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武,敖秋艷,黃小蓮,黃穗葵,林彩勤,鐘慧芳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麻醉科,廣東 廣州510378)
股骨頭壞死、風濕性關節炎及髖部骨折為老年群體常見疾病,發病率與致殘率較高,嚴重影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動能力[1]。 臨床上常采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骨科疾病[2]。但由于髖關節置換手術術中出血量較大、手術時間較長,對老年患者圍術期生理狀況影響較大,從而導致其麻醉風險高。傳統醫學通常將全身麻醉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但相關研究[3]表明,全身麻醉可能導致患者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較高,故尋找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顯得至關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髖關節置換麻醉方式與圍術期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60例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依據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3~91歲,平均年齡 (78.02±6.37)歲;病程6~13年,平均病程 (9.12±1.38)年;美國麻醉醫師協會 (ASA)分類:Ⅰ級10例,Ⅱ級13例,Ⅲ級7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61~89歲,平均年齡 (77.83±5.93)歲;病程7~12年,平均病程 (9.39±1.22)年;ASA分類:Ⅰ級8例,Ⅱ級15例,Ⅲ級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依據病情均行單側或雙側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精神狀態良好;交流無障礙;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內分泌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對本研究有干擾性的疾病;中途退出本研究或未完成隨訪統計;有激素類藥物使用史;治療依從性差。
1.3 方法兩組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均予以常規體征監測,包括脈搏血氧飽和度、心電圖及血壓。對照組予以全身麻醉,患者充分吸氧后,靜脈注射丙泊酚注射液 (西安力邦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H20040300, 規格: 50 mL ∶0.5 g) 1.5 ~ 2.0 mg/kg,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 (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42022076, 規格: 2 mL ∶0.1 mg) 0.002 ~ 0.005 mg/kg,氯化琥珀膽堿注射液 (上海旭東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599, 規格: 2 mL ∶0.1 g) 1.0 ~ 1.5 mg/kg。 行氣管插管后連接呼吸機,全麻成功誘導后,丙泊酚以5~6 mg·kg-1·h-1給藥, 瑞芬太尼以 0.2 ~ 0.5 μg·kg-1·h-1給藥, 采用一次性使用電子微量泵 (珠海福尼亞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CPE-101)勻速注射確保麻醉狀態。手術結束后停止用藥,觀察患者呼吸頻率及血壓等指標恢復正常后,采用氟馬西尼注射液 (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462,規格:5 mL∶0.5 mg)輔以5%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至0.9%濃度,靜脈注射0.5~2.0 mg,待患者麻醉蘇醒后,移除氣管導管。觀察組予以腰硬聯合麻醉,穿刺點選取腰椎棘突間隙 (L2~L4),指導患者取側臥位并雙膝彎曲放至胸前;采用23號或25號可阻塞穿刺針進行穿刺操作,穿刺經過皮下組織時操作者會感到有輕微阻力,繼續送針;穿刺針經過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操作者會感到阻力加大,繼續送針即會穿透硬膜,操作者感到有輕微突破感后拔出穿刺針,觀察10 s左右后發現腦脊液流出,立刻注射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 (蕪湖康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4020931, 規格: 5 mL ∶37.5 mg) 10 mg。 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應預先與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完全,注射速率應小于0.5 mL/s,同時插入硬膜外導管,依據麻醉平面高度適量加入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河北天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313,規格:5 mL∶0.1g),應注意仔細觀察患者體征,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
1.4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術中30 min、術后60 min收縮壓(SBP)、舒張壓 (DBP)、心率 (HR)及不良事件 (骨水泥綜合征、疼痛煩躁、嘔吐)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兩組患者術中30 min、術后60 min生命體征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比較 (±s)
時間 組別 n S B P (m m H g) D B P (m m H g) H R (次/m i n)術中 3 0 m i n 觀察組 3 0 1 1 9.2 4±1 2.3 9 6 9.8 2±1 1.6 8 7 0.3 6±9.2 3對照組 3 0 1 1 8.5 7±1 1.8 6 6 9.0 7±1 2.5 4 6 9.1 7±9.3 5 t 0.2 1 4 0.2 4 0 0.4 9 6 P 0.8 3 1 0.8 1 1 0.6 2 2術后 6 0 m i n 觀察組 3 0 1 3 8.2 3±2 4.0 9 7 6.0 2±1 4.3 1 7 9.0 1±1 3.1 2對照組 3 0 1 3 7.5 2±2 3.1 6 7 5.8 3±1 4.5 2 7 8.2 6±1 2.5 7 t 0.1 1 6 0.0 5 1 0.2 2 6 P 0.9 0 8 0.9 6 0 0.8 2 2
2.2 不良事件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n(%)]
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老年股骨頭壞死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手術中常采取全身麻醉方式,但由于髖關節置換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大等因素,導致患者圍術期生理情況較差,從而增加全身麻醉的風險性[4]。故尋找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對于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為此本研究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應用腰硬聯合麻醉,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術中30 min、術后60 min生命體征指標以及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中30 min、術后60 min生命體征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但觀察組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的效果良好,雖對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無明顯影響,但可顯著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究其原因在于,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尤其高齡患者身體機能較差,對麻醉手術耐受能力較差,且較多股骨頭壞死患者由于活動能力限制具有較長時間臥床史,從而導致其身體機能更差及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增加[5]。研究[6]表明,行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于術前15 d左右即應根據其具體病情進行適當生體機能調控,包括控制血糖血壓水平、增加通氣效率及糾正貧血等,能夠增強患者重要身體器官功能,增加手術及麻醉耐受能力。臨床上全身麻醉雖可避免因醫師談話或術中操作聲音對患者產生不良影響,但由于患者麻醉后蘇醒較慢且術后易發生較多不良事件,存在較高的麻醉風險[7];而腰硬聯合麻醉融合了硬脊膜外麻醉與蛛網膜下隙麻醉的優勢,通過遠端即立刻阻止疼痛感覺傳遞至大腦皮質,具有起效迅速、麻醉效果更佳等優勢[8],且老年患者術后疼痛較小,術后不良事件發生率也較低,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采用腰硬聯合麻醉的效果良好,雖對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無明顯影響,但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