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雙膦酸鹽類藥物是治療骨質疏松癥的常用藥物,其具有顯著抑制骨轉換、增加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的作用。但它同時具有引發胃腸道并發癥、肌肉骨骼痛以及超長時間連續應用可能出現不典型股骨中段骨折或下頜骨壞死等不良反應。因此,用藥時間長短、何時停藥,是患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用藥時間為1~3年
骨質疏松癥是慢性疾病,須長期治療。有的患者服用雙膦酸鹽類藥物3~6個月,癥狀改善后就自行停藥,這是錯誤的。目前公認,沒有發生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應服用雙膦酸鹽類藥物1~3年;嚴重骨質疏松癥,即發生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患者應服用雙膦酸鹽類藥物3~5年。用藥期間,患者要每半年檢查一次血鈣、血磷、肝腎功能和血骨轉換指標;每年檢查一次骨密度。臨床醫生通過骨痛等癥狀是否改善、是否發生骨折以及血骨轉換指標和骨密度的變化來評估藥物療效。大多數患者治療3~6個月,血骨轉換指標會顯著下降;治療1年后,腰椎骨密度可以增加5%~10%,股骨頸部位骨密度可以增加5%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患者的相關指標得以改變,也不能隨意停藥。
停藥前須評估骨折風險
雖然股骨中段不典型骨折或下頜骨壞死風險非常罕見,但也應引起重視。目前,最新《原發性骨質疏松癥診療指南》推薦:口服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5年、靜脈滴注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3年后,應對骨折風險進行評估。也就是說,只有口服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5年、靜脈滴注雙膦酸鹽類藥物治療3年后的患者,才需要考慮是否可以停藥。當骨密度已經得到很好的改善,且經評估認為骨折風險較低時,可以停止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如骨折風險仍高,需要繼續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或換用其他抗骨質疏松藥物,如特立帕肽、雷洛昔芬等。停藥期間,患者仍須定期隨訪骨密度等指標,以判斷何時需要恢復用藥。
總之,使用雙膦酸鹽類藥物的患者不能盲目停藥,但也并非用得越久越好。判斷患者能否停藥,必須建立在評估骨折風險的基礎上。
服用雙膦酸鹽類藥物須注意的事項
雙膦酸鹽類藥物分為口服和靜脈滴注兩種劑型。目前,我國有阿侖膦酸鈉、利塞膦酸鈉口服制劑和唑來膦酸靜脈制劑。
阿侖膦酸鈉或利塞膦酸鈉片應在早餐前半小時,用200毫升溫開水送服。服藥后30分鐘內應避免躺臥,其間不能進食飲料和食物。如果患者忘記服藥,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補服一片。
唑來膦酸的使用方法為靜脈滴注,滴注時間不得少于15分鐘。靜脈輸注唑來膦酸等含氮雙膦酸鹽類藥物可引起一過性發熱、骨痛和肌痛等流感樣癥狀,一般持續1~2天。注意,胃食管反流、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慎用雙膦酸鹽類口服制劑,但可以靜脈滴注唑來膦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