”這個數字也有著特殊的寓意,它寓意著順利,中國民間至今都有六六大順之說,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事事順利的愿景和追求。此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融合了現代設計理念,使作品流露出古色古香的氣息,給人以美好的藝術情感。
3 ?結 ?語
一團團默默無聲的泥料在紫砂藝人的手中化成一把把千姿百態的紫砂壺,給人以獨特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紫砂壺“六方宮燈”雅俗共賞,方圓之間了無痕跡,絲毫無“擠壓”和“委屈”之感,渾然天成,每一個方的節點、每一個角的過渡,簡練而毫無修補氣息,連貫而一氣呵成,整器散發出古色古香的氣息,讓人在無形中受到熏陶,感受到情感的美好和精神的富足。
參 考 文 獻
[1]宋彩明.古雅宮燈 華美記憶——漫談紫砂“六方宮燈壺”的唯美氣質[J].江蘇陶瓷,2014(5):77.
[2]李敏華.談“宮燈壺”的造型和陶刻裝飾[J].江蘇陶瓷,201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