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懷金,鄧梁,鄧彬
(徐聞縣人民醫院1放射科,2神經外科,廣東 湛江 524100)
頸椎損傷多由外力導致,造成創傷原因包括墜落傷、交通事故、按摩過度,可造成患者頸椎骨折脫位、動脈損傷等[1-2]。多數情況下,頸椎損傷非獨立存在,患者發病后,傷情嚴重,易引起頸髓損傷甚至高位截癱,對該病進行早診斷、早治療可改善患者預后[3]。頸椎損傷常合并脊髓損傷、骨折等多種癥狀,臨床治療難度大,因此臨床需采用可靠的診斷方式,從而為治療提供指導。血管造影作為診斷頸椎損傷的常見手段,其臨床應用價值高,可顯示血管內外影像信息,但其存在放射性損傷,危險性較高,且耗時較長,易延誤患者治療時機。而采用計算機體層成像 (CT)及核磁共振成像 (MRI)等影像學方法,可迅速確診。鑒于此,本研究選取60例頸椎損傷患者,進一步探討CT與MRI對頸椎損傷的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頸椎損傷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 (40.46±4.2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5~26 h,平均(16.65±5.91)h;受傷原因:高處墜落20例,摔傷22例,車禍傷18例。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有頸椎處僵硬、疼痛、腫脹、出血、無力、活動受限等癥狀;②于發病3 d內進行檢查;③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研究期間死亡;②合并頸椎骨關節炎;③合并頸椎部腫瘤;④嚴重器官功能衰竭;⑤表達障礙或精神疾病。
1.3 方法患者均于外傷3 d內實施CT及MRI檢查頸椎。CT檢查:使用美國GE Optima CT660 64排螺旋CT,掃描參數設置為層厚10 mm,間距5 mm,電流380 mA,電壓120 kV,將掃描所得數據發送到ADW4.6工作站進行處理,獲取對應圖像。MRI檢查: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Signa Hdi 1.5T磁共振系統,掃描參數設置為層厚5 mm,間距5 mm,矢狀位自旋回波序列 (SE)T1加權像 (T1WI),軸位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 (FSE)T2加權像 (T2WI),橫斷位SE T2W1。檢查后,由兩位高資歷醫師分析CT及MRI圖像,觀察患者頸椎損傷位置、范圍、程度。患者均行手術治療,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
1.4 評價指標比較CT及MRI對附件骨折、脊髓創傷及脊椎旁軟組織創傷的診斷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附件骨折診斷情況CT對附件骨折的檢出率高于MR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CT及MRI對附件骨折的診斷情況 [n(%)]
2.2 脊髓創傷診斷情況MRI對脊髓創傷的檢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2。

表2 CT及MRI對脊髓創傷的診斷情況 [n(%)]
2.3 脊椎旁軟組織創傷診斷情況MRI對脊椎旁軟組織創傷的檢出率高于C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CT及MRI對脊椎旁軟組織創傷的診斷情況 [n(%)]
隨著我國道路交通發展、城市化進展,交通事故發生率逐年升高,頸椎損傷發病率亦升高,該病可導致患者不完全或完全癱瘓,并出現肌肉撕裂、勞動力喪失、持續疼痛等慢性并發癥,加重患者身心負擔[4]。頸椎作為人體特殊部位,其骨性結構具有負擔載荷功能。頸椎結構復雜,按照脊柱位置可分為上頸椎和下頸椎。上頸椎位于脊柱頂端,當脊柱受到外力作用時,上頸椎為暴力集中作用點[5]。研究[6]表明,下頸椎損傷多由頸椎運動復合體受暴力作用而致,患者多有脊髓功能障礙、骨折脫位等癥狀。
臨床診斷頸椎損傷多通過外傷史、體格檢查及無創影像學檢查確診。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以往常用來診斷頸椎損傷的普通X片已逐漸被淘汰,該方法雖可反映患者部分頸椎病理改變,但難以檢出頸椎周圍軟組織及脊髓損傷情況,而CT及MRI作為傳統影像學技術,分辨率良好,在技術和設備上不斷進步,在頸椎損傷診斷中具有一定優勢[7-8]。本研究結果顯示,CT對附件骨折的檢出率高于MRI,MRI對脊髓創傷、脊椎旁軟組織創傷的檢出率高于CT(P均<0.05),表明CT與MRI在頸椎損傷診斷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可為針對性治療提供有效參考。CT檢查具有檢查速度快、覆蓋范圍廣、時間分辨率高等優勢,可保證處理后圖像質量。本研究采用ADW4.6工作站處理數據,增加了檢查優勢,具體表現為:①縮短了檢查時間,有助于減少運動偽影,降低診斷難度,提高診斷準確度;②任意方向圖像質量一致,三維重建可實現仿真,避免前后結構重疊,直觀顯示骨折情況;③清晰顯示患者椎管內游離骨片,判斷血管損傷及骨折情況[9]。MRI是一種多參數成像方法,其可實現多角度成像,利于全面觀察患者病情,對骨折中細小碎骨片顯示不敏感,但對軟組織有較高分辨率,且可清晰顯示軟組織層次。因此在本研究中,MRI附件骨折檢出率較低,軟組織創傷檢出率較高。此外,在MRI檢查過程中可調節翻轉、重復、回波時間,有效增加圖像信息,清晰顯示脊髓損傷[10]。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對脊髓創傷的檢出率較高,原因在于MRI對脊髓出血、脊髓水腫等脊髓創傷進行診斷時,特征明顯。舉例說明如下:MRI診斷脊髓出血時,患者出血時間不同,信號顯示不同,亞急性期T1WI呈高信號,T2WI呈等高或混雜信號;急性期T1WI呈不均勻或等信號,T2WI呈低信號;診斷脊髓水腫時,T1WI呈低或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通過信號特征,不僅可檢出患者有無脊髓損傷,還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斷脊髓創傷程度,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意見。因此,CT與MRI在頸椎損傷中具有不同優勢,CT在附件骨折方面具有優勢,MRI檢查脊髓及軟組織創傷可靠性高,兩者可互相彌補各自存在的弊端,故在臨床實踐中,可將CT、MRI聯合使用,以增加對患者病情的了解,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CT與MRI在頸椎損傷診斷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兩者各具優勢,可為針對性治療提供有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