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制度反腐的一種必要補充,網絡反腐是公眾利用網絡新媒體及其所引起的社會輿論效應對腐敗行為者進行廣泛監督和約束,實現預防、遏制、震懾腐敗的一種新興反腐方式,對于匯集民間反腐熱情、集納民間反腐意愿、發揮民間反腐智慧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針對網絡反腐現實困境,可從完善法律體系、制度體系及倫理秩序三方面著手予以破解。
關鍵詞:網絡反腐;制度反腐;傳統反腐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20)03-0075-05
作者簡介:韓笑(1989-),女,陜西延安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中共黨史專業2017級博士生,研究方向:黨史黨建。
腐敗是破壞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富強的毒瘤。從我國反腐實踐來看,傳統反腐方式已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隨著互聯網技術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公民利用網媒參與反腐日益廣泛,于是在上訪、舉報信箱、匿名信件等傳統反腐方式之外,網絡反腐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反腐方式,并以獨特優勢發揮出強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前反腐敗斗爭形勢仍然復雜嚴峻,要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實現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1],這充分反映出黨中央反腐敗的堅強意志與決心。因此,在我國已經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探索破解我國網絡反腐現實困境的科學路徑,對于順利實現十九大提出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有關網絡反腐的國內外文獻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網絡反腐的概念界定和基本特征。由于網絡反腐覆蓋范圍較為廣泛,其概念界定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沒有統一。國內關于網絡反腐的界定主要有兩種不同傾向性的觀點:一是政府主導下的網絡反腐,即政府通過合理利用網媒資源,了解群眾對反腐敗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群眾呼聲并有效解決群眾訴求,進而整治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李永洪,2010)。二是民間力量主導下的網絡反腐,即個人或社會組織利用網媒的力量曝光其了解和掌握的涉腐信息,并通過其他網民的參與、互動、傳播,不斷擴大涉腐信息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讓腐敗分子在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不能腐、不敢腐(李國青,楊瑩,2013)。國外網絡反腐的概念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記者掀起“扒糞運動”的背景下產生的,認為網絡反腐是指全社會以網絡為媒介,通過電子政務和網絡投訴監督兩大平臺揭露腐敗丑聞,從而達到遏制腐敗的一種手段(Andersen,2017)。國內外文獻對網絡反腐界定各有側重,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點:網絡反腐的本質還是反腐,核心是以維護群眾利益為根本目的。綜上所述,網絡反腐的基本特征為:網絡反腐在反映社情民意、發揮輿論監督功能等方面具有隱蔽安全、公開透明、高效便捷、直觀交互、低成本等特征(楊蕾,2011)??偟膩碚f,網絡反腐的界定和特征更多是從政治學或行政學領域研究,從黨的建設角度研究的文獻鳳毛麟角。
第二,網絡反腐發展水平的計量方法研究。網絡反腐發展水平主要通過網絡反腐歷年案例數量、事件處理率、官方回應期、涉案官員級別結構等方面衡量,由于各國的統計方法和基礎數據的局限,比較全面的衡量網絡反腐發展水平的可行方法就是用各種統計方法統計網絡反腐歷年案例數量,或利用電子政務平臺統計事件處理率及官方回應期來衡量(杜治洲,李鑫,2014)。但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目前始終沒有被廣泛認可的統一方法。
第三,網絡反腐的主要方式研究。這方面的研究總體較為豐富,主要包括官網舉報反腐、民間網絡反腐、網絡帖案反腐、電子政務監察、網絡廉政宣教等五方面,上述方式都是在各國網絡反腐發展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離不開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F有的網絡反腐方式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反腐缺少獨立性或存在被動性和滯后性等,不具備普遍推廣的條件。因此,還需要大力研究網絡反腐的發展規律,尋找適用性廣的網絡反腐方式。
