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陽
(南陽張仲景醫院 耳鼻咽喉科,河南 南陽473000)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發生于鼻竇的慢性化膿性炎癥,其病因包括抵抗力低下、外傷、異物、鼻腔內阻塞性疾病等,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鼻塞、膿涕、嗅覺障礙等,常伴有頭部沉重、鈍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老年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等,其慢性鼻竇炎發病率較高,目前臨床常采用中成藥、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治療[2]。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匹多莫德對老年慢性鼻竇炎臨床療效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該病提供更多理論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鼻竇炎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觀察組男34例,女16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 (71.82±6.37)歲;病程7個月 ~4年,平均病程 (2.53±1.02)年。對照組男36例,女14例;年齡64~77歲,平均年齡 (71.67±6.18)歲;病程7個月 ~4年,平均病程 (2.38±1.1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符合 《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昆明)》[3]診斷標準,且經鼻內鏡檢查確診為慢性鼻竇炎;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存在鼻息肉或鼻腔結構嚴重異常;存在支氣管、過敏性鼻炎病史;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 (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116)0.25 g,2次/d,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 (Glaxo Wellcome,S.A.批準文號H20140117)噴鼻,1次/d。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匹多莫德治療,口服匹多莫德分散片 (北京金城泰爾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718)0.4 g,2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3個月。
1.4 評價指標①Lund-Kennedy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用Lund-Kennedy評分對兩組患者的鼻內鏡黏膜形態進行評估,總分0~20分,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4]。②Lund-Mackay評分: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用Lund-Mackay評分對兩組患者的鼻竇CT掃描結果進行評估,總分0~24分,分數越高,表示情況越嚴重[5]。③炎性因子水平: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的2 mL空腹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ELISA)檢測白細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 白細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腫瘤壞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治療前,兩組患者的 Lund-Kennedy評分、Lund-Mackay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Lund-Kennedy評分、Lund-Mackay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Lund-Kennedy評分、Lund-Mackay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的Lund-Kennedy評分、Lund-Mackay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n L u n d-K e n n e d y評分 L u n d-M a c k a y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 0 4.9 4±0.4 0 2.5 8±0.2 6 7.8 9±0.7 8 4.8 7±0.5 0對照組 5 0 4.9 1±0.4 2 3.5 2±0.3 2 7.9 0±0.7 6 6.0 9±0.5 5 t 0.3 6 6 1 6.1 2 1 0.0 6 5 1 1.6 0 6 P 0.7 1 5 0.0 0 0 0.9 4 8 0.0 0 0
2.2 炎性因子水平治療前,兩組患者的 IL-6、IL-8、CRP、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 IL-6、 IL-8、 CRP、 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組別 n I L-6 (n g/L) I L-8 (n g/L) C R P (m g/L) T N F-α (n 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 0 9 7.2 5±2 8.3 6 5 2.1 4±1 8.2 4 8 3.4 3±1 9.8 4 4 2.6 3±9.0 2 1 1.3 5±4.2 2 2.1 5±0.4 2 7 5.5 2±2 3.2 4 1 7.3 5±1 4.8 2對照組 5 0 9 7.5 2±2 7.9 3 7 6.3 6±2 1.3 2 8 3.2 5±1 9.3 5 5 8.2 4±9.8 3 1 1.5 2±4.1 7 4.9 4±0.7 9 7 5.2 4±2 3.7 4 3 3.2 8±1 6.2 4 t 0.0 4 8 6.1 0 4 0.0 4 6 8.2 7 4 0.2 0 3 2 2.0 5 0 0.0 6 0 5.1 2 3 P 0.9 6 2 0.0 0 0 0.9 6 4 0.0 0 0 0.8 4 0 0.0 0 0 0.9 5 3 0.0 0 0
慢性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耳鼻咽喉科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其發病率不斷升高。相關研究[6]表明,老年慢性鼻竇炎患者中約有20%存在嗅覺障礙,且其常伴有記憶減退、失眠等癥狀,若不及時進行治療,病情發展可造成患者呼吸道感染加重等不良影響。
慢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保守治療。通常保守治療中使用的藥物有中藥制劑、抗菌藥物、抗炎藥物等。其中克拉霉素和氟替卡松是鼻竇炎常用抗炎藥物,可通過調節細菌生物膜,改善機體炎性反應,阻滯鼻息肉纖維細胞增生過程,從而發揮其抗炎作用。但克拉霉素等藥物容易產生耐藥性,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7]。匹多莫德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對治療慢性鼻竇炎具有確切效果。匹多莫德通過誘導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吞噬活性,強化其殺菌功能,從而降低機體炎性反應;還可通過激活自然殺傷細胞,刺激IL-2,促進機體細胞免疫反應,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同時匹多莫德可通過增加CD4+及CD8+濃度,調節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且可有效結合抗感染藥物,增加其殺菌作用,減少耐藥菌群,從而提高治療效果[8]。IL-6、IL-8、CRP、TNF-α是常見的反映炎癥程度的檢測指標,慢性鼻竇炎患者存在炎性應激反應,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評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價值[1]。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采用匹多莫德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Lund-Kennedy評分、Lund-Mackay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炎性因子 (IL-6、IL-8、CRP、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提示采用匹多莫德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綜上所述,匹多莫德治療老年慢性鼻竇炎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