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
(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266590)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總書記還強調,其他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基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課程思政”應運而生。“課程思政”并不是一門具體的課程,也不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思政課,而是把思政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其他課程的教學中,是一種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2]教師在“教書”的同時,更要“育人”。“教書”,傳授知識,是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但不應該是全部目標,更重要的目標是“育人”,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也是檢驗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標準。“課程思政”是實現“育人”的關鍵方式,也是有效途徑之一。
大學英語的課文選材,幾乎全部來自于地道的原出處或知名西方作家,是英語國家文化的呈現,蘊含的是西方的價值觀,體現的是西方的思想。學習這門課程,閱讀地道英語國家的文章,意味著學習這些國家的文化,自覺不自覺地就會受到這種語言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觀念的影響。如果授課教師把教學重點僅僅放在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和講解上,忽視甚至無視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價值觀的引導,有可能會導致三觀正在形成中的大學生產生“唯西方文化獨大”、外國的就是好的等不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十分必要。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涵蓋范圍較廣,也較為籠統,包括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導向、社會責任、專業倫理、學習倫理等內容,本文結合大學英語的課程性質,選取家國情懷教育作為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的切入點。
從字面意思來講,《說文解字》對于家的解釋是:“家,居也。”[3]341對于國的解釋是:“國,邦也”。[3]341在線新華字典對于“情懷”的解釋是心情和胸懷。百度百科對于“情懷”的解釋是:感情、寄托、希望。基于歷代文人志士對于“家國情懷”的闡述,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對家,對國的一種感情,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
從發展歷史來講,家國情懷一詞意義十分豐富,有很深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因為“西周宗法制是家國情懷的制度淵源。”[4]經過先秦儒家的系統闡述,歷代文人志士的思國憂國心緒的沉淀,到近代社會愛國人士在救亡圖存中的自省,逐漸發展到今天的“家國情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淀。
從內涵層面來講,家國情懷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內涵:一是“愛家、愛親人,進而推己及人的悲憫之心;二是關心國家、社會的愛國主義”,[5]進而形成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概括起來,家國情懷主要體現在“對故土的至深熱愛,對天下蒼生的樸素情感,對共同文化信仰的執著以及對普遍價值準則的認同固守”。[6]可以說,一個人,如果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能夠認同祖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并且親自踐行,同時又有強烈的責任和使命去發展、捍衛自己的祖國,這個人就具有了家國情懷。
從大學英語課程角度來講,家國情懷可以理解為:從中西文化對比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培養起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對西方文化持批判性的態度,在中西文化對比碰撞的過程中,能堅持正確的立場不動搖,做出合理而明智的判斷。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里幾乎覆蓋面最廣的通識必修課,基本涉及所有專業,所占課時比例大,學時長,影響力較大,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具有優勢;同時,由于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所包含的文化知識,使得該課程在“育人”方面具有較強的優勢。但是,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在“育人”方面,存在不足:
就大學英語課程本身和授課教師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內容以原版文章為主,呈現的是西方文化。大學英語授課教師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為主,教授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各級各類考試,能順利進行口頭以及書面的溝通,能用英語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或者從事專業領域的工作等。但是,部分教師沒有對英語語言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育人”功能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意識到,大學英語的課堂也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隱形陣地,教學基本停留在片面培養學生單向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并未對培育學生優秀的中國文化輸出能力給與足夠的重視。大部分英語教師還認為,包含愛國主義等家國情懷教育,擔子應該由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教師或者輔導員來承擔,并不是非思政類課程授課教師應當承擔的任務。這樣的思想使得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及時對有可能出現的學生的不正確的價值觀進行發現和正確引導。
就大學生自身而言,在校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辨識力不足,比較容易受到各種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導致自身立場不堅定,容易將錯誤的觀念當成人生信條。雖然他們知識面比較廣,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卻又涉世未深,尚不具備良好的道德判斷力,三觀還處于塑造和定型期。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和思想觀念通過課程的學習而逐漸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部分大學生甚至會“貶低和否定自己民族文化和價值觀,進而導致其愛國意識日益模糊、家國情懷淡薄”。[7]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網絡多元文化和各種思潮滲入大學生思想,消解著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8]
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特點,在教學中對大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主要目的是增強其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道德觀念、價值觀、理想信念等的自豪感、歸屬感和認同感。全球經濟一體化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時也產生了文化間的沖突和碰撞,多元化的價值觀充斥在社會各個角落。所以,增強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在大學英語課上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具有較實際的價值。
