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慈航
(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重慶400031)
拜占庭文學是在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東方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形態,它為近代西歐文藝復興乃至近代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獨特貢獻。[1]拜占庭文學是指拜占庭帝國及所轄地區創造的希臘語作品。[2]查士丁尼時代是拜占庭文明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任何缺失拜占庭文學的中世紀文學史都是殘缺的,任何缺失“查士丁尼時代(483-565)”文學的拜占庭文學史也是不完整的。[3]
繼春秋戰國之后,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經歷了第二次巨大變革,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之后又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歷史階段,也是詩歌、辭賦、散文以及小說發展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漢晉六朝(220-581)樂府官署的設立迎來了樂府歌詩的輝煌時代,樂府文學的蓬勃發展在雅樂歌詩、樂府民歌、擬樂府及吳歌西曲等創作中得到充分體現。
拜占庭查士丁尼時代和中國魏晉六朝不僅在歷史時間上有較大的重合,而且歷史背景和各自的文學風格也極為相似,對各自的文學特點和成因分析,有助于較好地理解該時期東西方文學創作成就和影響。
公元395年,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查士丁尼在公元527年即東羅馬帝國皇位時,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逐漸走向衰亡,大批的西羅馬文人選擇逃往東方的拜占庭帝國躲避戰亂人禍。逃難過程中,大量稀世文物、技術和書籍薈萃于此,并與拜占庭保存的古希臘文化完美結合,使瀕于消亡的珍貴遺產得到搶救和保存,后世廣為流傳的精典在此得到修整,君士坦丁堡、雅典、帕伽馬、亞歷山大里亞等城市成為當時的學術活動中心。[4]被稱為“希臘化中世紀帝國”的拜占庭在查士丁尼時代確立了整個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發展的基本形態。
漢魏六朝從東漢末年到隋文帝統一中國,跨度五百年左右,是一個從大一統走向動蕩不安的時代,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戰事連連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特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四分五裂,戰亂頻仍,由于地方暴亂,位于中原的晉朝土崩瓦解。北方游民大量入侵南方,位居中原的士族、官吏、農民、匠人、商人等紛紛逃往南方,大大促進了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使江南和江淮地區變得富庶繁榮。六朝時期,南方地區已取代中原成為國家經濟文化中心。
相同的歷史政治環境,就會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因素,這種文化遷移刺激了社會各階層的文學作品大量產生。
拜占庭查士丁尼時期,為了盡快建立新教的權威,國家開辦了大量的宗教學校來培養貴族,教授他們拉丁語和宗教歌曲。與此同時,國家還創立了專門的學術委員會,鼓勵僧侶和信徒撰寫宗教論文,甚至國王本人一生中也寫了幾百篇神學論文。這一切都是為了強化東正教的權威性,鞏固拜占庭王國的統治。拜占庭文化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文學和宗教的結合是加強宗教的教化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好手段之一。
佛教的傳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深入,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也漸次浮現。佛教對志怪小說具有重大影響,志怪小說是佛徒推廣佛教的重要工具之一。[5]魏晉南北朝是道教重要的始創階段,對文學創作產生了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和影響。[6]道教繼承老莊思想,認為人生以生命最為可貴,這種貴生思想影響到文人的創作態度,寫詩、詠詩的目的不是為了治國化俗,而是為了個人消憂養神。宗教理論與文學結合為不滿現狀的作家提供了創作源泉。
拜占庭查士丁尼帝國和漢魏六朝政治制度,尤其是人才選拔制度也值得關注。
拜占庭帝國誕生了貴族選舉制度?;诩易鍎萘?,貴族可獲封領地,甚至可以通過軍事和政治手段獲取官位和帝位。不斷的權力爭斗總是會有失敗者,這些受過正規教育的失敗者會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進文學作品中。他們經歷了家族的衰亡,由于不滿從貴族到平民的身份落差,他們的作品總是充斥著較強的情緒色彩,特別是對勝利者的憤恨。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普羅柯比,創作了最富爭議的拜占庭歷史文學作品《秘史》。
東漢繼續執行漢武帝時期自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察舉制”,但名門望族勢力的不斷壯大,門第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選官制度,但曹魏后期,由于中正官職為世家大族所壟斷,選拔人才只看家世門第,“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徹底推翻了“德才”評定的制度。動亂的時代,讓士族閥門偏安一隅,巨大的人生落差讓他們寄情山水,委身市井,文學創作成為消極避世的出路。
