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平平,王倩,郭淑娟,張春燕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心血管內科,河南 鄭州450052;2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生殖中心,河南 鄭州450052)
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外科臨床常見疾病,具有心室擴大、心室收縮功能下降等明顯特征[1],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因該病易反復發作,且治療時間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目前臨床常采用藥物治療該病,但治療期間患者往往存在負性情緒,因此在治療的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2]。本研究探討連續性護理干預對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間收治的80例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39~74歲,平均年齡 (54.24±4.05)歲;心力衰竭1~2級20例,3級20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 (54.32±4.04)歲;心力衰竭1~2級18例,3級22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行體征監測、用藥及飲食干預、制定運動計劃等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連續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成立連續性護理小組,同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結合臨床經驗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②生活指導:幫助患者改正生活的不良習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證充足睡眠,以提高自身對疾病的管理能力;飲食以清淡、低鹽為主,多食高纖維、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注意保暖,避免感冒。③用藥指導:患者出院后,向其說明持續藥物治療的重要性,且對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予以講解,并督促患者嚴格按醫囑服藥,同時加強患者對自身病情進行自我監測的意識。④心理指導: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通過有效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況,對患者產生的負性情緒予以疏導排解,幫助其建立積極的治療心態,并囑咐家屬加強對患者的支持和理解,利于促進患者病情恢復。⑤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制定運動計劃,每天進行一次步行訓練,也可選擇強度適中的健美操,之后根據心功能狀況增加慢跑、羽毛球等活動。⑥回訪指導:患者出院后,定期對其進行電話隨訪指導,隨訪過程中耐心解答患者的咨詢,并做好記錄,之后根據患者病情適當增減回訪次數。
1.3 評價指標①負性情緒:分別于干預前、干預2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 (SAS)評價焦慮情緒,分界值為50分,分數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采用抑郁自評量表 (SDS)評價抑郁情緒[3],測評正常上限值為53分,分數越高,抑郁情緒越嚴重。②生活質量:干預2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QOL-74)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軀體功能、精神狀況、情感功能、社會功能4項內容,每項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③干預2個月后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該問卷克倫巴赫系數為0.826,滿分100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滿意,<70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 =(非常滿意例數 +滿意例數)/總例數 ×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負性情緒 干預前,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P>0.05);干預后,兩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 (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S A S評分 S D S評分干預后 觀察組 4 0 4 0.5 3±3.3 0* 4 5.2 6±4.3 2*對照組 4 0 5 0.4 5±4.4 5* 5 0.9 3±5.8 3*P 0.0 0 0 0.0 0 0干預前 觀察組 4 0 5 3.8 4±3.7 6 5 5.5 9±2.7 2對照組 4 0 5 3.7 3±3.8 5 5 5.6 8±2.6 9 P 0.8 9 8 0.8 8 2
2.2 生活質量觀察組干預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n 軀體功能 精神狀況 情感功能 社會功能觀察組 4 0 7 4.6 4±1 2.1 0 7 5.2 8±1 1.3 1 7 7.4 5±1 2.0 9 7 6.9 4±1 1.4 1對照組 4 0 6 2.5 1±1 2.0 4 6 5.7 5±1 1.2 7 6 3.3 4±1 1.6 2 6 1.8 5±1 1.3 3 t 4.4 9 4 3.7 7 5 5.3 2 2 5.9 3 5 P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2.3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 77.50% (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好發于中老年人,近年來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雖然目前治療心肌病方面的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但患者對相關疾病的認知度較低,且部分患者依從性不高,部分患者出院后病情易反復,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部分患者失去治療信心,從而影響治療效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因此,對患者進行治療的同時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研究[4]表明,僅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其病情未達到預期康復效果。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發展,連續性護理干預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連續性護理干預并不是直接為出院后的患者提供長期護理,而是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的意識[5]。本研究中,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連續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連續性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其病情恢復,并提高其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究其原因為:生活指導可以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加強對疾病的自我管理意識;藥物指導可以幫助患者加強用藥意識,利于改善其病情,并加強自我病情監測的能力,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心理指導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利于病情恢復;運動指導通過加強患者體能鍛煉,增強其體質;定期回訪可以及時了解患者病情發展情況,并給予專業性的指導,減少疾病發作次數,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心理、體力等方面,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進行連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