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剛 向星 曾統坤
摘 要:研學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開展研學旅行,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書本知識和社會經驗。文章通過介紹湖南省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綠色之旅”的開發與實施,重點探討中學生野外考察活動的課程設計及課程實施要點,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來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注重項目式學習和跨學科融合,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著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生存能力,全面提升中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綠色之旅”;創新能力;跨學科學習;生存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6-22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34-0078-02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綠色之旅”是湖南省長沙市長郡雙語實驗中學實踐型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由生物和地理教研組聯合組織,本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及創新能力,旨在引領學生走進自然開展跨界學習,通過野外考察中的采集、觀察、討論過程來獲得和應用生物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并提煉出有價值的小組課題,在教師指導下轉化為符合基本規范的研究報告;同時在團隊活動中落實價值體認,促使學生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2019年7月開展的“綠色之旅”中參與的學生57位,教師11位,共歷時8天,跨越長江、黃河,由江南到大西北,貫穿七個省級行政區,歷經兩千多公里,考察沙漠、濕地等多種生態系統。如何通過優質課程設計、抓住課程實施要點來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我們總結提煉出如下經驗策略:
一、確定指向實踐創新能力的“綠色之旅”課程內容
(一)重視植物形態學實踐學習
蒲公英的果實(瘦果)為什么會進化出冠毛,起到降落傘的作用?榕樹的氣生根為什么掛在枝頭如此繁茂?……實地考察過程中最有趣的莫過于帶領學生進行“植物形態結構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分析。
植物形態學是植物分類學的基礎,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的學科。在初中學習中,學生只掌握了綠色開花植物基本的六大器官和五大組織,對植物其他知識知之甚少,走到野外考察植物有一定難度。為了讓學生了解植物形狀的千姿百態,我們提前進行知識教授,并在實地考察中讓學生學會判斷木本、草本,描述葉序(對生、互生、輪生等)、葉形(線性、披針形等)、葉脈(平行脈、網狀脈)等分類關鍵特征,掌握標本采集相關實踐技能,學會詳細記錄植物的產地、生長環境、性狀等。
(二)充分研究區域地理綜合特征
提前讓學生對區域地理綜合特征資料進行搜集,形成初步認知;進一步帶領學生對考察區域各地理要素的聯系、自然景觀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環保現況等進行綜合調查,在充分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可行性分析,初步提出區域開發、利用和改造建議,如“賀蘭山巖畫宣傳推廣的創意”“寧夏沙湖自然保護區候鳥遷徙觀景臺合理性分析”等。
(三)注重學科融合及創新能力培養
“在高原上種植植被需要考慮哪些地理因素?”“沙漠草方格選草類型和防沙效果的研究”“寧夏回族人民飲食與氣候有什么關系?”在每日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中,每個小組配備學科指導教師,教師整合各學科知識,帶領學生在學科融合中加深理解。同時在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后,各小組結合考察地實際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課題,運用多學科的觀念、方法與思維方式來設計方案,解決問題。
二、開展學生主動參與和開放生成的課程實踐
(一)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設計
確定“綠色之旅”大致目的地后,學校邀請學生代表一起討論研學時間、興趣線路以及具體研學任務,經反復修改后敲定,印制成課程手冊。此外,學生綜合個人興趣愛好、交際能力、性格特點、思維習慣等自主組團并推選出團長。團長協助教師管理團隊,組織團隊同學預習課程手冊,觀看視頻了解寧夏、甘肅省概況,下載研學中需要的“三只腳”等學科學習工具(App),準備采集標本的工具等。
(二)開展項目式學習,打開興趣之門
