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昊
漳州城投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漳州 363000
樁基礎作為海上鉆井平臺、海上風電和輸電塔工程中最常用的基礎形式,而斜樁基礎具有一定水平承載性能,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海洋基礎。
國內外學者針對樁基礎水平特性開展了較多研究[1][2][3][4]。朱斌等[5]開展了海洋軟黏土中大直徑單樁基礎的現在水平循環加載試驗;陳仁朋等[6]則通過群樁水平循環加載模型試驗,發現各基樁分擔的水平荷載不斷變化,前排樁得到更多發揮;朱小軍等[7]進行了類似水平循環加載試驗,發現隨著循環荷載幅值的增加,前排樁的作用得到加強,而后排樁呈現逐級降低的趨勢;梁發云等[8]進行了單樁和群樁水平循環加載試驗,發現樁身彎矩隨加載頻率的增加而增大。而斜樁基礎水平循環特性的研究相對較少,曹衛平[9]和李煜璇[10]進行了斜樁單樁基礎水平循環加載模型試驗,發現正斜樁承受水平循環荷載的變形性能優于負斜樁,并且正斜樁水平極限承載力亦大于負斜樁。
通過文獻調研發現,水平循環荷載作用下斜樁群樁基礎的工作機理及承載性能尚不明晰,仍需繼續研究。本文擬對斜樁群樁基礎進行水平循環加載模型試驗,分析循環次數和斜樁斜度對群樁基礎水平位移、樁身彎矩的影響規律。
模型試驗在2000mm(長)×1000mm(寬)×1500mm(高)的模型槽中進行,模型槽側面設置電機匹配定滑輪實現水平循環荷載加載。電機上的電動輪帶動鋼絞線對承臺產生拉力,控制電機轉速來調節循環加載頻率,承臺水平位移采用LDT 位移計測量。模型樁采用PVC 管樁,其外徑為20 mm,壁厚2 mm,樁長735 mm,萬能機上拉壓試驗測試其彈性模量為800 MPa。樁頂方形承臺采用混凝土澆筑,承臺邊長200 mm,厚度為75 mm,樁頂嵌入承臺深度為35 mm。樁身內側貼有電阻應變片,測試樁身應變,沿樁長軸線對稱非等間距布置8 對應變片,如圖1 所示。

圖1 樁身應變片位置
地基土樣采用粉土,粉土顆粒級配較均勻,粒徑集中于0.01~0.1 mm,相對密度2.69,黏聚力2.0 kPa,液限33%,塑限24%,塑性指數9。地基土采用300 mm 分層振搗填筑,每層填土采用輕型電動振動儀振實兩遍,從而保證每層填土的均勻性,填土完成后,加水緩慢飽和地基土。
群樁基礎采用2×2 對稱布樁,一側為豎直樁,一側為斜樁,入土深度為600 mm,出露高度100 mm。本文采用低頻循環荷載,試驗過程中控制作動桿的加載頻率在2 Hz,斜樁斜度分別為1:4,1:5,1:6 和1:7,共進行了斜樁群樁16 組水平循環加載試驗。試驗時施加頻率為2 Hz 時,每級循環荷載完成后,需重新填筑地基土,之后再進行其他水平循環試驗。試驗過程中樁身彎矩等數據均由樁身應變片數據通過轉換獲取,應變片讀數由動態應變測量儀采集。
群樁基礎水平循環荷載-位移變化曲線如圖2 所示。由荷載位移曲線可以看出,斜樁斜度由1:7 增加到1:6,1:5,1:4 時,土表樁身最大水平位移分別為0.97 mm,0.93 mm,0.81 mm,0.72 mm,降幅分別為4%,16%,26%,并且斜樁土表樁身殘余水平位移亦隨之斜度的增加而減小。

圖2 荷載-位移曲線

圖3 樁身彎矩圖
選取水平位移幅值為2 mm 的群樁基礎水平循環加載試驗結果進行分析,樁身彎矩如圖3 所示。樁身彎矩最大值深度不隨循環次增加而變化,位于樁身相對深度1/3 位置處,樁身彎矩隨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增大,當循環次數增加到15 次后,樁身彎矩增加幅度趨于穩定,每15 次循環增幅將近10%;豎直樁樁身彎矩相對斜樁更大,循環次數達到60 次時,斜樁斜度為1:7,1:6,1:5 和1:4,對應的最大樁身彎矩分別為159.4 N·m,134.7 N·m,74.5 N·m 和53.3N·m,可見斜樁樁身彎矩隨斜度的增加急劇減小,減幅達25%左右。
(1)群樁水平循環加載荷載位移曲線非線性較為明顯,隨著水平位移幅值的增大,斜樁土表樁身殘余水平位移亦隨之斜度的增加而減小。
(2)樁身彎矩隨著循環次增加而增大,其峰值位置基本相同,斜樁斜度由1:7 增加到1:6,1:5 和1:4 時,樁身彎矩急劇減小,減幅達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