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華
【編者按】
如果說合肥是中國城市創新發展的一匹“黑馬”,合肥高新區則是這匹“黑馬”最重要的發動機之一。
近年來,合肥高新區“中國聲谷·量子中心”品牌聲名遠播、初露崢嶸,但它的雄心遠不止于此。其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大數據、5G、大健康、信息安全等戰新產業領域同時發力,在全國乃至全球攪弄風云。128平方公里的園區內集合了這么多未來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頗為罕見,合肥高新區已經升級為一座“未來城”。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很少有城市像合肥一樣對創新“傾城之戀”,也很少有園區像合肥高新區這般對創新28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特別是近年來,合肥高新區構建了以創新為特色的高效率增長模式,使其發展速度、質量持續保持“雙高增長”。高效率增長模式是對傳統增長模式的創新升級,深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精髓。本刊專訪合肥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宋道軍,深度解讀合肥高新區高效率增長模式,以饗讀者。

《決策》:近年來,合肥高新區發展速度、質量持續保持“雙高增長”,在國家高新區中穩居第一方陣。在高質量發展中,合肥高新區探索出了一條什么樣的路徑?
宋道軍:近年來,合肥高新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的決策部署,在合肥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圍繞“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目標,堅定不移推動創新驅動,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堅定不移加快動能轉換,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態勢明顯。
第一、構建“創新驅動型”高效率增長模式。我們聚焦創新要素融合,大力引育各類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發展模式由投資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構建以創新為特色的高效率增長模式。
聚力原始創新。持續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系列重大平臺建設,促進原始創新能力向下向外延伸,鏈接產業需求。如把量子創新院作為源頭活水,集聚國盾、國儀、本源等一流量子企業,打造“量子大道”和中國“量子中心”。
融合要素創新。實施名校名企名所合作戰略,吸引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騰訊、阿里、36氪等國內外知名創新平臺和孵化載體,形成“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孵化鏈條。截至目前,建成各類聯合實驗室、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平臺近100個,孵化企業800余家,轉化各類成果1000余項。
轉化機制創新。通過“1+1+N”模式建立中科院創新院、中科大先研院等協同創新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采取“企業主導、政府引導、校企協同、多元投入、市場驅動”模式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訊飛開放平臺等新型研發機構,鼓勵38所、訊飛等龍頭企業整合業內資源,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產業化。
得益于良好的創新生態, 2019年前三季度,合肥高新區發明專利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PCT申請量等六項專利指標均位居全省第一,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達304.5件,居全國前列。1-11月高新區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利潤率9.1%,高出全國3.2個百分點,高出全省2.9個百分點,基于創新驅動的高效率增長模式初步構建。
第二、升級“消費導向型”有效性市場供給。針對傳統產業受宏觀經濟影響,行業持續低迷等新情況,制定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方案,深入推動產業、產品、服務升級,加快有效性供給增長。通過加速家電、汽車、光伏等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改造,實施裝備產品提質升級工程,實施智能制造融合發展工程,高新區供給質量不斷提升。2019年1-11月規上工業產銷率98.0%;上半年制造業稅收增幅20.73%,是全市唯一保持增長的開發區。
第三、提升“新經濟主導型”中高端產業結構。我們加快培育新經濟生態,打造以智能經濟為核心,以健康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和創意經濟為重點的“1+4”新經濟產業形態,持續推動產業結構向中高端升級。2019年1-11月,戰新產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產值比重達70%,增速17.4%,保持快速增長。
第四、明確“生態友好型”綠色園區方向。我們將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有機結合,推動工業向“高質量、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生態化”方向發展,建設全域綠色的生態型花園式園區。率先在全國工業園區中編制綠色發展規劃。在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復查評估工作中獲評“優秀”等次。2019年上半年市級考核斷面水質達到2020年階段性水質目標,PM2.5、PM10指標全市最優,園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基本實現從“山水”綠色到全域綠色轉型。
第五、堅持“資源集約型”可持續增長路徑。我們綜合考慮經濟及社會資源的承受能力,從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入手,涵養長期增長活力,實施要素集約化、政策精準化和管理精細化,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2019年上半年,高新區市場主體總量突破3.7萬戶,同比增長30%,其中企業突破3萬戶,同比增長32%;新增規上工業企業70家、“五上”企業265家,新增數均位居全市第一;176家企業掛牌省科創板,占全市的40%。
《決策》:創新是開發區轉型升級的核心。從28年實踐來看,合肥高新區創新發展之路是如何演化升級的?
