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冬冬 編輯/吳夢晗
實施聯動高效的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是防范國際收支風險的關鍵,而全口徑跨境資金監測系統是本外幣一體化監管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構建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統計監測體系,既要打破本外幣二元監管,更要突破經常、資本、收支條線管理的三元結構,按照“雙重報送的現有階段-數據共享的初級階段-系統整合的中級階段”的順序,逐步過渡至開發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管理系統,統一口徑、統一流程、統一管理、統一罰則,實現數據需求方在規定框架內按需取數。
現有系統中,人民幣和外幣的數據統計監測是并行的。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MB CrossBorder Payment&Receipt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RCPMIS系統)采集所有人民幣跨境交易相關信息;與之相對應的外匯局外匯業務數據采集與監管平臺(簡稱ASONE系統),則采集、加工本外幣全口徑的跨境資金收付數據。
基于客戶端/服務器模式構建的RCPMIS系統,由銀行在前置客戶端完成數據的錄入和處理;在服務器端生成相應的數據庫,完成數據的儲備并應對隨時的數據提取(見圖1)。

圖1 RCPMIS系統工作流程
系統優點。一是主體監管、單點采集。RCPMIS系統實現了一個系統對外采集所有人民幣跨境相關信息,不再區分業務條線以及業務種類,避免了登錄不同的系統進行數據報送。二是模塊互聯、提示校驗。各業務模塊聯動性較強,跨境人民幣結算信息與部分業務信息可互聯校驗,保證采集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系統缺點。一是采用客戶端/服務器模式,信息采集只延伸至銀行,使得部分銀行代客業務未延伸至真正的申報主體。二是數據統計環節人工成分過高。目前絕大多數銀行尚未實現RCPMIS系統與大額支付等結算系統的對接,無法實現出入賬信息與申報信息的勾連和匹配,因而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多為銀行前臺手工逐筆錄入,導致系統數據漏報、錯報、重復報送等頻發。三是系統缺少自身邏輯校對功能。RCPMIS系統未實現激活信息庫中企業基本信息與人民幣跨境信息錄入環節的企業名稱和代碼的邏輯校驗,導致手工錄入交易信息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比如一個組織機構代碼對應各個企業名稱,系統卻無法自動校對和提示。
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構建的ASONE系統,可通過外匯局版、銀行版和企業版三個登陸界面進行外部數據采集和導入,進入總服務器后形成數據庫以供查詢、監測和分析。
系統優點。一是采用瀏覽器/服務器模式,便于數據統計延伸至各市場主體。比如,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鼓勵企業網上申報,一方面,企業可以足不出戶在互聯網登錄平臺完成信息報送,減少腳底成本;另一方面,企業作為申報主體掌握第一手信息,可有效提升外匯管理效率。二是共享外部數據,有效滿足了貨物貿易物流與資金流匹配管理的需求。系統引入海關物流數據,通過后臺加工實現了按涉匯主體一一匹配,有效滿足了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需求。三是以接口方式采集企業管理信息,有效保障了數據質量。涉外收付款系統采取接口方式采集數據,涉匯主體跨境資金通過境內銀行外幣會計核心系統辦理收付款后,交易基礎信息可自動導入到涉外收付款系統中,再由申報主體補錄申報信息。這種統計方式可以有效保障收付款人、交易金額等關鍵信息的準確性以及申報數據的及時性和完整性。四是銀行自身業務與代客業務分別采集,管理層次清晰。國際收支統計申報中,按交易主體不同分為直接申報和間接申報,銀行自身業務由法人銀行直接申報,銀行代客業務由涉匯主體通過經辦銀行進行間接申報。
系統缺點。外匯信息采集功能龐雜,雖然實現了單點登錄,但各業務之間缺乏聯動性,導致出現以下問題。一是企業主體信息一點錄入、多頭維護。按業務條線管理的各個功能模塊均需要維護企業主體信息,目前雖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一點錄入、多點共享,但仍存在部分關鍵信息(如行業屬性、經濟類型等)在不同業務管理模塊中重復修改和信息沖突。為解決信息沖突,系統將各業務管理模塊采集的主體信息在后臺進行聯動校驗,可顯示同字段的沖突信息,并手動進行沖突認定,但未完全實現“一端修改、多端聯動更新”。二是采集過程以單業務數據校驗為主,缺少一定程度的業務間關聯校驗。涉外主體發生的業務信息與結算信息存在一定關聯。由于關聯校驗的規則復雜,ASONE系統主要將關聯數據校驗放到采集后進行,即先讓數據進入數據庫,再根據設定的規則進行校驗。這體現了管理目標從事前向事中、事后轉變的理念;但從申報主體角度看,如能在采集過程中增加部分簡單的業務間校驗提示功能,有助于及時發現數據報送問題。

圖2 ASONE系統中的國際收支數據申報處理流程
本外幣一體化監管,本質上是對跨境業務的監管。建議在滿足現有本外幣監管目標下,統一交集、整合并集,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構建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資金監測管理系統。這一系統應能發揮RCPMIS系統主體監管理念的優勢,同時吸收融合ASONE系統的設計理念、管理方式和分析功能,基于瀏覽器/服務器模式構建數據庫,充分利用大數據、大監測理念進行數據采集、處理和使用。
在設計理念上,新系統需實現“兩個統一”。一是統一申報制度。鑒于對同一監管標的的數據報送規則和程序要求不盡相同,應統一申報制度、采集規范和數據口徑,對不同的監管標的,保留各自采集需求,擴充新系統采集模塊。二是統一數據填報和管理模式。新系統應能清晰體現監管部門、商業銀行、企業/個人之間的職責分工,使監管有序合理。新系統可以企業個人、商業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作為數據的錄入端,實現數據的首次錄入和初次審核,將跨境資金監管部門作為對數據的監管和運用方,實現對數據的二次審核。
在框架結構上,新系統如采取瀏覽器/服務器結構,可提升系統交互性和拓展性,即基于互聯網和Web服務器的數據庫構建系統,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提升數據綜合運用能力。
在功能上,新系統可將涵蓋數據的錄入、查詢、監測、預警和管理等內容,具體可分為三大服務模塊:數據申報模塊、管理模塊和服務模塊(見圖3)。申報模塊通過與申報主體的對接,完成數據的采集錄入;申報模塊信息要素采集的設計要綜合考慮本外幣管理需求,對特定信息設定項目標簽,最終生成逐筆申報數據。數據生成后傳導至總服務器進行數據運算處理,并分撥至總數據庫和地方分支數據庫:總數據庫對接管理模塊和服務模塊,分支數據庫對接地方管理模塊。管理模塊可根據項目標簽形成多個子模塊,為跨境資金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查詢、分析、非現場監測功能;服務模塊與海關、稅務等聯合監管部門交換和共享數據。

圖3 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管理系統設計框架
此外,新系統還要注意加強模塊互聯。一是主體信息與其他業務信息、結算信息、存量信息等互聯,單點采集主體信息,多點共享互聯,真正實現主體監管。二是業務信息與結算信息互聯,以主體信息為索引,增加各模塊之間信息的邏輯校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