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是把握“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邏輯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我們黨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論斷,對于新發展階段的認識應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邏輯中去考察。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
落后就要挨打催生了民族復興的歷史課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從而導致了“農村從屬于城市,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東方從屬于西方?!边@段論述,為我們認識鴉片戰爭的緣由和實質提供了理論依據,鴉片戰爭就是西方資本擴張的必然結果,就是工業文明超越農耕文明的必然結果,使中華民族被迫卷入到西方的工業文明當中,也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打醒了中國人,認識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由此產生了兩大歷史性課題:國家獨立、人民解放,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兩大歷史性課題的實質就是通過追趕世界的先進水平而實現歷史性超越,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現代化是同一歷史進程的兩種表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實現現代化的使命導引,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前提。
民族復興和現代化之路的艱辛求索。從洋務運動到辛亥革命,無數的仁人志士歷盡千難萬險,苦苦尋找民族復興和實現現代化之路。孫中山先生的建國大綱被稱為是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一份藍圖,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件下,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之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現代化不可能實現。新中國的建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1956年毛澤東同志就提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計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分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就是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框定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坐標。開啟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后,黨的十三大明確而系統地闡述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第一次把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上了日程,規劃了時間表。進入新世紀,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之后,我們黨又提出到建黨一百年的時候,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然后再奮斗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宣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提前了15年?,F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在這樣的歷史時刻,宣布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就是標志著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大跨越,就是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正確判斷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歷史方位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取得世所罕見成就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三大指出:正確認識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1987年我們作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判斷,之后每隔10年,我們都對初級階段的階段性特征進行概括和闡釋,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強調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而2020年就是這個交匯期的交匯點。在這一年,第一個百年目標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要開篇,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
這個新發展階段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的目標起好步、開好局?!笆濉睍r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面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凸顯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不懈奮斗,使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2019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0276美元,比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9040美元)高出13.7%,接近高收入國家分組的下限水平(12235美元)。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十三五”時期累計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即將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率先實現聯合國減貧計劃,也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擺脫絕對貧困的夙愿。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這表明,“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東方?;诖?,我國進入了新發展階段,開啟“十四五”時期就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承上啟下的階段,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起好步、開好局。
這個新發展階段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兩大奇跡: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又實現了兩個率先: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實現了經濟正增長。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這個新發展階段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提供世界樣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我們這個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意味著比現在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的中國人民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其影響將是世界性的。當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的現代化強國時,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歷史意義。據此,在這個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要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代課題。我們要建設的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即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并存、危中有機、??赊D機。”新發展階段要把握的著力點有三個方面。
一是把握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認識來自2002年黨的十六大的判斷:綜觀全局,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戰略機遇期是指國際國內各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能為國家(地區、集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機會和境遇,并對其歷史命運產生全局性、長遠性、決定性影響的某一特定歷史時期。20年過來了,重要戰略機遇期還存在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十四五”時期戰略機遇期的新特征有三:其一,風險與機遇的界限模糊了,機遇中有風險,風險中有機遇;其二,機遇的主觀性在增強,機遇的程度往往取決于抓機遇者的能力;其三,風險與機遇的相互轉化速度在加快,一個機遇在短時間內就可能轉化成風險,反之亦然。我們要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辯證認識機遇和挑戰的關系,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為推動“十四五”期間的發展贏得先機、贏得主動。
二是把握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笆奈濉币巹澖ㄗh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备哔|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特別是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笆奈濉币巹澖ㄗh強調要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企業在創新當中挑大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傊哔|量發展就是由老四高(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高人力)向新四高(高科技、高智能、高綠色、高人文)的轉變。
三是把握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深圳,寓意非凡。在深圳,他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笆奈濉睍r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改革又到了一個新的關頭,要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要繼續把握好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聯系,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性新特點新任務,緊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緊盯解決突出問題,提高改革的戰略性、前瞻性、針對性,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