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
(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發展教育扶貧作為治本之計,確保貧困人口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貧困學生已成為高校一個特殊而明顯的群體。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壓力,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大影響,出現許多心理問題,自卑、封閉、嫉妒、焦慮等是其主要表現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不利于學生自身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學校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本文通過對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基本表現的梳理,從社會、家庭、學校、學生自身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找到相應的調適途徑。
人們的心理障礙通過不同癥狀表現出來,在高校貧困大學生這一群體中,其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
自卑是人們自我意識的不良表現,是自己對自身品質和能力的不肯定以及自我輕視,從而滋生出慚愧、畏縮、羞怯等心理的具體表現,擔心失去尊嚴而得不到他人的尊重的心理狀態。大部分高校貧困大學生家處農村偏遠地區,家境貧寒,他們從小學會自立自強,勤奮刻苦,有著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大學,他們想通過自身的努力擺脫貧困。然而,在大學這個階段,社會對學生的發展有多樣性的要求,加上現實生活的困境,這使得他們不能全身心投入學習,學習成績受到影響時易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擔心會遭到同學的鄙夷從而產生自卑心理。另外,物質方面的短缺暫時也加大了他們精神方面的缺失,表面上他們很多人自立自強,有時甚至還有些自負,實則不然,他們內心脆弱而自卑。
封閉心理是指將自己與外界隔絕起來,很少或不參與社交活動與他人交往,除了在必要的學習、購物及工作等之外,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將自己關在家里。自我封閉者絕大部分都感到很孤獨,他們很少交朋友,有的甚至對社交活動感到恐懼,這是一種對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1]自我封閉心理具有以下特點:普遍性、非溝通性、逃避性、有孤獨感等,其中,孤獨感是其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一些貧困學生的封閉心理與消極的自我暗示密切相關,有些學生很關注自我形象,常常因為自己的外貌或身體的某些缺陷等等,總覺得他人比自己優秀完美。這樣的自我暗示使他們過于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看法,最后往往選擇與他人隔絕起來,不與他人進行交往,使其交際圈變得越來越窄。
嫉妒俗稱為“紅眼病”,是對別人的優越而心懷不滿為特征的一種自慚、惱怒、怨恨等不愉快心理情感,有時甚至對其帶有破環性的心理表現,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2]作為貧困生,在經濟條件上遜于他人,但他們處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內心極為敏感,易產生嫉妒之心。他們時常因家庭貧困而苦惱,對自我產生否定,同時不愿和老師、同學接觸交流,對他們具有抵觸情緒,從而進一步引起對社會的敵意,試圖采用一些不良的方式作為精神寄托的載體,自甘墮落,有時因沖動和思想過于偏激,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焦慮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認知障礙的原因,常常感到對很多事情沒有把握、無能為力或是預感要有災難降臨卻不能有效地去防范和解決,這是由心理沖突或挫折引起的復雜情緒反應。緊張、擔心、經常的疑慮或怨天尤人等是其突出的表現形式。高校貧困大學生迫于經濟的壓力,常常在無形中給自己加重思想包袱,他們持續的焦慮感是其心理疾病形成的原因之一。高校貧困大學生除了要為在校學習生活的問題擔心外,還要為家里常年勞作的父母的身體憂心。他們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形成緊張、憂慮、不安的情緒狀態。如果這種焦慮情緒長期這樣下去沒有得到疏通開導和調適,可能誘發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
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其最根本原因是經濟困難。經濟條件的限制給貧困生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大的壓力,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第一,相對較重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學費是高校貧困學生的主要支出費用,高校貧困學生家庭收入低,許多家庭都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來供其子女上學。據相關高校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學費、住宿費和生活費的來源情況中,60.88%的學生完全依靠國家助學貸款,45.34%的學生依靠勤工助學作為生活費的經濟來源。[3]貧困大學生經常擔心他們的學費和生活費用,這經常使其分散注意力,強烈的自卑和焦慮感使其感到痛苦,在心理上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傷害。
第二,低水平的學習投入形成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在這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社會環境下,學生必須全面發展自己、充實自己,這一過程需要一筆資金作為物質基礎才能完成,例如學習上的需求和課外知識的拓展延伸,平時購買一些學習資料和學習用品。因此,高校貧困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勢必受到很大的制約和束縛。
第三,消費生活的困窘引發封閉自卑的心理。由于受經濟條件和物質生活的限制,貧困大學生與其他學生相比較,在很多方面形成明顯的差距,如他們會為自己是否跟上時代潮流、是否會因此被同齡人藐視等問題而擔憂。這些不僅給他們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而且使其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造成心里失衡。高校貧困生在消費中的一些窘境將在很大程度上給他們造成封閉自卑的心理障礙,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貧困生面對著社會上同齡人的各種時尚、潮流消費,充滿挑戰和競爭的復雜社會環境,對其心理健康發展造成很大的沖擊。
第一,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貧富差距懸殊,社會收入分配也存在不合理現象。高校貧困大學生因為經濟拮據,每天都為自己的生活費發愁,從而心理極度不平衡,對社會產生抱怨和怨恨,部分貧困大學生甚至會出現厭學心理。
第二,低俗作品等亞文化沖擊。在當今復雜的大環境下,部分人變得浮躁,為了給那些亞文化生存發展的空間,一些作者丟失了自己的文藝底線,篡改經典、惡搞民族英雄等行為在網絡上到處傳播,屢禁不止。這些低俗文化作品不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尤其給多疑的貧困大學生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社會上的善意動機實施不當。針對高校貧困生面臨的經濟困難,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物質和精神上給與幫助,但在給與幫助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妥當的行為或“意外”,無形中給貧困生增加了一定的心理負擔。如由于宣傳效果不佳,一些資助商為了達到自己的宣傳目的,到處宣揚自己的資助行為,無形中給受助生增加了思想上的壓力,也使受助生的自尊心受到一定傷害。
