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53)
輪狀病毒腸炎是兒童常見急性消化道傳染病,多發于秋季,常伴有腹瀉、發熱、嘔吐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感染性休克、腸胃出血等并發癥,對患兒危害極大[1]。目前,臨床常通過平衡水電解質、補液等對癥干預措施以緩解病癥,但存在患兒依從性差等情況,影響治療效果[2]。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對其治療依從性及癥狀緩解時間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6個月 ~3歲,平均年齡 (1.77 ± 0.43) 歲; 發病時間 1 ~ 7 d, 平均 (4.16 ±1.13)d。觀察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6個月 ~3歲,平均年齡 (1.82 ± 0.36) 歲; 發病時間 1 ~ 7 d, 平均 (4.23 ±1.07)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臨床證實存在胃腸道癥狀;②患兒及其家屬均配合治療;③大便常規檢驗存在輪狀病毒抗原。排除標準:①存在心臟、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②存在嚴重感染。
1.3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飲食指導、藥物干預、常規檢查等。觀察組實施系統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依據患兒病情及健康需求,同時結合其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等情況,制定系統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向患兒及其家屬介紹輪狀病毒腸炎致病原因、基礎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及膳食搭配等知識,提高護理配合度。②心理干預:了解患兒興趣愛好及性格特征,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采用溫和的語言及輕柔的動作與患兒交流,緩解其緊張、不安等情緒;可通過患兒感興趣的事或物體,轉移其注意力,確保護理工作順利開展;積極與患兒家屬溝通,通過介紹疾病治療成功的相關案例,緩解家屬的焦躁等情緒,增加治療的信心及依從性。③對癥干預:若患兒出現驚厥,立即解除其衣物以減輕束縛,輔助患兒保持側平臥位,將牙墊置于患兒嘴部,防止其咬傷舌頭,同時囑咐家屬約束患兒肢體,防止出現骨折、脫臼等情況;針對高熱情況可采用乙醇擦拭、冰袋降溫等方式,若持續高溫不退,可遵醫囑使用退熱劑進行治療;若患兒出現嘔吐癥狀,需及時清理口鼻處穢物,謹防患兒誤吸嘔吐物而出現窒息;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叮囑患兒家屬采用棉質尿布,經常換洗,保持臀部透氣干燥,同時于便后清洗臀部,減少尿布皮疹、感染。④飲食干預:給予未斷奶患兒去乳奶粉喂養,給予斷奶患兒米湯、稀粥等稀食;若患兒腹瀉癥狀未好轉,需避免食用含乳糖食品;若患兒存在嚴重腹瀉、嘔吐癥狀,需禁食,并短暫緩解排泄量,待癥狀緩解后可恢復飲食。⑤用藥干預:建立靜脈通道時,依據患兒血管粗細情況,盡量選擇較粗且易于固定的血管進行留置針穿刺,避免二次扎針;輸液時密切觀察患兒體征變化,若存在局部皮膚滲液、紅腫等情況,需另選皮膚部位進行注射,同時在外滲部位敷硫酸鎂,謹防皮下組織壞死。
1.4 評價指標①比較兩組患兒的發熱、腹瀉、脫水等癥狀緩解時間。②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依從率。完全依從:完全配合治療、檢查及護理,無反抗現象;基本依從:基本配合治療、檢查及護理,但存在1~2次反抗現象,對護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不依從:完全不配合治療、檢查及護理,存在3次及以上反抗現象,嚴重影響護理工作。總依從率 =(完全依從例數+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相關癥狀緩解時間觀察組的發熱、腹瀉、脫水等癥狀緩解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相關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s,d)

表1 兩組的相關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s,d)
組別 n 發熱緩解時間 腹瀉緩解時間 脫水緩解時間觀察組 4 5 2.4 1±0.7 5 4.2 1±1.3 0 3.5 7±1.0 6對照組 4 5 5.2 0±1.2 8 5.9 8±1.7 2 6.5 1±1.2 9 t 1 2.6 1 6 5.5 0 7 1 1.8 1 2 P 0.0 0 0 0.0 0 0 0.0 0 0
2.2 治療依從率觀察組的治療總依從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 73.33% (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治療依從率比較 [n(%)]
輪狀病毒腸炎主要是因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小腸黏膜受損所致,進而引起腹瀉、嘔吐、發燒等癥狀,多見于嬰幼兒群體,臨床常采用補液、止瀉等方法對患兒進行對癥治療[3]。相關研究[4-5]表明,輪狀病毒腸炎患兒年齡較小,往往存在治療依從性差等情況,故在治療時給予患兒必要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系統護理干預是以患者為中心,規范護理流程,在治療過程中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的一種護理方法,對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者康復時間具有積極作用[6-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發熱、腹瀉、脫水等癥狀緩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治療總依從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系統護理干預在輪狀病毒腸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干預。究其原因在于:系統護理干預從認知、心理、癥狀、飲食及用藥等方面給予患兒優質護理,可增加患兒及其家屬的配合度,有效緩解腹瀉、發熱、脫水等癥狀,利于患兒身體康復。通過健康教育可幫助患兒及其家屬加強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進而提高保健意識及自我護理能力,提高治療的配合度及信任度,利于護理工作系統化開展[8]。在心理干預方面,醫護人員用積極樂觀的方式與患兒相處,可消除陌生環境引起的抵觸情緒,降低病痛導致的心理壓力,進而增加治療依從性,有效縮短治療時間;同時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常伴有不良精神狀態,易使家屬產生焦慮、煩躁的心理,通過適時的心理疏導,可減輕家屬的負面情緒,有效避免醫患糾紛,增加護患配合度[9]。患兒在發病時常伴有驚厥、高熱、嘔吐等癥狀,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緩解患兒的臨床癥狀,避免窒息、舌咬傷等風險,利于患兒身體康復。輪狀病毒常通過消化道感染,易在機體小腸上皮細胞積聚、增生,損傷小腸黏膜絨毛,導致乳糖酶不耐受,進而引起腹瀉癥狀。因此,在飲食護理方面需避免含乳糖類食品的攝入,以減輕患兒腹瀉癥狀,同時喂養去乳糖奶粉、稀食等,可確保營養的攝入,幫助患兒身體康復。在用藥干預方面,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變化,及時發現不良癥狀并行對癥處理。采用留置針輸液,可避免多次扎針造成的疼痛,利于維持患兒情緒穩定,增加治療的配合度。
綜上所述,系統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輪狀病毒腸炎患兒相關臨床癥狀,提高其治療依從性,利于患兒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