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粵農軒
春耕備耕正當時,防疫生產兩不誤。2月24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接受媒體采訪,就廣東農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全省春耕備耕情況,以及“菜籃子”保障情況作了說明。“到目前為止,廣大農村疫情已經得到有效防控,農民確診病例不到全部的3%。我們對春耕生產充分信心,種植意向穩定,面積穩定,物資保障穩定,工作進展進度穩定。”
《小康》記者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獲悉,全力應對疫情同時,廣東積極推動春季農業生產,聚焦“抗疫情、促生產、保供給”,努力做到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兩手抓、兩不誤”。經調度,今年廣東農民種植意向穩定,預計全省春播總面積3216.34萬畝,比去年增0.8%,糧食保持穩定。截至2月23日,全省春耕辦田面積200多萬畝,播種育秧150多萬畝(折合大田面積),花生、大豆等作物播種300多萬畝,進度與去年同期持平,春耕備耕開局良好。
據了解,廣東啟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級響應以來,該廳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快速應對,多措并舉,及時解決農業生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穩定。
“受疫情影響最重的是家禽和水產。”顧幸偉說,“家禽、水產品價格下跌了將近一半。”
對此,省農業農村廳緊急部署開展家禽水產品收儲工作。“對每只家禽補貼2元,對水產每噸補貼1000元,對部分蔬菜水果,也實行補貼,每噸補貼200元。這個措施一推出,馬上對農業生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穩定作用。”顧幸偉介紹。
2月14日,省農業農村廳發出緊急通知,組織各地開展家禽水產品屠宰、加工、收儲工作,對本省開展家禽屠宰、水產品加工、家禽水產品收儲的企業實行財政補貼,補貼范圍包括肉雞、肉鴨、肉鵝等家禽屠宰、收儲;魚、蝦等水產品加工、收儲。鼓勵企業挖掘潛力、加大收儲,進一步疏通拓寬銷售渠道,解決當前家禽水產品積壓滯銷問題。
除此之外,省農業農村廳積極協調推動各地飼料、屠宰等企業正常復工,保障畜禽水產生產正常開展。截止2月26日,廣東全省配合飼料企業復工率90%、恢復產能91%。組織各市農業農村局為糧食、蔬菜、畜禽、水產、苗種、農藥、化肥、飼料、獸藥、動物防疫物資等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加工企業,辦理資質證明。截止2月26日,共開出資質證明3228張,有力保障了肉蛋奶、果蔬、家禽和生產資料的正常調運。

全力應對疫情同時,廣東積極推動春季農業生產。圖為農戶在采摘蔬菜
“面對一些菜農、果農、瓜農等的求助信息,我們迅速建立了‘保供穩價安心平臺,平臺上供銷直接對接,網上建立起銷售模式。”顧幸偉介紹,平臺還引進了一批網紅,參與專題銷售,網上帶貨,效果很好。
據省農業農村廳透露,廣東探索農產品供需對接新模式,推動并建設以市場、生產、冷鏈物流倉儲、產銷對接閉環、馳援湖北抗疫公益捐贈為一體的抗疫“保供穩價安心”數字平臺。平臺自1月27日25家企業發起倡議至2月26日,已有超2000家企業加入,成為疫情防控期間廣東農業農村抗疫、保障農產品平穩供給的重要力量。
平臺廣泛匯聚資源,發動有電商基礎的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短視頻運營平臺,開展“農產品進社區”團購、“網紅直播帶貨”等系列活動,實現信息自動匹配并精準撮合,大幅減少面對面接觸感染風險。比如湛江徐聞縣發動菠蘿合作社、企業加入平臺,開展“采購商會客室”活動,活動開始兩小時內超4.5萬名供貨商網上參與,簽出每天包銷10萬斤菠蘿的合同,引導采購商網絡聚集徐聞。
廣東還依托平臺開展馳援湖北捐贈活動,打通流通渠道,支援湖北“菜籃子”。截至2月23日,廣東農企馳援湖北抗疫公益捐贈行動累計向湖北捐贈6批近500噸物資,總價值達1400多萬元。
“貧困戶養殖的一些特殊產品,受到疫情和新政策的影響,不能養殖了,比如竹鼠、蛇,我們積極幫助他們轉型。我們給全省和東西部扶貧工作隊發出通知,要他們把促銷、幫助農民返工當做當前頭等大事,他們積極響應、聞令而動。”顧幸偉表示,“廣東推動農民返工,推動產品促銷,采取了一些獎補政策:一個貧困戶返工,獎補1000元;一個介紹人,成功介紹返工,獎勵300至400元。這個是真金白銀的,促進作用很大。”
廣東還鼓勵企業在閑時組織職工參加線上技能培訓,按規定給予補貼。據測算,可為企業減負約185億元,在疫情期間至疫情結束后三個月內緩繳養老、工傷、失業保險費每月可減少企業資金支出約30億元,減輕企業當期資金支付壓力。
此外,為盡快推進企業復工復產和貧困戶返崗就業,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2月19日,廣東省扶貧辦會同省人社廳,部署開展“就業扶貧助復工”行動,將就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還和衛生健康、交通運輸、公安、政務數據、通信管理等部門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時,及時有序引導粵東粵西粵北地區51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地區貧困勞動力返崗就業,推動消費扶貧行動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自銷等。”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扶貧開發指導處處長杜主偉對《小康》記者說。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