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丹東
疫情無疑是現在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但有關疫情的信息形形色色,其中夾雜著許多不實的傳言。
疫情來臨人人自危 各類謠言充斥網絡
據了解,這些有關疫情的謠言大多帶著響亮的“名頭”,比如某某媒體報道說、某某專家說、某政府機構公布等,很容易讓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輕易相信。
記者發現,這些謠言主要可以分為幾類:第一類是政府的有關舉措,如某地要封城,某個時間段不要出門,政府安排飛機噴灑消毒藥水,等等。其實這類謠言很容易鑒別真偽,因為各地政府采取任何防控措施前,都會通過權威渠道發布相關信息。
第二類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相關信息,如“新型冠狀病毒被命名為SARI,是SARS的進化”等。對于此類謠言,只需留意官方信息,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第三類謠言是病毒的預防知識,此類謠言最多,如乳鐵蛋白能預防、抗流感藥物可以預防、往鼻孔滴香油可以預防等,五花八門。
為何會有這么多的謠言產生呢?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認為,這反映了民眾對疫情的高度關注,謠言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政府部門的相關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時,發布渠道單一、影響力不夠,造成公眾信息不對稱。其二是科普不到位。正確認識病毒、預防病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民眾普遍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能力背景,民眾高度關注疫情,卻缺乏辨別能力,官方及專業機構對病毒危害與預防措施的介紹不夠完整,致使有關謠言層出不窮。
及時公布疫情動態 引導公眾遠離謠言
據了解,有些謠言很容易被識別,但有些謠言一般民眾確實很難辨別真假。
“這就要求政府及有關機構及時公開相關信息,及時辟謠。民眾應當關注官方信息發布渠道,不輕信和傳播來源不明的信息。”鄭寧認為,尤其在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準確的信息對于穩定社會秩序、保障公眾合法權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謠言會帶來次生災害,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影響專業權威機構的突發事件應對。因此,公眾要保持科學精神和理性判斷能力,關注官方權威機構發布的信息,不要隨便轉發、傳播未經權威機構求證核實的信息。
科學是最好的謠言“粉碎機”。阻斷謠言的傳播鏈條,也需要有更多醫療和科普工作者及時站出來,澄清謠傳謬誤,普及相關知識,用事實擊敗訛傳,用科學擊碎謠言。
如今網上關于疫情的信息五花八門,應該如何防范?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韓英偉說,個人應保持頭腦清醒,理性思考,不信謠,不傳謠,可以通過關注官方的信息來辨別這些謠言。在國家層面,要及時公布疫情最新動態,讓公眾及時了解疫情的發展情況,引導公眾對疫情保持正確的認知;落實疫情防范措施,加大科普力度,及時在官方公眾號辟謠,鼓勵和引導更多的醫務從業者宣傳科學防范知識;嚴厲打擊傳謠者、造謠者,依法追我究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