要增強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實現課程思政的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教學目標。應充分了解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充分了解學生所在學院的家國教育的現狀,在此基礎上,結合每一單元的話題,在單元教學目標以及課堂教學目標制定上考慮增加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在聽說讀寫譯的各個環節的語言材料選擇上與家國情懷教育掛鉤,在潛移默化中,既增強了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也培育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以筆者所使用的教材《新目標大學英語》為依托,以綜合教程第一冊為例,結合每個單元的內容,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每個單元的學習中。以第一單元為例,話題為College Life大學生活。主課文講述的是作者在哈佛大學的生活學習的體驗。哈佛大學是美國名校,全球聞名,但是課前的presentation部分安排學生介紹中國名校以及其歷史、著名校友以及學校的特色,會使學生升起一種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我們自己的名校以及知名校友,避免產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為達到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教師選題要有目的、有意識。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英語學習目標。誠然,英語是全球通用語,國際高水平的期刊論文都需要用英文來發表。但是,由于我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有必要了解祖國的強大,也有義務將我們的文化傳播出去,讓世界了解中國。而目前,大部分學生并不明晰自己學習英語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應試而學,目光比較短淺,也比較功利。大學英語老師有義務在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英語學習觀念,幫助學生正確看待英語的霸權地位,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母語的中心地位,樹立起國家自豪感,引導學生學會用英語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并且,精心設計課上討論問題。比如,還是以第三單元為例,第三單元的課文重點講的是愛因斯坦的音樂天賦。在學習課文前,可以設計諸如以 下 幾 個 問 題 :1,please introduce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some famous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請學生用英文介紹中國的傳統樂器和經典樂曲2,Do you knowthe story ofBoya and Ziqi Try totell the story.用英語講述伯牙子期的故事。類似問題的設計,旨在讓學生在學習西方名人與音樂的故事同時,不忘了解中國的深厚文化底蘊,進而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其次是教學的重難點。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應當結合單元對應的聽說讀寫譯的重點難點,與教學目標相結合,適當增加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以翻譯為例,可以將某一翻譯技巧作為重點,但同時,也要考慮進某一家國情懷教育點,例句的選擇以及練習的設計都要有意識地考慮到家國情懷教育,這樣,翻譯技巧掌握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家國情懷教育。
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需要靈活多樣,打破過去的死板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增加學生展示、討論的環節,創新學生展示、討論的內容,將愛國情操融入到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相關活動中,于無聲處、和風細雨般的滲透家國情懷的教育。在學生展示環節,提前布置與本單元話題相近的、有助于增加學生對本族文化、本國國情了解的內容,學生在收集、查閱、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習并了解了相關知識。在向全班同學展示的過程中,同學們也一起學習了解,引發同學們的思考。例如,在國慶節前后的幾次課下,可以組織各個小組的學生分頭搜集、整理我國近幾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貿易、教育等領域的成就,制作成文字、音頻、短視頻甚至是微課,然后在課間播放,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在此過程中,不但增加了同學們的詞匯量,增強了英語的應有能力,而且還通過加深學生對祖國的了解,潛移默化地進行了家國情懷教育。
最后是教學步驟。教學步驟應結合教學內容,既不能生硬地直接進行家國情懷教育,又不能集中進行,而是要將這種教育和風細雨般地設計到每一項教學活動中。只要是教學內容考慮到了家國情懷教育,就可以按部就班地,不露聲色地將這種教育與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掌握緊密結合在一起,不能將家國情懷的教育作為隱形的存在而被語言技能的培養所遮蔽。
實際上,學生對于在英語課堂引入中華文化的內容以達到家國情懷教育的方式并不設防。英語教學內容是西方文化的依托,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順勢引入中華文化,學生在習得英語語言基本技能和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接受了中西文化比較所帶來的教育意義,可以做到家國情懷教育“潤物細無聲”。如果不在英語學習中有意識地融入家國情懷教育,有可能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唯西方獨大、西方的就是好的等不正確的價值觀念,也有可能使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以及對西方世界的認識存在不正確的看法,容易使學生盲目推崇西方的民主自由而忽視我們的社會制度和政體,盲目吸收西方文化而忽視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而忽視了本國的國情以及傳統,盲目認同西方的倫理道德和價值觀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在課堂教學中,于無聲處地對學生進行隱形的家國情懷教育,不是要改變大學英語課程的本來屬性,也不是要把大學英語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課,而是充分發揮大學英語課程得天獨厚的“育人”功能,充分提煉課程中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教育點,并將其轉化為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載體,在英語知識的學習和英語技能的掌握中潛移默化地進行精神指引。并且,語言的教學,本身就應該具備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特點,不發揮語言的育人功能,不把“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堂,就忽視了語言的人文性。
“課程思政”,尤其是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中,不但不會影響正常的教學活動,更不會降低課堂教學的效果,相反,這樣做還會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提升課程的內涵,升華教學的效能,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實際性,使得語言技能課變得豐富而有深度。目前,國家力推思想政治教育,強調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學英語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潛心研究如何有效地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大學英語課程。作為“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提高對中華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