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強

摘 ?要 ?紫砂壺產于宜興,宜興地處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更是人文薈萃之地,紫砂壺受到其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影響,洋溢著天然的靈氣,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也給人以精神和情感的共鳴,給人帶來充實和愉悅感。本文就紫砂壺“葵掇只”淺談其造型之美和意境之美。
關鍵詞 ?紫砂壺;葵掇只;造型設計;意境之美
宜興紫砂壺作為傳統實用器,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以獨特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在海內外享有盛譽,逐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文化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輔相成。紫砂壺產于宜興,宜興地處江南,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更是人文薈萃之地,紫砂壺受到其自然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影響,洋溢著天然的靈氣,充滿著豐富的文化氣質,具有實用價值的同時也給人以精神和情感的共鳴,給人帶來充實和愉悅感。
紫砂壺經歷了幾百年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出豐富多彩的造型,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獨一無二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這是其它陶瓷品類無法相比的。發展至今,紫砂壺造型大致可劃分為光素器、花器和筋紋器三大類,不同的類型之間并無良莠之分,相輔相成,共同為紫砂藝術錦上添花。其中,筋紋形體以結構嚴謹、具有韻律美和形式美而著稱,筋紋器模仿自然界中瓜果或花朵的形態,經過抽象的提煉以流暢的筋紋線條劃分器身,紋理清晰、線條流暢。紫砂壺“葵掇只”(見圖1)是典型的筋紋器,此壺是在傳統“掇只壺”的基礎上,在坯體上進行加工,結合筋紋器特色形成縱橫交錯、虛實均衡的美感:橫觀為“掇只”層層疊疊的大小半球之美;縱觀為筋紋器虛實結合的紋理清晰之美。器型飽滿大氣,形成完整的視覺效果,同時彰顯了制作者精湛的制壺技藝,別具一格。此壺在師法過程中有取有舍、有承有變、不拘一格而廣采博收,去慣常之圓熟,取遠古之方拙。
縱觀整壺,作品壺身飽滿敦厚、沉穩有力,壺底為圈足,平添了幾分挺拔莊重的意味,整器線條流暢自然如行云流水般,壺蓋為壓蓋,與壺口貼合緊密、對應合縫,壺蓋雖為半球,但看起來像是一頂斗笠,趣味無窮,彰顯深厚古樸的韻味。此壺合理運用點、線、面,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其美的內蘊,展現其獨具魅力的氣質。整器以壺鈕為中心點散發筋紋線條,從壺鈕、壺蓋、壺身至底足,筋紋線條流暢柔和,上下貫通一體、十分自然,瓣瓣飽滿豐腴,結構嚴謹規則,體現了形式美和韻律美,俯視之層層相迭,猶如葵花盛開,極為美觀。壺流為一彎流,與壺身暗接,從壺身自然胥出、柔和流暢;圈把勻勢而起,提拿適手,與壺流對稱和諧,流、把轉承有力,婉轉而有勢,共同提攜了作品的精神氣韻,流、把皆飾以筋紋線條,與壺身相呼應。飽滿的壺鈕小巧而精神地挺立于蓋面正中央,如同美麗的花蕊。整器從壺鈕、壺蓋至身筒,在整體結構上秉承“掇只”的造型特點,圓與圓相交疊,給人以沉穩莊重之感,同時又如同一朵燦爛的葵花,在風中怒放,搖曳生姿。此壺采用珍稀大紅袍作為泥料,甜嬌艷麗、光滑可鑒。整器靚麗而不浮華,腳踏實地、精工細造,猶如葵花化形,窈窕淑女般的豐盈線條,挺拔秀麗又婀娜多姿。
欣賞此壺,眼前恍若出現這樣一幅畫面:在一片廣袤的原野上,無數盛開燦爛的葵花整齊地排列,它們的花盤朝向陽光,果盤朝向地面,目標一致、方向統一,那樣一往無前的模樣昭示著堅定,給人以鼓舞。葵花一直是根植大地、追尋太陽、心懷光明的象征,太陽為萬物生長提供了養分,它是美好光明的象征,葵花與太陽相隨相生,就是一種心懷光明的美好信念,是葵花生命的根本態度。而無論葵花處于哪個生長階段,無論處于何種環境,它們對陽光的朝向是一致的,始終堅持從泥土、雨水和陽光中汲取生命力量,本性不改、初心不變、生機不止,這就是葵花的態度。花有花的態度,人有人的態度,態度是人之為何人、物之為何物的標志。你是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你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就是什么樣的人。此壺以葵花融入作品,既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形象,又表明紫砂藝人的從業態度。一直以來,以葵花為創作原型的紫砂器型數不勝數,其中,以清代楊鳳年的“風卷葵”最為知名,風卷葵以靜寫動、氣度不凡,展示了花貨的絕妙工藝和自然意趣,將生命的頑強以及長盛不衰展露得淋漓盡致。葵花的生命力和精神給了藝術家們源源不斷的靈感,紫砂壺“葵掇只”繼承傳統、推陳出新,以一種別樣的表現形式展現出葵花的風姿和精神,也啟示所有紫砂人要不忘初心,以平靜淡泊的心態從事紫砂創作,堅守自己的紫藝之路。
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僅具有造型美,還給人以意境美,讓人品茗賞壺之時,既享受著清茶的滋潤,又感悟著精神領域的熏陶。紫砂壺“葵掇只”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葵花元素,造型精巧,結構比例協調,給人以不同凡響的視覺美感,讓人從中感受到優美的自然意境,也領悟到深刻的人生況味。
參 考 文 獻
[1]紀紅.葵花的態度[J].食品與生活,2019(8):48-49.
[2]秦玉華.砂海掇英葵韻如道——“葵掇只壺”創作談[J].江蘇陶瓷,2014(B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