西北“綠色之旅”并不局限于甘肅、寧夏和內蒙古,有趣的項目式學習無時不在,提出問題、設計方案、解決問題、評價和反思,每個學習小組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學習項目,教師在每個環節亦變身為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同時不斷根據項目主題和學生表現指導學生調整項目計劃。
“如果你是長沙市市長,應邀前往銀川開展訪問調查并為黃土地上的孩子講授一堂生態環保課,你會介紹哪些內容?”高鐵一離開長沙,各團隊的指導教師就進行啟發式提問,引發學生就沿途地形、植被、氣候等的變化進行探究。
“如果你是一個植物學家,你會怎么樣去研究沙漠地區你不熟悉的動植物?”在實踐中,學生嘗試通過眼觀、手觸、鼻聞甚至口嘗來親身體驗,并通過查找資料自主探索來進一步總結分析生物的具體特征,如研究沙漠紅柳時,學生親自挖沙來探究主根長度,區別沙蜥和壁虎時,用手觸碰來直觀感受質地等。
每天的魅力晚課是學生對項目化學習進行評估和調整的最佳時機,每小組2名學生代表匯報項目化學習的進度和困惑,小組教師針對性開展微課并組織小組討論,學生在項目化學習的驅動下真正提升學習能力。
(三)在野外考察中大力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
“綠色之旅”強調學生在多元化的活動中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能力,學會在不同的環境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靈活變通地利用現有條件創造生存條件。
野外使用哪些材料最容易取火呢?首先尋找干燥紙屑等易得的引燃物,再添加小樹枝、大樹枝,取暖或加熱都非常實用。水是生命之源,用紙杯和塑料袋“冷凝取水”、用衣服砂石木炭過濾污水、通過觀察動物足跡尋找水源,這些技能充分守護我們的生命底線。同時帶好防潮墊,選用加帽式睡袋,根據風向和沙地特點搭建帳篷,在浩瀚的沙漠之中露營、仰望星空識別星座,學會辨別方位、充分休息補充體能。缺少食物、迷失方向又怎么辦呢?我們帶領學生識別車前草等常見可食用的植物,同時學會用手電、煙發出求救信號。此外,教師還會組織學生進行逃生演練。
(四)發展性評價助推創意物化
以發展性評價為導向,以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評價。撰寫“化石揭秘進化之美,森林捕捉生命之光”等8篇校園呈現活動動態和成果,同時在“綠色之旅”家校群不間斷上傳學生的考察視頻、標本作品、精彩攝影與每日心得等,充分給予每一個學生展示的機會和平臺。此外,在每天晚課后,指導教師召開團隊總結會,就一天的常規活動、學習、心理建設等方面進行發展性點評,及時肯定進步、提醒不足。各團隊經過分工協作和總結提煉,在研學結束前圍繞選定課題進行匯報,我們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研究方法是否符合基本科學規范,同時鼓勵創意展示,如一團的學生以情景劇的形式幽默呈現了三趾馬動物生存環境與進化可能性分析;三團的學生用實物展示法介紹了沙漠草方格制作方法和不同草種防沙效果……
三、建立“綠色之旅”課程實施多元支持網絡
(一)多方合作是研學順利開展的基礎
“綠色之旅”的成功組織得益于教師的統籌安排和家長的信任支持,也與研學機構的全力配合密不可分。學校是“綠色之旅”的組織方,主導討論出研學主題、時間與任務路線;在研學中,教師全程陪伴學生,給予學生探索問題的引導與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幫助;研學機構負責優化線路,安排交通、食宿,與研學場館接洽等。三方良好合作才使我們集中精力投入研學指導中,沒有后顧之憂。
(二)開好前置課程是研學成功的前提
前置課程是保障研學安全順利的前提,首先對報名學生進行摸底,了解其興趣特長、思維習慣以及知識能力水平層次;接下來細致準備課程手冊和植物檢索表讓學生充分自學,儲備相關知識。此外,在行前課上,導師們選用具體案例生動展示往年研學精彩,介紹項目化學習方式,講解課題規范化研究步驟,強調安全注意事項等,讓學生在研學前從知行兩方面都做好準備。指導教師、學生及家長會議的開展能夠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目的,助力研學安全順利進行。
(三)師生深度參與是提升研學品質的關鍵
師生的參與度決定了“綠色之旅”是普通游學還是真正蘊含生命體驗的科學考察。而學生的參與度往往又由教師決定,在本次研學中,教師都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課程設計上,教師群策群力確保科學嚴謹;課程實踐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索,及時指導學生調整計劃和思路,每天晚上的微課還會就學生白天的實踐及疑問做深度剖析;課程評價中,教師隨時進行信息反饋,不時進行表揚點評,指導學生實現創意物化。
四、結語:讓“綠色之旅”成為生命的行走
“綠色之旅”遵循實踐育人的教育規律,通過體驗、體悟、體認、踐行的教育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特殊地區動物、植物、生態專題探究,特殊地區地形、地貌考察為主線,讓學生用雙手去觸摸,用眼睛去觀察,用智慧去思考。
在以問題為導向的融合式學習中,學生建構知識、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最終完成9篇優質的學生小組論文,400余份學生研學日記,8篇實時新聞于《新湖南》等媒體上同步推出,引發了社會各界對“綠色之旅”的廣泛關注和向往。
參考文獻:
[1]曾文斌,劉文勝.植物學課程野外實習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83):16-18,37.
[2]曹院平.拓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高教學刊,2020(9):84-86,89.