第四,網絡反腐發展對策研究。目前國內在理論和實踐上討論較多的是推動網絡反腐治理人性化、法治化、科學化,但對策研究多以長效策略為主,對應急預案提及不多,并無明確區分(左蒙,李昌祖,2016)。而國外由于社會輿論監督體系較為健全,更傾向于以強化公共問責和電子政務建設、增強監管透明度等多種方式遏制腐?。ˋckerman,2015)。這方面的文獻多從立法角度進行研究,較少從反腐敗機制的角度展開研究,在實踐中有些對策沒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梢?,在對策的可實施性上還需要進一步增強。
縱觀國內外文獻關于網絡反腐研究的四個方面,可見國內在這一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在分析網絡反腐的興起原因上不夠全面;在分析網絡反腐的比較優勢上缺少理論深度;在分析網絡反腐的現實困境上,缺少從網絡監控技術尚不到位的角度加以分析。因此,關于我國網絡反腐研究,需要從研究內容的深度與層次上對已有研究進行拓展,進而尋求破解網絡反腐現實困境的良方。
二、我國網絡反腐的興起原因
本文基于對國內外文獻的整理,明確了網絡反腐的內涵。為更便捷、更深入地把握網絡反腐,需進一步了解其興起的緣由。
1.傳統舉報機制不暢。過去,在一些欠發達地區,地方政府害怕群眾上訪,將其視為“刁民”“暴徒”,認為群眾這一舉動會影響到當地政府的形象和有關領導的政績,故采取“人身控制”“圍追堵截”等措施,對群眾反映的各類腐敗問題搞隱瞞而不上報、僅報告但不徹查、即使徹查也不嚴辦,導致這些問題最終都不了了之。更有甚者,某些領導認為這種傳統的舉報機制才是導致社會不穩定不和諧的源頭,對群眾的訴求不聞不問,表現出極為不負責的態度。當群眾的各種合理訴求難以獲得相關部門的解決時,群眾就會借助網絡輿論給有關部門施壓,讓其早日作為。
2.民眾反腐熱情高漲。今天,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正日益完善,公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都相較以往得到很大程度的增強。隨著各種意識的強化,公眾需要通過某種途徑來表達個人想法,這也是催生網絡反腐現象的主要因素。在網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發生深刻的變化,公眾早已不是過去處于被動地位的行為人,他們的各種想法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到政府的公共決策。公眾積極投身于網絡反腐的發展進程中,正是其權利、義務、法律等各種意識深刻覺醒的突出表現。隨著公眾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參與成本不斷降低,網絡反腐漸漸地發展成為公眾表達個人對腐敗現象看法的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方式。據統計,2018年,中紀委的舉報網站日均收到至少上千件的群眾舉報案件,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接受信訪舉報344萬件次,可見群眾對腐敗的痛恨,也反映了民眾反腐熱情的日益高漲。
3.網絡技術優勢明顯。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相比傳統媒介而言,網絡便捷面廣等優勢自然而然顯現出來,公眾能借助網絡平臺隨時隨地獲取自己關心的信息并充分發表個人見解?!稊底种袊ㄔO發展報告2018年》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超過8億,互聯網普及率近60%。有著“第四媒體”之稱的互聯網,正深刻改變著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生態”,類似于嗶哩嗶哩、抖音、快手等媒介正成為公眾共享各類信息的新平臺。我國網民數量龐大,一方面,公眾不斷更新各類腐敗案件的有效證據,形成較為完整的證據鏈;另一方面,輿論聲勢越是壯大,有關部門就愈加重視,就會更加積極作為。
4.舉報者隱私更隱匿。據了解,公眾之所以熱衷于網絡反腐,不單單是因為它是一種24小時反腐新利器,還因為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已成為公眾自由表達個人觀點相對安全且行之有效的途徑。舉報人能隨時通過網上平臺進行匿名舉報,可以說是十分隱蔽而安全的,很大程度上能起到對舉報人安全的有效保護,消除傳統反腐機制的弊病,比如可以盡可能地避免因實名舉報而遇到的阻礙、打擊甚至更嚴厲的私下報復[2]。
三、我國網絡反腐的比較優勢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背景下,網絡反腐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遏制腐敗的有力武器。與傳統反腐相比,網絡反腐呈現出鮮明的優勢。