高校貧困大學生的主體因素在心理健康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占主導地位,也是影響和制約其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內因。高校貧困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弱點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貧困大學生都是來自偏遠地區或農村家庭,他們之前的教學環境較差和教育水平較低,因此缺乏相關的知識積累,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在大學里,對學生采用的是綜合評價方式,這些學生要得到較高的評價很困難,從而心理上會產生落差。這種心理上的落差可能是引發其焦慮、敏感、自卑等心理障礙的一個因素。
第二,思維方式相對封閉和簡單。貧困大學生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和束縛,他們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在學習生活中,他們看待事情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較為單一,缺乏辯證思維。部分高校貧困大學生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溝通交流,有時甚至對周圍身邊人的善意進行抵制等。
第三,自我價值和效能感缺失。一般看來,非貧困生的自我價值感高于貧困生,一方面表明非貧困生對自己的評價和肯定較之貧困生來說相對要高些。貧困生體驗到更多的消極情感,但在另一方面說明貧困大學生相對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為社會的貢獻和價值沒有能夠正確的去看待,容易產生自卑感,同時對外界的人和事抱著緊張、羞怯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甚至缺失自我效能感。
高校關于貧困生資助體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不足是影響貧困大學生產生心理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當前高校的資助體系尚不完善。一方面,學校實施的相關資助政策,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所覆蓋的范圍很小,只有少部分學生可以享受到,無法滿足所有貧困生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在評定獎、助學金時,對貧困生的概念和劃分界定模糊。在受助過程中,部分學生謊稱貧困申請資助,而一些真正的貧困生由于擔心被人瞧不起,自尊心受傷而不愿意申請,從而真正的貧困生享受不到資助政策。
第二,高校對貧困學生心理障礙問題的關注存在薄弱環節。首先,學校有關部門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重視程度不夠。在社會中,高校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物質方面他們往往得到社會和學校的支持幫助,但其心理問題往往會被忽視。其次,教育與管理脫節。目前高校貧困生分散性不斷擴大,管理削弱現象時常出現,高校貧困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沒有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得到解決,而且教育工作者與貧困生的交流也沒有連貫性處于斷層現象,不能了解他們內心的真正想法,其心理問題也找不到調適的方法和途徑,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心理疾病。
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障礙是多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結果,對其進行調適的途徑也是多樣化的。透徹地了解貧困生的心理問題是解決其心理問題的基本前提,從而才能準確地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形成健全的心智,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在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扶貧全新理念,這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貧困大學生的幫扶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經濟壓力是貧困生最大的心理壓力來源,所以社會各機構各單位組織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應在學生資助方面加大力度,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相關部門確保落實助學貸款政策實施,解決學生的學費問題,使他們上學的權利得到保障,從而可以進一步調適好貧困大學生因學費引起的焦急、悲觀心理。其次,創建平等的社會環境。大力倡導和呼吁全社會共同努力,給高校貧困大學生關心和溫暖,凈化社會風氣,共同營造一個和諧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公平搭建平臺,使貧困生們所投入的得到相應的回報。最后,相關教育主管部門要與學生的家庭建立溝通機制,整合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為高校貧困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首先,資助育人是高校資助政策中的核心思想。學校在進行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既要做好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疏導工作,也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心理素質對人們的健康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思想政治素質對其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心理疏導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受助觀,學會正視困難,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在價值引領方面,引導他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認同,在物質激勵、精神激勵和道德浸潤等多方面中構建長效的育人機制,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其次,在校園里大力宣傳和推動節儉、自立、自強的精神文明風貌,堅定其自勵,讓他們相信美好的未來生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與此同時,學校各社團和相關組織可以在校園中經常開展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活動,讓貧困生多吸收正能量,提高其心理素質,使其心理障礙問題得到緩解,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
高校貧困生的自我調適,主要包含認知結構的調整、良好品質的培養、自我意識的完善以及負面情緒的調節等,它是人們適應環境能力的提升過程,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等相關方面的心理疏導。貧困大學生必須在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同時,也需要掌握相關的心理調節技巧。作為高校大學生,他們必須勇于面對暫時的經濟困境,正確對待貧困所帶來的挫折,客觀定位自己,把自己的優勢和才能充分地發揮出來,讓更好的自己展現在他人面前,贏得別人的認可和高的評價。同時,高校貧困大學生要培養受挫能力,在學習和生活中自覺地把積極因素轉化為消極因素,采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宣泄情緒,可以使內心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和舒緩,從而保持心情愉悅的健康心理狀態。
總之,通過全方位、多層次地運用各種方法和途徑提高貧困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其收獲知識、提升能力,自身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有利于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為國家培養一大批身心健康的合格建設者和優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