與西歐中世紀文學一切都從頭創造的發展之路不同,拜占庭文學是在對古典文學的樣本接受和借鑒中發展起來的。在多種文化的影響下,查士丁尼時期的“詩人們不僅從古代的傳說中去尋找自己創作的靈感,也借《圣經》的故事來說明自己的志向;既歌頌人間的愛情和歡愉的生活,也贊頌圣徒和他們的神跡乃至他們的圣像,或贊頌皇帝們的文治武功?!卑菡纪r期的文學創作,讓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荷馬與索??死锼沟靡浴皬突睢薄0菡纪ノ膶W是在對古典文學的樣本接受和借鑒中發展起來的。
經歷了戰國的始創,漢代的發展,魏晉六朝的革新,賦在唐朝走向了繁榮興盛。漢魏六朝的樂府理論不僅是創作經驗的總結,而且對后世的樂府文學理論也產生了重要影響。[7]史書在內容、形式和藝術手法上對小說的起源產生影響,因此,漢魏六朝小說烙下了史書的痕跡。魏晉南北朝小說在觀念和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內容上尤其體現“史”的特征,為唐代小說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魏晉散文上承漢代華麗大賦的影響,下啟六朝散文語言的審美追求,是散文發展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
查士丁尼時期的作家分為世俗和宗教兩個類型,世俗類的作家多是富裕人家出身,均接受了良好的傳統教育,能以優雅純凈的古典希臘語寫出充滿文學典故的作品。為尋求順利的仕途和美好的生活,他們首選史傳類和詠頌類作品。宗教類的作家多為宗教人士,他們主創靈修文學、宗教頌歌、圣使徒傳記等類型作品,為“查士丁尼時代”的文學進步注入活力。
和查士丁尼時代作家類似,漢魏六朝的作家主要以貴族子弟、游宦和僧侶為主,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通曉史書。整個魏晉南北朝的知名僧侶文人總數約120人,代表人物有康僧淵、支遁、鳩摩羅什等。僧侶文人的文學作品成就較高,碩果累累?!对X梨跋摩傳》為釋玄暢撰寫,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中國人為外國人所寫的第一篇完整的傳記,釋法生的《造像記》、釋真觀《愁賦》等均為名篇。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僧侶并不純粹是遁入空門,他們往往首先熟讀中國典籍,譯注典籍,宣講、爭辯佛經義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成就得益于學術和宗教思想引領下的文學理念的變化,尤其是僧侶文人對佛教經典的翻譯和詮釋,對中國文學和理論的發展都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東西方的帝王都積極參與文學活動,查士丁尼本人的宗教頌歌和神學論文,曹操曹丕父子的詩歌創作,都為各自社會的文學創作推波助瀾。
離開了創作、傳播、接受三個重要環節,文學就無法實現其價值,而其中傳播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借助傳播手段才能達到被接受的目的。
拜占庭人對古代希臘羅馬著作和文藝作品有大量的抄錄和保存,表現出了強烈的尚古傾向,在那個年代,書籍存在的主要形式是手抄本。比如:公元6世紀,約翰·斯托貝依司克編輯的詩文選集就選了大約五百名古代作家的作品,使古代文明的精華得以保存。
漢魏六朝文學作品一是口頭吟詠的方式傳播,抑揚頓挫的吟詩是漢魏六朝人非常喜歡的作品傳達方式,這是案頭無聲閱讀無法相比的。二是傳抄的傳播方式。謝靈運詩就是通過抄寫而得以傳播的。
盡管拜占庭查士丁尼時代和漢魏六朝有相似的歷史背景和相應的文學種類,但各自的文學創作的目的、表達形式和深層內涵也存在差別。
從文化角度看,中國文學作品體現出的主流思想文化涵蓋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精髓;而西方文學作品主要反映基督教教義,希臘和羅馬文化也有相當的占比。拜占庭皇帝用宗教文學來加強自己的統治,教化民眾,穩定社會環境。中國的宗教文學作品用宗教理論間接表達對社會現狀的不滿。
在歷史文學作品中,拜占庭作家的語言非常直接,不顧王室感受,摻雜著個人情緒,他們不會有意選擇中立的角度,更多的是用個人情感來判斷社會現狀。由于受到儒家和其他理論體系的影響,中國作家還是執著地追求社會道德秩序,維護皇室的權威。面對公平,他們更愿意選擇更婉轉的文學批評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中國文人在寫作方式上更為謹慎,他們對王權和諸如佛教等宗教有敬畏,所以他們采用了隱喻和民間傳說等方式來反映社會現狀。
拜占庭時期的作品不是有意追求對事實的還原,總是充斥著作者強烈的個人主觀情緒,特別是對勝利者的憤恨,究其原因,是由于作者本人的經歷和拜占庭上層的政治斗爭使然。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普羅柯比,創作了最富爭議的拜占庭歷史文學作品《秘史》。宗教頌歌和神學論文的出現則是因為拜占庭王國迫切想建立東正教的權威。雖然漢魏六朝社會動蕩不安,但當時的藝術舍棄描寫這混亂的生活場景,而是把文學創作當成靈魂的寄托,心靈的慰籍,這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謝靈運,借山水以抒心懷。
總之,當時的大環境造就了東西方眾多相似之處,但由于文化、意識形態和道德秩序的不同,東西方文學還是存在巨大差異。
拜占庭查士丁尼時代和魏晉六朝均為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軸心時代”后的大轉變時期,社會逐步形成新的格局,思想文化的巨變在所難免。新舊思想的交流和沖撞,必然會影響到與思想文化相關的文學創作,并對后世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