1.既表現為監督的泛在性,又表現為舉報的隱匿性。在信息時代,網絡反腐以互聯網為基礎平臺,以龐大的網民群體作為最基本、最廣泛的監督主體,獨立于監察、審計等傳統監督方式,使監督變得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監督的泛在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監督主體更為廣泛。無論你在哪個行業,還是處于哪一階層,都可以站在自身的立場和角度,借助網絡媒體來討論國家大事,反映社會問題,表達反腐訴求,展開輿論監督,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政府決策活動。其二,監督客體更為廣泛?;ヂ摼W具有內在的開放性,使輿論傳播不受任何時空限制,并在第一時間發布。因此,網絡輿論監督的范圍更廣,已延伸到各個領域、各個地區;信息交互更充分,涉及各種事情、各類問題。此外,傳統的舉報、信訪等反腐方式大多要求舉報者當面交流取證,有時還需舉報者與被舉報者當面對質,這樣易導致舉報者信息被泄露,遭受被舉報者電話、短信侵擾,還存在被報復的隱患。而網絡舉報的匿名性能有效彌補傳統反腐手段的不足,減少舉報者的后顧之憂,保護其個人信息及人身安全,極大地促進公眾充分意見表達,于是公眾能隨時隨地通過網上匿名舉報,向有關部門提供貪腐線索,實現了更高效、更人性、更安全的溝通。
2.既表現為傳播的開放性,又表現為輿情的聚焦性。在網絡媒體盛行的當下,其突破了傳統媒體傳播的障礙,成為公眾自由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之一。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說,“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3]。所有人都可以利用網媒參與輿論監督,通過文字編輯、手機拍照、錄制視頻等方式發布各種涉腐信息,引起公眾普遍關注。傳播的開放性,使網絡輿情傳播更加透明,信息交流更加廣泛,有效避免舉報投訴“石沉大?!?,便于公眾及時發現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并以最快速度揭露這些行為。而且,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絕非單一方面的信息發布載體,還有所有網民的參與和互動。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遞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公眾通過深度參與反腐話題,在網絡空間內對官員涉腐情況進行二次曝光和擴散,將迅速聚集起成千上萬網民的意見,形成較強的輿論壓力,進而引起有關部門的重點關注,進而達到網絡舉報的目的。
3.既表現為資訊的海量性,又表現為尋證的便捷性?,F實情況是,一些傳統媒介極易被網絡輿情“牽著鼻子走”,顯得很被動,極大地損害自身公信力。不管是報刊給讀者的回信,還是電視臺的民間采訪,很多情況下只是一般的個人意見,不能代表廣大群眾的真實心聲。而互聯網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公眾的政治參與方式,每個網民都可能是腐敗案件的現場記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網絡平臺表達反腐訴求,跟蹤報道腐敗案件的查處情況,及時發布動態信息。網絡反腐具有的資訊海量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舉報媒介與受眾的關系,讓受眾由被動接收者轉為自覺傳播者,單向性的傳播轉成多向性的互播[4]。此外,正所謂“人多力量大”,因我國網民超8億,在查證上極為方便。網民們希望通過網絡反腐來揭露貪腐官員的不良行為,只需要動動他們的手指在互聯網上發帖,網友便會助其收集貪腐罪證,并跟帖轉發至各大網站。一旦有網絡輿情曝光,受理部門便會迅速通過網絡了解并掌握一些反腐線索,為調查取證節省大量時間,提高辦案效率。
4.既表現為意見的自構性,又表現為管理的扁平性。在現代社會,公民有序參政是時代大勢所趨。只有公眾參與度高,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地實現民主價值。而互聯網的出現為公眾參政議政提供了更直接、更多元、更平等的空間,公眾可以借助網絡傳播工具積極參與到民主政治進程中,能夠隨時隨地表達反腐意見、觀點和訴求,有效避免傳統舉報媒介作為中介代言人的獨斷專行。此外,網絡反腐打破了常規的舉報程序,具有管理的扁平性。只要一有反腐線索,舉報者無須耗費過多精力、財力進行上訪,在家輕松點擊鼠標,就能讓反腐信息迅速傳播至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進而引起政府和民間的普遍關注。這突破了過去舉報方式的局限,如避免投訴無門等情況發生,同時節約了下情上達的時間,減少傳統舉報的繁雜程序及人為誤差和干擾,極大地提高反腐工作效率。
5.既表現為方式的多樣性,又表現為實現的高效性。作為制度反腐的有力補充,網絡反腐的主要方式涵蓋官方舉報、網上“帖案”、電子政務監察、網絡廉政教育等多種方式。而且,相比過去上訪而言,其涉及的各類貪腐線索一經曝光,會迅速引起新聞媒體及有關部門注意。紀檢部門介入有利于及時發現腐敗線索,然后及時查處、破獲腐敗案件,抓獲貪腐分子,反腐效率顯著提高,如“房叔”蔡彬、“表哥”楊達才等腐敗案件都是經網絡曝光后被迅速查處。倘若紀檢機關在其職責范圍內應作為而不作為,也難逃公眾問責追責,進而消除政府工作人員之間的包庇現象。
四、我國網絡反腐的現實困境
