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
摘要:包頭市作為老工業基地目前重點在于挖掘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新型工業化的論斷,從整體上科學部署規劃包頭市工業新格局,文章著重從理論的維度沿著時間的脈絡梳理工業化的發展歷程,探討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否有邏輯可循。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型工業化
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并對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出新的安排和部署。作為自治區最大工業城市的包頭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時間節點上,如何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方針,立足自身優勢,結合新形勢新政策更好更快地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就成為擺在自治區以及包頭市委、市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基于此,本文從理論維度研究工業化的歷史脈絡,以期總結過去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挖掘其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并且創新性地構建了經濟—社會—生態三維空間模型以及結合五大發展理念有針對性地分析包頭市工業化程度的現狀,旨在為包頭市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提供可信服的理論依據,以及如何協調經濟—社會—生態三維空間之間的關系走好新時代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實踐參考意見和建議。
“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的科學內涵,“十四個堅持”回答了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于方法論的范疇,“十四個堅持”的第四個堅持著重提出“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們要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型工業化工作的總遵循和總要求,牢牢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踏實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道路。我們要深入領會新時代中國經濟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乘著?“中國制造2025”的東風,切實發展包頭市作為老工業基地優勢,更為重要的是要煥發老企業生機和活力,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和創新性的技術手段改造傳統工業企業使它們“老樹發新芽“。
一、包頭市工業化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中,包頭的工業化發展始終在快速推進。包頭市工業化發展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傳統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1978~2002年)
在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確立的改革開放基本方針政策指引下,包頭市在工業化發展道路上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對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整頓,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和輕紡工業。經過改革開放后二十多年努力,2000年實現全市工業增加值相對1978年增長20倍,形成了以冶金、機械、電子、電力、化工和紡織工業為主的制造業支柱產業,產業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優化。
(二)新型工業化探索發展時期(2002~2012年)
200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2003年出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意見,2007年十七大報告對新型工業化道路賦予新的意義“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明確完成工業化的時間表。2010年,習近平總書記也在經濟全球化與工會國際論壇開幕上等多種場合指出推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大意義。在這些大政方針的引導下,包頭市為破解傳統工業化發展帶來的體制性、結構性問題,不斷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十八大后新型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來,包頭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提升產業素質。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努力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和全國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包頭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工業強市,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中之重放在工業提檔升級上,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包頭市已初步完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任務,良好的產業結構比例,是由第一產業比重較大逐步過渡到第三產業比重較大,或者由“二、三、一”的模式轉向“三、二、一”模式,三次產業結構調整日趨優化;從投資結構看,先進裝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44.1%、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3.1倍,制造業創新與研發投資不斷加大。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本文著重基于五大發展理念和“四化”協同發展兩個角度分析新思想中關于工業化的內容,試圖探尋新思想與工業化發展融合的路徑。
(一)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并且指出五大發展理念是今后一個時期的指導理念。其中,創新發展理念是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協調發展理念可以改善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綠色發展理念是實現經濟生態雙贏和長期穩定發展的保障;開放發展理念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中國必須堅持打開大門,合作共贏;共享發展理念是體現發展公平和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們黨區別于資本主義社會黨派的根本標識。
(二)“四化”協同發展
首先,工業信息化協同發展。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全球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由于工業化時間較早,當時信息化發展程度低,基本走的道路是“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路徑。我國工業化處于中后期階段,應該充分利用后發優勢,走“邊工業化、邊信息化”的路徑,縮短工業化時間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信息化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信息化的發展是為工業化服務的,信息化通過智能化的技術生產手段和先進的量子運算方式,提取、分析、總結大量的數據信息,把有用的數據信息和工業對接,達到優化工業流程降低工業成本的目的。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所以信息化不能憑空發展,工業化是新技術手段研發的根本和依托,工業化是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和平臺。
其次,工業城鎮化協同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關系密切、互相影響。工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和經濟基礎,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了艱實的保障。正是因為工業化技術手段在農村地區的應用,機械化和規模化的農業化后,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走向城市,工業化也為這些人口提供了就業崗位解決了安置問題,從而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的發展可以產生新經濟地理理論的聚集規模效應,一定區域內不同企業的集聚可以降低工業化的運輸成本,供應鏈上中下游低成本交易流動。
再次,工業農業現代化協同發展。農業農村要優先發展就要堅持現代化,這就把農村地區現代化的程度擴大到社會層面,而要想實現鄉村振興,首先就要用大工業化的思維改造農業,進而影響農村其他治理領域。
三、以新發展理念和“四化”協同發展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化?“經濟-社會-生態系統”模型
從經濟角度出發,主要是創新發展理念和協調發展理念指導“四化”協同發展,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驅動力,傳統工業化追求的是生產規模的擴張,主要靠招商引資投資拉動。傳統工業化過分強調城市工業化,城市土地環境不堪壓力,農村地區大量土地資源浪費閑置,嚴重滯緩城鎮化進程,新型工業化重視創新和科研開發的投入。另外,全國各個行業,各行業內部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當今世界公認標準的健康良好的產業結構是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比重不斷下降,農業從業人員數目和農業生產總值在整個社會就業人數和GDP中占比遞減。新型工業化以世界標準為標桿,在國內打造符合要求的行業分布。
從社會角度出發,主要是共享發展理念和開放發展理念指導“四化”協同發展,因為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在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最普通的民眾并沒有從中獲利,基尼系數持續上升貧富差距逐年拉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大的優勢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全民共享改革的紅利。并且,全世界聯系日益緊密,開放發展理念指導新型工業化發展要堅持合作共贏,互惠互利。
從生態角度出發,主要是綠色發展理念指導“四化”協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該按照總書記的指示,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并重,甚至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郜筱亮.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產業政策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11).
[2]黃德勝.工業化新階段及新型工業化路徑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6(08).
(作者單位:中共包頭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