宋道軍:合肥高新區發展得益于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今天好的發展勢頭和發展結果。高新區從最初的聚焦科技研發實現產業化的“1.0版”,到推動產業集群與金融融合發展的“2.0版”,到政府引導基金助力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3.0版”,再到營造服務生態激發創新動能的“4.0版”,實現了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的優化和升級。
1.0版研產模式。建區初期,我們將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技術產品和企業作為戰略任務。建區以來,3000多項研發成果實現了產業化,催生了世界上第一臺VCD、中國第一個基因工程重組藥物、國內第一臺C波段全相參移動式多普勒天氣雷達、國際領先的訊飛語音技術走進億萬戶等,涌現出科大訊飛、陽光電源、安科生物、國禎環保、美亞光電、科大國創、華米科技等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標準和品牌的高新技術企業,建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公共安全、生物醫藥、光伏新能源等支柱產業。
2.0版產融模式。在研產模式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探索如何將資本更有效地配置至產業。我們瞄準園區重點培育的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公共安全、TMT等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基金投資布局,重點扶持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知名院校的人才團隊,自主設立和參股設立了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等產業類基金,積極爭取省政府成立了規模50億元的中國聲谷產業基金等,并引進各類社會產業基金110多支,推動資金鏈與產業鏈融合互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集群發展壯大。
3.0版融創模式。產業發展離不開頂天立地的支柱企業,更需要鋪天蓋地的創新型小微企業。如何使高能資本“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成為這一階段的重點。高新區針對占園區90%的中小型創新創業企業的成長各階段,貼身設計覆蓋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股權類、債權類財政金融產品,撬動銀行、基金、擔保等各類金融資源聚焦雙創主體。特別是加強早期項目投資力度,設立了全省首支種子基金、天使基金、雙創孵化引導基金等,以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創新型企業為重點投資對象,有效彌補市場化基金在早期投資環節的缺位。
4.0版創服模式。新時代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們必須著力構建創新創業最優生態,努力實現技術、人才、資本、政策等全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高新區努力探索雙創服務新模式,在為企服務等政務場景上創新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打造區域經濟大腦,目前已累計幫助26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超過1萬次科技中介服務;推出“合創匯”雙創活動品牌,搭建資本項目路演、創業訓練營等創業者與企業家、投資人的交流對接平臺,3年來累計舉辦大型“合創匯”品牌活動31場,帶動園區各類雙創活動超900場,幫助30余個項目獲融資約4.5億元,幫助咪鼠科技、速顯微電子等一大批小微企業突破A輪融資進入發展快車道;著力建設經濟大腦、智慧城市、未來教育、未來健康、智慧車站、無人駕駛、量子應用、未來智造等孕育新經濟生態的原創性應用場景,為新經濟企業發展提供入口,促進新技術推廣應用、新業態衍生發展、新模式融合創新。
《決策》:近年來,合肥高新區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新產業異軍突起,在招商引資、營商環境等方面有什么樣的秘訣?
宋道軍:這幾年我們堅持發展新經濟,也選擇了很多突破口。集成電路產業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2010年以前,合肥幾乎沒有集成電路企業。即使有,也就1-2個企業,現在發展到300家,高新區就占約200家。合肥市2012年就開始謀劃這個產業,我們看準了一直堅定不移地往前走,努力了這么多年,進入國家重點產業布局,列入國家戰新產業基地。當然200多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2000家,讓中國的集成電路走在世界前列。我們有很好的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支撐,我們有這個信心。
把量子創新院作為源頭活水,集聚國盾、國儀、本源等一流量子企業,打造“量子大道”和中國“量子中心”。
同樣,人工智能產業合肥也有非常好的基礎。我們做了統計,全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獨角獸企業,約一半左右的老總都是中科大畢業生。我們這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華為正是看中了這里的人才資源和研發優勢,在合肥設立研究院,以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為主。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5G等新經濟新產業,我們都在謀劃推進,并取得了突破。
從招商引資的角度來說,我們2019年新增8000家左右企業,真正招的企業數量相對不多,大都是慕名而來,主要得益于我們的投資環境、政務服務和給企業的支持政策。現在各地的政策都差不多,但我們的政策更精準。我們原來是“2+2”政策,今年修訂成“1+N” 政策,就是一個大的指導原則加上分不同產業給予支持。對集成電路、企業上市、人才等都制定了專門的政策,政策越來越精準。企業入駐高新區,只要符合條件都會得到政策支持,而且這些政策都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

還有重要的一點,合肥高新區投資環境好,除了服務效率和政策支持,還在于合肥市和高新區堅持走誠信發展之路,做誠信政府。雖然這方面很多地方都做得好,但我們做得更好。我們對企業的政策兌現是足額的,甚至超過企業預期。比如去年招商引資的項目,我們跟企業簽訂的協議是基于當時的政策,今年新出來的政策如果原來的協議里有覆蓋,就可以享受新的政策,這點企業是非常滿意的。
另外,合肥也是個移民城市,文化非常包容。不管企業也好人才也好,到合肥來都不是外來人,而是本地人,都是主人公。我們不僅注重培育本地企業,同樣注重培育外地企業,政策都一樣,都是公平的。
《決策》:干事創業關鍵在人。合肥高新區一流營商環境背后,有著一支怎樣的干部隊伍?
宋道軍:合肥高新區能快速發展,能夠在國家高新區中連續5年位居第一方陣,最重要的是我們培養了一支優秀的干部隊伍。有了這支干部隊伍,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好。
比如,我們專門設立了半導體投資促進局,從局長、副局長到工作人員大多是學這個專業或者在工作中深入研究這個產業的,在與集成電路企業洽談時能夠很容易找到共同語言,企業很容易到我們這里落戶,因為它覺得我們懂這個產業,知道怎么給企業服務,怎樣才能出臺更精準的政策。我們給予的政策不見得比其他地方多,但這么多優秀的企業都愿意到高新區來,正是因為我們懂它們。
人工智能,我們也專門成立了一個班子,用專業的人干這個產業。我們干部的專業化水平和個人能力都非常強,這是我們發展進程中的一大“法寶”。合肥高新區一直重點抓干部隊伍建設,抓班子帶隊伍。有了一個優秀的班子、一支優秀的隊伍,我相信我們在招商引資、經濟發展、創新升級等各個方面,都能走出一條無往不勝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