近些年,我國網絡反腐在增強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強化社會的民主監督、提高對腐敗案件的舉報效率、強化對腐敗分子的震懾作用等方面成效顯著。然而,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反腐要實現全覆蓋”的新要求來看,仍有許多深層次的困境亟待解決。
1.網絡反腐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我國現有針對網絡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集中在網絡信息安全治理層面,涉及反腐層面不多,一般體現在規范性文件上,相關法律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網絡反腐的規范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權利的內容、邊界也在陸續發生新的變化,公共領域中個人權利與他人權利發生沖突不可避免[5]。一方面,公眾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的界限尚不明確。言論自由通常以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為前提[6]。因此,公眾的言論自由權必然要受到法律約束,法律不會保護罔顧事實的構陷之舉,也不會保護企圖混淆視聽之人。另一方面,民眾監督的內容與被監督的公職人員的隱私權之間存在著沖突。一般說來,法律應優先保護個人隱私權,但并非所有自然人都享有絕對隱私權。由于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如何平衡雙方的關系取決于具體情況。例如,在公職人員的個人生活中,屬于公務活動的部分應對外公開。而這些亟需法律加以厘清。
2.網絡反腐的運行機制尚不健全。盡管近些年公眾參與網絡反腐的積極性非常高,網絡反腐也取得很大進展,但現階段網絡反腐的運行機制不夠規范,導致最終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網絡反腐受理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某些政府部門在輿情收集與研判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對涉腐輿情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認識不夠,不能有效掌控腐敗案件演變的全過程,把握網絡反腐輿情引導控制力度和密度,導致案情發展變得更為復雜,一些問題相繼產生。另一方面,網絡輿情披露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某些腐敗案情披露不及時,或披露信息十分模糊,讓公眾誤以為相關部門有意隱瞞案情真相。尤其是腐敗案件的查證、反饋、追責等過程尚缺乏明確的制度規范和嚴格的程序保障,致使許多涉腐案件線索在被網民曝光后,常常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應與解決。
3.網絡反腐的主體意識和能力尚不足夠。在網絡反腐過程中,政府、社會組織、網民等各大網絡反腐主體作用明顯,但其主體意識和能力仍有待提升,反腐效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一方面,思想意識不到位。目前,我國網民年齡大多是40歲以下,多為高中及以下學歷,盡管他們十分熱情地參與到網絡反腐中,但因缺乏足夠的理性,在某些問題的認識上不夠深入。一些網民在缺乏充足證據的條件下,仍在網上曝光涉案嫌疑人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其隱私權。同時,話語霸權現象經常發生。當網友們就某一涉腐問題展開討論時,主流網絡意見會淹沒其他意見。持不同意見者因為害怕遭到攻擊,常常沉默不言,導致司法部門掌握的線索來源比較局限,難以做出精準判斷。另一方面,應對能力不到位。有些政府部門在應對網絡輿情危機時能力不強,要么因為經驗不足不能應對錯綜復雜的網絡輿情,要么迫于社會輿論壓力倉促調查,往往結論與現實有偏差,進而影響網絡反腐公平正義;民間反腐組織和網民在辨別網上涉腐信息真實性方面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五、破解我國網絡反腐困境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在十九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指出,“要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盵7]這一重要論述再次表明了黨中央在懲治腐敗方面的決心和毅力。針對當前我國網絡反腐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結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特征,筆者認為,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構建網絡反腐長效機制、健全相應配套機制等方式,有助于促進我國網絡反腐良性發展。
