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堅持系統觀念明確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大原則之一,體現了黨在科學思想方法上與時俱進的新進展新創造。系統觀念既是先進科學理念的提煉升華,又是辯證唯物論的當代發展;既是對復雜性時代圖景的深刻反映,更是經過實踐檢驗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發揮重要的方法論指引作用。
整體論是系統觀念的首要觀點。沒有整體性視野就難有系統觀念。堅持系統觀念,要求在認知和處理問題時,必須著眼于事物的整體來綢繆布局,把整體的效益和功能作為根本歸宿和出發點。
首先,需要明確系統整體之于構成要素的統領地位。在系統與要素的關系中,整體處于支配地位,要素不能凌駕于整體之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整體大于局部的總和,整體決定局部。各區域、各部門、各產業、各群體,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大系統的組成要素,也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戰略全局中的有機構成,不能脫離戰略系統的整體推進獲得孤立的發展與成長。
其次,需要厘清關鍵要素之于系統整體的不可或缺性。系統之于要素雖然處于優勢地位,但倘若只見整體、不見局部,同樣會步入思維誤區乃至決策困境。就如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整體相關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每個方面都不可或缺,必須整體統籌。又比如“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便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工程,每一個“全面”都是極端重要的子系統,同樣缺一不可,必須協調推進。
再次,需要辨明系統整體之于構成要素的制約性。處于系統之中的要素,其性能會受到系統的整體制約和規定。系統中的要素與其他要素都處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之中,這就使其和孤立的同一要素展現出質上的差異。這就啟示我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教育、國防等各項發展任務的實現都會受到系統的整體制約,脫離其他方面配合的孤軍深入式的單項改革是難以成功的。
協同論是系統觀念的核心觀點。沒有協同性視角就難以優化系統效能。堅持系統觀念,要求在發現和解決問題時,必須著眼于系統中各要素間的關系來協調機制,把結構調整作為優化系統效能的基本途徑和著力點。
自覺協調結構關系推進系統功能優化。在戰略決策時,不僅需要研究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更要重點研究系統內在的各類復雜結構,力求通過調整和優化結構,協同推進系統整體目標的實現。就經濟社會發展大系統而論,既要調整產業結構、消費投資結構、要素投入結構,又要調整供給需求結構、國民收入結構、城鄉結構等,從而形成相互配合促進的強大合力。
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的統一。科學決策不能單兵突進,但同樣不能平均用力,而是需要在配套協同中有效地突出重點。毛澤東曾說,“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我們不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更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來努力尋求實現系統整體效能的最佳方案。與此同時,也必須兼顧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以整體推進支撐重點突破。
應用協同機制主動干涉系統的漲落進程。矛盾的運動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事物的變化發展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平穩波動往往能夠推動系統進步發展,劇烈波動卻可能給經濟社會發展系統帶來嚴重危害,如經濟周期漲落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等。鑒此,應在加深對系統演化趨勢認知的基礎上,有預見性地采取相應的協調措施來干涉系統的漲落進程。比如,運用宏觀調控介入過冷或過熱的經濟趨勢來減緩系統波動;還比如,打通經濟循環堵點,加快系統的反應速度,從根本上削減系統大起大落的危害等,從而推進系統走向動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開放論是系統觀念的必備觀點。沒有開放性視角就難有系統活力。堅持系統觀念,要求在處理系統和環境的關系時,必須著眼于系統自身與外部環境的開放循環,把有益的物質、信息、能量交換作為中心訴求和交匯點。
系統可以有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之區分,但封閉系統往往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開放性是系統維持自身結構和不斷發展的必備條件。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決不意味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系統會走向封閉,恰恰相反,中國開放的步伐不會停止,開放的大門只會越來越大。新發展格局強調的是以國內大市場為基礎的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相得益彰的開放雙循環,這不是被迫之舉與權宜之計,而是立足系統客觀實際和外部環境的戰略先手棋。
此外,開放僅是系統演化發展的必備條件,這并不意味著開放必然導致發展。恰恰相反,許多系統在開放中不僅沒有發展起來反而走向了崩潰。究其原因,就在于系統從外部環境引入了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物質、信息和能量。對此,必須給予審慎甄別并重點防范。我國不僅要在開放中引入有利于系統自身進步的各種有利因素和條件,同時也還需要在與其他系統和外部環境的交流融通中帶去有益于世界發展的物質、信息和能量,以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更大的系統走向共商共建共享。
(原載2020年12月7日《學習時報》,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