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婉華
廣州作為廣東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其城市面積廣闊,外來人口眾多,商貿業高度發達,交通網四通八達。因此,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如何體現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與擔當,既要不留死角、全面防控,又要做好復工復產,確保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不誤”,考驗著廣州的智慧與實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廣州社區防控的策略是“內防擴散,外防輸出”,街鎮、社區里的“三人小組”承擔起入戶排查、隔離人員服務管理等職責,遇到不配合的居民,要第一時間上陣解決問題,成為廣州社區防控的第一道防線,打通廣州聯防防控工作網的“毛細血管”。
其中,廣州首創的“三人小組”由社區居委、派出所民警、社區衛生中心人員組成。他們的職責除了對轄區人員的健康排查外,還要對居家隔離人員進行日常探訪、服務。
為什么是“村居干部+基層民警+醫務人員”的搭配?其實小組中3個人角色分明,互相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擁有醫療衛生專業知識,負責健康觀察并做好造冊登記;鎮(街)村(居)人員熟悉當地情況,負責向居民做好解釋;公安民警有執法權,若遇到不配合人員有權采取強制措施。
對于“三人小組”模式,廣州各區街社區執行時也因地制宜進行了“創新”。例如,花都區雅瑤社區把“三人小組”拓展為“3+1”的四人小組,增加了一位街道派出的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對社區情況了解,也能與組內成員協調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在荔灣區沖口街,全街有12500多套出租屋,街道在“三人小組”基礎上加派1名熟悉情況的出租屋管理員,組成“3+1”模式上門。
與“三人小組”相配套的,還有針對居家隔離人員的“八個一”管理及關懷:在居家隔離住戶門前張貼一份健康關懷提示,遞送一份居家隔離告知書,確定一位社區對口聯系服務人,配送一支體溫計、一打口罩、一份體溫檢測表格、一支筆、一份宣傳手冊。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因診斷困難而造成的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月22日,國家藥監局公布了納入應急審批通道的首批3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萬孚生物是目前廣州唯一一家拿證的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試劑研發企業。萬孚生物的試劑盒刷新了目前檢測技術對人員、場所以及時間的限制,均能實現在15分鐘內肉眼快速判別結果,無需專業人士操作、無需特殊配套儀器、無需冷鏈儲運,為現場篩查提供更便捷的現場快速檢測手段,可廣泛應用于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排查和預檢分診。
這正是和疫情較量沒有硝煙的戰爭,而科技便是打贏這場戰爭的有力武器。廣州采用了省市區聯動“一盤棋”推進科研攻關的機制,這凝聚了科技力量,也保障了科研活動。省市聯動圍繞重癥新冠肺炎臨床救治、院感綜合防控、致病機理、藥物研制等方面,啟動科研攻關應急立項,并于當天開始組織實施第一批6個項目。在省市聯動開展應急攻關的基礎上,結合廣州實際采取市區聯動方式,重點支持項目38項,主要包括檢測技術及試劑、疫苗研制、特效藥物等方面。

廣州首創“村居干部+ 基層民警+ 醫務人員”組隊入戶排查。圖為廣州市越秀區東山街達道南社區“三人小組”排查現場。圖/ 鐘涌
鐘南山院士始終奮戰在戰“疫”第一線。在他的指導下,2月5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聯合廣州海關技術中心在P3實驗室分離出廣州第一例病毒毒株。2月13日,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在患者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活的冠狀病毒。
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是抗擊疫情的主陣地,收治病人占廣州地區90%。初步總結了新冠肺炎的臨床流行病學特征,以及隔離防護和重癥救治的經驗。成功研制了“肺炎1號”,該方在治療輕型新冠肺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悉,“肺炎1號”不僅在廣東省,在湖北武漢等地也進行了推廣使用。
疫情當前,如何為企業紓難解困,為復工復產做好保障服務?就此,廣州發布《關于支持中小微企業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過程中健康發展的十五條措施》(以下簡稱“暖企15條”),從加強金融支持、降低房租成本、減免緩繳稅費、實施援企穩崗、加大財政支持、開展暖企行動等方面,創新推出一批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支持廣大中小微企業穩定生產經營、實現紓難解困。
記者了解到,“暖企15條”覆蓋更廣。扶持對象不僅包括中小微企業,還包括全市105萬戶個體工商戶,涵括了餐飲、商貿、交通等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企業和個體戶。
措施更全。“暖企15條”針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出了加強融資支持、降低融資成本、減免緩繳稅費、減免場地租金、降低電商費用、加快資金撥付、開展暖企行動等多項有效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施策更準。結合廣州作為商貿之都的特點,提出了降低專業市場租金,降低電商平臺費用等特色舉措。針對疫情造成的企業財務惡化、失信行為、不能履約行為等,提出了放寬項目評審財務條件、暫不列入聯合懲戒名單、免費開具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開展專項法律服務等針對性措施,盡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惠企更多。實施援企穩崗政策,預計將為企業減負約50億元。廣州市屬國有物業減免租金6億元和市屬銀行讓利16.5億元。并專項資金引導銀行機構、產業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專業市場、電商平臺等降低融資成本、場地租金和運營費用,讓中小微企業享受到更多的讓利減負,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編輯/余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