1.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保證網絡反腐的有序性。腐敗一直都是各國關注的難點問題,而防治腐敗也成為它們反腐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各國反腐實踐來看,治腐之所以能成功常常離不開反腐立法的健全和完善。當前,國內這一方面立法還很滯后,并未統一規定其主體權利、責任、義務等標準??煽紤]建立《網絡反腐條例》,實現其規范化。其一,要保障舉報者的正當權利。一方面,要保障舉報者的基本生活權利。例如,應避免舉報者因揭露政府官員的腐敗和失職行為而遭受報復性辭退情形的發生。另一方面,要保障舉報者的財產權利。舉報者往往會因收集涉腐線索花費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而且有可能遭到貪腐分子的私下報復。如何給予相關舉報者經濟補償,有待法律明確??梢越⑾鄳募钪贫妊a償其經濟損失,以保護其參與的積極性。其二,合理劃分公職人員的隱私范圍??紤]到現實生活中存在某些官員的家屬打著其旗號向他人索取不當利益,公職人員家庭的基本信息和財產狀況應當公開。同時,像其個人住宅、正常生活等則應被尊重和保護。
2.構建完整的制度體系,推進網絡反腐的制度化。要真正發揮網絡反腐效能,必須進一步掌握其運行規律,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體系[8]。其一,要完善網絡反腐受理機制。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輿情甄別與整理機制,緊密關注網絡輿情動向,對網絡舉報進行嚴格審核和管理,科學合理甄別民意,防止虛假信息傳播,保證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如果發現某些心懷叵測之人借機混淆事實、誹謗誣告,引發網絡暴力,干擾案件偵辦,甚至“綁架”司法審判的,必須按照法定程序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同時,應細致考慮各種可能發生的網絡輿情突發情況,制訂突發事件備選方案,一旦出現突發情況,便可快速反應并立刻投入行動,以增強網絡反腐效能。其二,完善網絡輿情信息公開機制。由于政府透明度常常與腐敗程度呈負相關,故應公開網絡輿情信息,可建立網絡新聞發言人制度,與公眾進行全方位互動,方便其知曉相關案件最新進展[9]。同時,打造政府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網媒平臺,便于政府隨時發布權威信息,讓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都得到有效保障。
3.建構合理的倫理秩序,增強網絡反腐的自律性。網絡的虛擬性致使人際交往陷入深層道德困境,主要表現為網民在揭露貪腐現象時,既扛著反腐正義的旗幟,又易侵犯他人權利;既享有言論自由權,又不愿為過激言論擔責;既積極參與網絡反腐,又擔心遭被舉報人私下報復,等等[10]。因此,有必要構建合理的倫理秩序。其一,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加強誠信道德建設,引導公眾理性參與網絡反腐,避免盲目跟帖評論及言語過激行為發生。另一方面,加強政治宣傳教育。既要積極宣傳黨中央有關反腐的一系列新思路與新舉措,也要大力宣傳網絡反腐知識,讓公眾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參與網絡反腐,在全社會營造積極反腐的良好氛圍。其二,加強網絡反腐主體間的交流與合作。要發揮網絡意見領袖作用,憑借它在信息方面的權威性或人格魅力來影響社會成員的看法。由于意見領袖的想法并非都是客觀的,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官媒與意見領袖間的交流[11],引導他們正確理解和把握黨和國家的反腐路線及政策,更好地形成反腐合力,以有效懲治腐敗。
參考文獻:
[1]?王傳利.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行動指南[J].紅旗文稿,2017(23)∶18-20.
[2]?王世誼.網絡反腐:權力監督的新形式[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1)∶105-110.
[3]?高琳.從“博客”看網絡傳播“匿名性”的話語方式[J].經營管理者,2013(6)∶357-357.
[4]?劉靜.試述我國新媒體的特征與社會影響力[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5)∶222-225.
[5]?蘇飛飛.法治視角下的電子政務[D].鄭州大學,2007.
[6]?李超男.網絡言論自由的法律規制[D].河北大學,2015.
[7]?晁燕華.淺談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J].新西部,2018(3)∶82-82.
[8]?孫嘉翊.網絡反腐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中共四川省委黨校,2018.
[9]?蔣言斌,向希平.論網絡反腐的公民參與機制[J].社科縱橫,2019(1)∶77-83.
[10]袁峰.網絡反腐的政治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11]祁雪春.網絡反腐的權利演繹、沖突及調適:基于權利政治的視角[J].電子政務,2019(3)∶96-104.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